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香瓜细心的旅客在乘坐飞机时,可能都会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航班窗户上竟然存在着微小的孔洞。更令人困惑的是,似乎每个窗户都难逃其“洞”。这究竟是何方神圣所为?航班的安全是否因此受到威胁?
不必惊慌,这个洞并非偶然,而是飞机窗户的精心设计。那么,它究竟有何用途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飞机机窗的小秘密。

飞机机窗的构造
众所周知,海拔越高的地方气压越低,飞机在高空飞行时,周围的大气压远远低于地面上的正常气压,而人在气压过低时无法正常呼吸,因此飞机客舱内,会人工加压。
飞机内外的气压差异变大,这时,飞机的每个部位都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机舱的窗户也是如此。为了保证窗户能够承压,工程师们为飞机窗户设计了三层构造:

外层:使用耐久度最好的高强度玻璃制成,用于承飞机内外的强大气压差,保护乘客的安全。
中层:也是由强化玻璃制成,它更像是外层玻璃的“保险”——如果外层玻璃破裂,中层玻璃就能在紧急时刻派上用场了,不过外层玻璃破裂是非常罕见的啦~
内层:内层通常不使用玻璃材质,用来降低隔层之间的温度差,也可以防止乘客撞到中层窗户。

小孔孔,大作用
我们见到的这个小孔,叫做排气孔,或者通气孔,位于中层玻璃的底部。中层左侧是高气压,右侧是低气压,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很容易被气压压碎;而有了这个小孔,部分气流可以通过中层窗户,流向外层窗户,降低了中层窗户受到的压力。
中层两侧的空气就可以互相流通,所有压力,都让最结实的外层玻璃来承担。

窗户越大胆子越大
你可能还会好奇,为啥飞机窗户都设计得那么小?不能像观光大巴一样来个全景落地窗吗?这还真不是航空公司小气,而是由飞机复杂的机身结构决定的。飞机蒙皮之下,布满了桁条、隔框这些加强筋骨。每开一个窗户,都等于在机身上挖一个洞,必然会影响结构强度。洞越大,需要做的结构加强就越复杂、越重。为了安全,只能牺牲一部分视野。像曾经的协和式超音速客机,因为它要承受更严苛的飞行环境,结构要求更高,舷窗小得就像一张明信片。这极端地展示了“安全永远第一”的设计原则。

从遮阳板到一键变色
技术的脚步还没停。早在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就提出了电致变色材料的构想,简单说就是能通电变色的“智能玻璃”。这个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如今也飞上了天。还是拿波音787举例,它在2008年就率先采用了这种电致变色技术,彻底取消了传统的塑料遮阳板。乘客只需要按一下按钮,就能在几个档位间自由调节窗户的明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