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冻需谨慎,贴秋膘不适宜,心脑血管病患者秋季养生指南

秋冻需谨慎,贴秋膘不适宜,心脑血管病患者秋季养生指南"/

您说得非常对。“秋冻”和“贴秋膘”这两个传统的秋季养生观念,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患者等)来说,确实需要特别注意,甚至可以说不太适合或需要谨慎对待"。
原因如下:
1. "“秋冻”的潜在风险:" "气温骤降刺激:" 秋季气温变化大,尤其是早晚温差明显。寒冷刺激会使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容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 "身体应激反应:" 寒冷环境会激活人体的应激系统,可能导致心率加快、血压波动,对已经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不利。 "关节疼痛影响活动:" 对于高血压等患者,如果因为怕冷而减少活动,不利于血液循环和血压控制。而关节疼痛本身也可能导致情绪不佳或药物调整。
2. "“贴秋膘”的潜在风险:" "饮食不当:" “贴秋膘”往往意味着摄入更多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大鱼大肉、油炸食品、甜食等)。这容易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升高、血糖波动,加重心脏负担,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消化系统负担:" 大量进餐可能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对于有合并糖尿病、高

相关内容: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健康37°C工作室】

9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举行“时令节气与健康(秋分)”新闻发布会,建议公众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引发关节疼痛或呼吸疾病。

民间有“春捂秋冻”和“贴秋膘”的说法,这些说法对于有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适用吗?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马文君说,“秋冻”的本意是让健康人群通过适当的耐寒锻炼来逐步适应寒冷,为度过严冬做好准备。但是,对于高血压和心血管病患者来说,寒冷刺激会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很容易导致动脉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容易发生急性心梗、脑梗。而与之相对的“春捂”,对于这类患者来说是比较安全的,因为春季的气温是在回升,但波动还比较大,捂着点可以避免血管遭遇“倒春寒”的突然袭击。所以,高血压、心血管病患者应该“秋暖”,而非“秋冻”,要根据气温的变化,及时分层增添衣物,尤其是外出的时候,要做好相应保暖的措施,而且要做得更早、更周全。

传统“贴秋膘”,主要是为了应对冬季能量消耗,提前增加一些脂肪储备。但是,对于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如果盲目进补,大量摄入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是雪上加霜,会增加肥胖、高脂血症的风险,加速动脉硬化。所以,我们应该赋予“贴秋膘”一种新内涵,不应该去补肥膘,而是补营养、强体质、控体脂,建议多补膳食纤维,少补高热量的食物,多补优质蛋白,少补动物脂肪,可以通过适度的抗阻锻炼增加肌肉量。这才是对心血管最有益的“秋膘”。

马文君说,当环境温度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的时候,人体的血管会随之收缩和舒张,不仅会增加心脏的负荷,而且容易引起血压的波动。对于已经有了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血压的波动会显著增加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发生的风险,此类人群的防护策略着重针对“温差”的特点。

第一,要注意动态保暖,提倡“洋葱式”的穿衣来应对温差。简单来说,就是提倡多层、薄款穿衣,根据一天中温度的变化随时去增减衣物,保持体表温度相对的稳定,尤其是要保护好“头、颈、背、足”等容易受凉的部位,避免血管因为突然的刺激而出现痉挛。

第二,要重点关注“清晨血压”。在季节交替和温差比较大的时候,血压比较容易波动。平时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要注意规律地服药,在服药的时候还要加强血压的测量。要重视清晨血压的测量,这是指早晨起床之后1小时内,在排尿以后、没有服药的情况下进行血压的测量,这是评估血压控制的“黄金窗口”。一旦发现血压的波动比较大,或者持续升高,要及时去咨询医生,科学调整用药,确保血压全天都能够平稳。

第三,要注意择时运动,而且要注意充分的热身。要在一天里面温度适宜的阶段进行户外的锻炼,运动之后要充分热身,让心血管系统有充分启动和适应的过程,运动的强度以身体微微发热、不出大汗为宜,避免运动以后受风着凉。

秋分后,我国北方冷空气活动加强,气温逐日下降,昼夜温差增大。针对秋季高发的疾病,中医有哪些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呢?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黄欲晓说,秋分的“分”其实就是“平分”的意思,是初秋和深秋的分水岭。今年秋分的气候,呈现“燥湿交织”的特点。一方面,由于干燥,人体会出现口鼻干燥不适等症状,容易发生感冒、咳嗽、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另一方面,湿气会影响人体的脾胃功能,再加上秋季早晚温差大,特别容易出现腹泻的症状。因此,秋分养生保健的重点,除了润燥以外,还要注重保护胃肠功能,减少湿气的困扰。例如,针对腹泻,推荐采取一些简单的食疗方法,比如可以用茯苓15克、山药15克、炒薏苡仁30克,再加上粳米50克、百合10克,熬粥温服,这样的养生粥可以促进人体胃肠功能恢复,也减缓腹泻症状。

流感是秋冬常见传染病。有人质疑:新病毒不断出现,接种流感疫苗是否有效?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韩俊说,秋冬季节,呼吸道传染病逐渐进入高发时期,流感是其中的一种。尽管每年流行的毒株可能和往年不太一样,但是不管怎么变,它仍然是流感病毒,不是新的病毒。我国已经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流感病毒监测网络,通过哨点医院来监测流感样病例,通过专业实验室来开展病毒的分离、分型和变异分析,适时地追踪病毒的变化趋势。疾控部门会结合全国的流感监测数据,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每年发布的流感疫苗株推荐意见,调整当季流感疫苗的组分,让疫苗能够与当年的流行株抗原性尽可能匹配,从而更好地预防流感。因此,建议公众每年都要接种流感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不能够保证一定不得流感,但它仍是目前预防流感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打了疫苗以后,就算不小心感染了,也能大大降低出现肺炎、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尤其是老人、孩子等免疫力相对弱的人群,流感疫苗的接种能够有效降低因流感住院甚至导致重症和死亡的风险,给健康添一层保护。”韩俊说。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健康37℃工作室 白剑峰)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健康37°C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布于 2025-09-27 19:42
收藏
1
上一篇:直冲38°C!高温持续霸“萍”,酷暑难耐夏日萍城挑战极限 下一篇:澳大利亚大堡礁梦岛,梦幻婚礼蜜月圣地,浪漫之旅首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