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章| 以宁
编辑| 酒馆茶社

前言
当下一种说法正在悄无声息地流行着:“采耳”已经逐渐发展成与“洗头”、“按摩”齐名的暗语。
“挖耳屎”没什么好新鲜的,爱干净的人可能每个月都得自己用挖耳勺自行清理一下。
那么……试过花钱找别人给你挖耳朵吗?
不知从什么时候 ,“采耳”作为一个新兴的休闲产业迅速占领了大街小巷。从街边小店到热门商铺,写有“采耳”字样的门头几乎随处可见。

只要“林子”够大,什么“鸟”就都能在这里找到。随着采耳产业的更新迭代,从业人员也逐渐涌入了一些面容姣好的年轻女性。
她们身着令人看起来赏心悦目的“工作服”为到访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也的确引来了不小的非议。
难道“采耳”真的已经增添了某些“不方便明说”的“附加服务”吗?

诞生于旧时代的服务项目
其实,“采耳”是一项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服务”行业,其行业特性可以与“理发”归于一类。
看过经典古装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朋友一定对和珅闭着眼躺在家里优哉游哉地享受下人给自己掏耳朵的那场戏记忆犹新。
有意思的是,片中给和珅掏耳朵的下人也是个“小姑娘”。

《铁齿铜牙纪晓岚》热播的那个年代,影视从业者还是比较严谨的,至少“古装剧”不会像时下那些靠 “小花、小草”卖弄胶原蛋白才能把收视率撑起来的“大型cosplay剧情片”那样胡闹。
那么“采耳”的本来面目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采耳”本来自民间,算是个精细的“手艺活”。只不过早年的“采耳”大多不会以“专营店”的形式存在,更不会有当下采耳店门口宣传的那些环境、服务。
探究其起源,其实与“行业内卷”有关。
清朝。受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全国男人都必须“剃发留辫”。因此,从那时起,华夏大地上的男人也开始在“身体发肤”上做起了文章,古早形态的“美发”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只要是“大清”的子民,隔三差五就要剃个头。如此海量的供需关系自然促进了产业快速发展,从业者一时如雨后春笋般行走于大街小巷中。久而久之,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一个新的问题便产生了:大家都是剃光头,怎么才能让客户认准我这一家呢?
有些剃头师傅学会了按摩,每每给客人剃完头都免费附赠一个“肩颈小套餐”;有的剃头师傅学会了“开面”,剃头的同时也把客人脸上的绒毛、死皮一并除去;有的兼职“医疗”,结合“放血疗法”为顾客提供“深层次服务”。
这其中就诞生了“采耳”。

起初的采耳就是把洗头时不慎流进客人耳朵里的水擦干净,“挖耳屎”是“做大做强”后才钻研出来的“增项”。至于那些“小耙子”、“小刀子”一类的专用工具也是在明确“发展方向” 之后逐渐完善的。
值得一提的是,川渝地区还有一种采耳的“姊妹产品”,名叫“洗眼”。洗眼师傅需要用利刃在客户的眼皮内侧、眼角、眼球上刮去“污秽”。虽然听上去恐怖,但体验过的人都说好,不然这门手艺也不会传承百年。
一些洗眼师傅也兼顾采耳业务。

在老百姓的“口碑营销”下,“采耳”逐渐成为了一向广受大众喜爱的服务项目。可以说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徒,均对“采耳”青睐有加,甚至有传言称,采耳技师也曾走入过皇宫为帝王提供服务。
也不知道人均“被迫害妄想症”的皇上是怎么接受这项“毫厘”之内便可轻易致其失聪的的服务内容的。
如此说来《铁齿铜牙纪晓岚》的主创团队还是做过调研的。

随着文明的进步,“采耳”这项服务也进入了各大医院的耳鼻喉诊疗室。
“采耳”,说得俗气一点就是“掏耳朵”,本身就是对我们自身的一项清洁。与口腔科的常备项目“洗牙”相同,这同样是在对我们的“七窍”进行保养。
“耳屎”在大夫口中也被称作“耵聍”,它产自外耳道皮肤上的“耵聍腺体”,附着于我们自己的耳道内。就像分泌自“汗腺”的汗液一样,不论多注重个人为生的人都一定会或多或少的存有一些。

耵聍干燥以后通常呈现出淡黄、片状的形态,一些人由于耳内油脂分泌过多,从而使得耵聍呈现为粘稠的油脂感,俗称为“耳油”。
通常正常的耵聍都会在我们日常的运动以及打喷嚏、咀嚼食物时排出耳外,而一些残留在我们耳道内的顽固耵聍则会越聚越多、越滚越大,从而形成耳石,也就是“耵聍栓塞”影响生活。
因此,无论大家对“采耳”报以如何看法,如发现“耵聍栓塞”,还请及时就医,切不可因噎废食。

“医学采耳”绝不是拿着掏耳勺在耳朵里一顿乱挂,通常都会结合一些可视仪器来实施。
用老一辈的话说:耳膜就是一层小薄片,破了耳朵就废了!
因此,负责采耳的大夫通常也都很谨慎。
说实话,“采耳”与“外科手术”相比,技术门槛相对较低,虽然我们很尊重白衣天使的劳动果实,但事实也的确如此。

随着科技的发展,成像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当下,成像设备的价格也在翻新、迭代若干次后变得更加平民化,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街头纠纷现场窥见一斑。
有了专业设备,谁还不是个“专业人士”了?别乱捅不就行了……
至此,打着“医学采耳”名号的私人小店便在街头巷尾遍地开花了。
注意,此处我们谈论的是有设备的那一批采耳店。

我们不排除有些持证上岗的采耳技师是有些真东西的,但队伍中还是会混入一些滥竽充数的个别分子。
当新鲜事物出现时,总会有些敢于尝试的“勇士”。
说也奇怪,“采耳”这项原本用于清洁污垢的传统手艺竟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解锁了一向全新功能——解压。

来自川渝地区的小伙伴可能见过一些老技师手里的“传统工具”,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一个顶端顶着一撮毛的小“绒球”。
当轻盈、柔软的小绒球与脆弱、敏感的耳道发生“暧昧”的触碰时,一股不可思议的感觉会以耳道为其起始点,并迅速蔓延至全身。面对这样的“酥麻”感,初次体验者通常会表现得“欲拒还迎”,而在接连的刺激下,“铁汉”也会在顷刻之间变得“欲罢不能”。

无数回头客便是拜倒在这样的攻势之下,继而心甘情愿地为这种“无法名状”的感觉一次又一次地埋单。而借助口碑营销,采耳会所也成为了无数商务人士的新宠。其风头一度盖过了往日应酬之余的“固定项目”——足疗。
至此,商业化采耳迎来了它的2.0时代。

专业与业余并存
这一时期的“主力军”多为不甘“被时代抛弃”的足疗店。
自上世纪末便培养出良好群众基础的。凭借自身“丰俭由己”的特色,其历来在休闲娱、商务应酬等领域占一席之地。采耳店的异军突起无疑是在与这位昔日“霸主”的地盘上大谈“共谋江山”。

为此,无数足疗店投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商战”中。最终,足疗店一方秉承着“打不过就加入”的原则,在自己的店内增添了“采耳”项目。
其中不乏链锁经营的大品牌。
但是……足疗店是有主业的啊……脚跟耳朵能一样吗?更何况一些小店铺的为生条件的确有限。
那段时间里,接连有相关“采耳+足疗”混合经营的店铺的报道……其中,导致客户耳道真菌感染的新闻占大多数。

媒体的大肆报道,加之行业内部的不正当竞争,“采耳”在一段时间内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大众对其评价也呈现高度两极分化;喜欢的人对其欲罢不能,不喜欢的人对其口诛笔伐,其势头大有让采耳“消失”的意思。
好在还有一部分忠实拥趸对其不离不弃。

苦也好,乐也罢,采耳行业来到了2019年。
有一个关键词至今困扰着这颗蓝色星球上的每一个人,三年来,由它带来的巨大影响令我们至今仍对其谈之色变。
困难时期,无数实体店铺相继倒闭,每一个人也在那段时间内被动变更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采耳店与你我身边的饭店、便利店相同;关了不少,也开了不少。

毕竟这是一个有文化底蕴、有前人做试水的新兴产业,总还是会有人愿意进到这个领域里一试拳脚的。
而一种新的商业宣传手段也在裹挟着采耳行业继续做“产业升级”——短视频。
素来以短、平、快为核玩法要的各大短视频平台在这几年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速发展着。短短两年的时间内,短视频平台就兼具了娱乐、购物、本地生活等诸多功能,俨然成为了你我手机上的“复合型” 应用。

对于商家而言,短视频应用无疑是“兵家必争之地”,毕竟不要钱的商业宣传谁都不愿放弃。
于是,在这个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经营者纷纷将短视频视为自己的第二大阵地,大家“各显其能”,以各自的方法吸引着大众的眼球。
“采耳”也不例外。
采耳店自备的可视化设备就像一位睿智的“先知”,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依仗它特有的特质,向网友们展示着它眼中的“微观世界”。

采耳视频也因其特有的“解压”属性成功跻身“短视频减速带”行列;不管是谁,刷到这样的视频都会忍不住放慢刷视频的频率看上一会。
然而,这还不够。因为“解压视频”的时长在短视频平台上是一个硬伤,要想“破圈”,还要与平台的气质相融合……
潘多拉的魔盒就此打开。

滑向无底深渊
什么在短视频平台上的杀伤力最大?
无外乎萌宠、萌娃、美女。
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各位采耳店店主同样深谙此道。于是,新一轮“战争”拉开了帷幕。
最初,还只是摆拍一些采耳视频而已。渐渐地,大家都在朝不约而同的方向“卷”起来。

技师的颜值越来越高了,裙子却越来越短了;视频展现的采耳细节越来越少了,技师的丝袜颜色越来越丰富了;留给顾客耳道的镜头越来越短了,镜头聚焦在技师某些器官上的镜头越来越多了……
也是从那时起,一些本不属于这个行业的人也混了进来。而一个全新概念的推广,更是让采耳行业的风评跌入了谷底——外卖。

“外卖”,本来是餐饮行业将成品打包销售的一种经营模式,在提倡“减少聚集”的那段时间里,“外卖”这成了一些其他行业的求生方式。
只不过,此时的采耳行业已不再如往日那般 “清朗”。
曾经一段时间内,网路上疯传一种“采耳外卖”的视频。视频中大多是一些身材火辣、面容较好的“采耳技师”,她们身着轻薄的睡衣,手提一只小巧的工具箱,出现在极其生活化的室内环境中。

这类视频大多会在下方配出“正规采耳”的字样。但结合视频,此处的“正规”二字传达出的是一种截然相反的意味,颇有几分“欲盖弥彰”之感。
这样的宣传方式之下,会吸引到怎样一部分顾客呢?
随着“禁令”的放开,无数线下经营者再次看到了曙光,但已吃到短视频红利的各位老板怎可轻易放手这来之不易的“战果”?
于是,新一轮的内卷又开始了。

有店面的一方,技师们身着“制服”在店内跳着时下最热门的“短视频热舞”,没店面的则干脆放飞自我,拍一些不是很易于传播的内容。
大家已有了一个默契:越拍和 “采耳”无关的内容越有流量。
之前的那个问题在这一刻被放大了,这样的宣传方式之下,会吸引到怎样一部分顾客呢?

一些不是很有原则的店主干脆辞掉了店内那些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技师,转而聘用一些年轻貌美的女孩子。
为避免客户反应其“货不对板”,这些 “新锐技师”干脆穿上了那些看上去就不是很“合体”的衣服,只为迎合一部分顾客的需求。
“躺采”与“怀采”一时间风靡整个行业,似乎不带点“附加”项目就没人来光顾似的。而整套采耳项目的定价也从曾经的百元上下提升到了298、598、998甚至更高。

至于那些“会员制”、“提供vip服务”的“采耳会所”,其中的趣味自是不言而喻。
为此,相关部门曾多次对一些店面进行定点打击。
面对已变味的“采耳行业”相关部门也已出台了诸多政策,从多方面打击不法分子,并对采耳行业加以管控,不把一丝一毫可乘之机留给不法分子。

结语
纵观历史,每一次时代的巨变势必会催生出一些本不该出现的不良风气。
在相关部门的介入之下,“偏离”航道的采耳行业也正在回归正途,但其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却是无法摸去的。

采耳,它诞生于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却因“过分亲近”险些误入歧途,若一切都能回归本初,该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