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大多听过那个故事,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名叫耶稣的木匠儿子,一出生就背着“上帝之子”的身份。他的父母,一个是温柔的玛利亚,一个是手艺不错的约瑟夫,说起来跟普通邻里乡亲没什么两样。但这个家庭,和你我熟悉的那些挤在弄堂里吃饭聊天的世家有什么不一样呢?有人说,耶稣其实是为了救苦救难而来的——神的安排,人类的希望。这事放到如今,差不多两千年过去了,翻江倒海、人事变迁,谁还真能说得准什么是当时的“人间烟火”,又是谁能还原那一碗平淡的家常饭里隐藏的历史?

其实大多数人没读过“宗教书籍”,也不会钻研那些字里行间的典故,一些年长的教友会讲,耶稣幼年和父母在拿撒勒的小城住了三十年——但说实话,平头百姓谁问过那些老房子的名字,谁还会提玛利亚的菜是不是搁了盐?更多时候,这些传说像冬夜里的故事,烧得热热闹闹,却始终飘忽,没人见过真家。
直到2015年,有个叫肯·达克的英国考古专家突然放话,说他找到了耶稣童年住过的老屋。老家在哪儿呢?拿撒勒,说是以色列北边那块不太起眼的地方。大伙儿一开始都没在意——谁管二三百年前的小镇?但随着各大新闻网站、电视台一窝蜂报道“耶稣的童年住所被发现”,屋里屋外顿时热闹起来。我当时也搜了一下,国内外新闻全都不约而同地转了这事,书面的,图片的,应有尽有。这一波热度,连住在河北乡下的大姨也发微信问我:儿子,你信这事儿吗?

话得说回头,拿撒勒这地方,不管在《旧约》还是一般犹太史里,都没什么戏份,听起来就像咱们随口提的某县某镇。早在耶稣那会儿,附近一位叫拿但业(据说后来就是巴多罗买——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就曾嘲讽:“拿撒勒?还能有什么好人出来?”你想吧,这就跟咱们常听到的“某地穷乡僻壤,出不得头”没两样。在外人眼里,拿撒勒一直是个不起眼的地方,离繁华沾不上边。
可对于后来的教友们来说,拿撒勒反倒成了圣地。为什么?他说,耶稣在这儿出生,和父母混了三十年,就像我们院子门口的孩子,在那条巷子里晃悠悠长大。你要在老酒馆里问问基督信徒,他们多半会指着圣经,说:“看,这就是我们信的。”但问题又来了,现在的拿撒勒,真是那时的拿撒勒吗?两千年,风风雨雨,谁知道城市名字是不是早被换了,人迁来迁去,有时候还真的,说不定原先的老地早已埋进山丘底下,如同咱们国内某地老城换了十几次名字,现如今吵吵嚷嚷的都是后人。说到底,拿撒勒留下的痕迹,真真假假,你很难分清。

再看考古怎么说。这回老实说有点走神,文章里只说房子是公元一世纪的遗存,怎么断代——没讲。我查了查,考古学断代讲究层层证据,但肯·达克给的理由有点“神秘”:房子的建筑风格,是早期罗马人的定居风格,一边说这是罗马味儿,一边又说当地人是为了躲避罗马军队打洞穴屋。两相对照,好像牛头不对马嘴。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在遗址里翻出了不少石灰石制品,说这证明这是犹太人家庭住过的位置,因为犹太人很讲究“洁净”,石灰石不容易被视为“肮脏”。这种逻辑,看着像现成的,但你要细琢磨,以色列那地方,有多少犹太家庭用石灰石?你总不能拿一块石头就说这是“耶稣家”,这就像在咱们地里挖出一只青花瓷碗,突然说就是哪位古人的饭碗,有点太任性。
其实考古也靠猜,但得有真凭实据。遗址挨着修道院的地下室,里面有房间、楼梯,这阵仗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就被认定为“重要遗址”。但到底是不是耶稣童年的屋子?肯·达克说话算自信,但没人真觉得“这就是”。你要问考古圈子的人,他们顶多会说:“有点意思,但证据不够硬。”咱们生活里,这类事也不少,谁家老房子、祖坟,早就被后人讲了八百回,真章未必多——故事,更多。

说起来,肯·达克还拿出一份老文献,让人眼前一亮。那是公元670年,一位爱尔兰主教来拿撒勒朝圣,写信提到城里两家教堂,其中一间天使报喜教堂下头的屋子,相传就是“幼年的主”被养大的地方。肯·达克一对比——地点吻合,结构类似,又挨着两座小墓碑,便下了定论:“这就是耶稣小时候住过的家。”可是说了半天,这位主教距耶稣活着的时候也差了快七百年,就像咱们现在口口相传的“先人故事”,动辄就是好几代人的隔膜。真要较真,这线索未免太稀薄。这就像老家长辈说“河边那座土坡就是我祖上的根”,谁又能保证坡上压着的真是自己祖宗,还是某个无名氏?
其实,这些考证逻辑挺绕的。肯·达克最后甩一句:“没有更靠谱的理由推翻这套说法。”言下之意,谁也没证据说明“这不是”,所以大家应该默认它就是。哎,这个套路咱们也见过。你要在村口听那些嘴皮子溜的亲戚讲故事,他总能把“你反驳不了”挂在嘴边。其实也明白,这种说法和“张三家的石榴树就是神仙种的”没啥两样——只不过,西方学者把它写进论文,印在杂志上,摆出来就跟板了钉子似的。

杂志名也挺有意思,《圣经考古评鉴》,一听就知道是圈内对号入座的东西。其实早些时候西方考古圈子里首推“圣经考古”,啥意思呢?拿圣经当地图,按着里面说的去西亚、北非翻地寻宝,发现些古物就要对圣经“盖章”。这种考古思路,早期确实帮忙确认了不少古代遗址,不过到后来越来越多学者质疑,这到底是科学还是信仰的外衣?
不瞒你说,这一波“耶稣童年住址”的新闻出来后,身边不少朋友都挺愣的。有人半信半疑,觉得神秘;有人痛快摇头,说以后这种“玄学考古”,还是得悠着点。有时候,我自己也在想,咱们对于祖宗、圣人、偶像的向往,到底是真的想知道他们的日子,还是只图心头一份安慰?毕竟,童年的房子在哪儿,住过谁,留下哪些故事,也许早就如烟消散,唯一剩下的,是那些在夜里守着微光的人,愿意相信,继续讲述,继续等候一个答案。

至于那间低矮的小屋,是不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童年住所”:也许只有风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