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远方,留住乡音诗意之美

瞭望远方,留住乡音诗意之美"/

这是一篇关于“瞭望 | 留住乡音诗意之美”的文章,希望能符合您的要求:
"瞭望 | 留住乡音诗意之美"
在钢筋水泥构筑的都市丛林里,我们步履匆匆,目光常常聚焦于远方的目标,却似乎遗忘了身边那片最熟悉、也最诗意的土地——我们的故乡,以及那口承载着岁月与情感的独特乡音。
乡音,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是童年记忆里最温暖的背景音。它或许带着方言的婉转,或许夹杂着泥土的质朴,或许有着山野的粗犷,但无论如何,它都是我们与故土最直接、最本能的连接。当你听到那熟悉的乡音从耳边响起,哪怕只是几句简单的问候,仿佛就能瞬间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故乡,看到田埂上奔跑的身影,闻到炊烟袅袅的饭菜香。
乡音之美,美在它的“声”。那抑扬顿挫的韵律,如同山间清泉,叮咚作响;又似江南丝竹,婉转悠扬。它不是标准普通话的刻板,而是充满了自然的情感起伏。一句简单的“吃饭了”,在乡音里或许带着慈祥的催促;一句“慢点走”,则充满了关切的叮咛。这些声音里,蕴含着勤劳、淳朴

相关内容:

为留住乡音之美,王国明决定开办读诗班,给孩子们“补上这一课”

听到有孩子课后喊饿,王国明就请来厨师免费做饭,碗里飘出的香味,混着“谁知盘中餐”的吟诵

在南安,王国明是一个人,也是一个群体,更是一种现象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嘉聪 吴剑锋

福建南安溪美街道贵峰村的小学里,新一期读诗班的学员们腰板挺直,齐声吟诵,清越的声音穿透氤氲水汽,蝉鸣声也变得不再聒噪。

过去30多年,这样的琅琅书声总会在夏日如约而至。不同的是,今年,那位领诵的老人缺席了。

7月3日,98岁的华侨王国明在印尼溘然长逝。在他的家乡贵峰村,人们自发缅怀他,不为仰望功名与财富,只为重温那些泛黄的教案和笔记——纸页间藏着老人踏过的千重浪、读过的万卷书,更藏着一名游子与故乡最绵长的牵挂。

2025 年福建南安溪美街道贵峰村第 39 期读诗班开课当日,王瑞芳给同学们上课(2025 年 7 月 11 日摄) 受访者供图

侨商成了诗班先生

王国明第一次把“读诗班”三个字写在黑板上时,村头的老榕刚抽出新叶。

那是1985年的夏天,首期读诗班吸引了50多名村民前来上课,他们中有人刚系上红领巾,有人当了大半辈子文盲。三伏天里,汗湿的衬衫黏在脊背上,却没人起身离开。教室后排挤不下,走廊里站满了踮脚张望的身影。

那一年,王国明59岁。这位乡亲们眼里“事业有成的侨商”,心里最牵挂的,却是让家乡的孩子读自己年少时没读完的古诗。

1927年,王国明生于贵峰村的一户清贫农家。20岁那年,迫于生计,王国明背井离乡下南洋。在印度尼西亚,他从摆摊起家努力创业。

慢慢地,王国明事业有成,前来取经求教的亲友络绎不绝。“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经商,要先学会做人。”他倾囊相授的,是根植于内心的儒商价值观。

1984年,王国明回故乡过春节。在与晚辈的交谈中,他几次引用“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句,却发现回应者寥寥,更少有人会用闽南语吟诵诗词。

为留住乡音之美,王国明决定开办读诗班,给孩子们“补上这一课”。

自此,琅琅读诗声在村里扎了根。从1个班到3个班,从本地人到周边地市的诗歌爱好者……甚至一些不会闽南方言的学员,也组团前来学习。课堂上的面孔换了一茬又一茬,王国明的一次尝试,开启了1万余名学员的诗歌人生。

立心立身

“先生不仅带我们读诗,更以身作则践行诗句中的人生哲理。”谈及王国明,贵峰诗社副社长王声杰言语间尽是尊敬。

他清晰记得,听到有孩子课后喊饿,王国明就请来厨师免费做饭,碗里飘出的香味,混着“谁知盘中餐”的吟诵;外地诗友无处落脚,他协调学校安排住宿,被褥上带着“有朋自远方来”的暖意;担心自己教得不好,他聘请学者一起授课,把诗词含义、平仄韵律、闽南方言的文白读和吟诵方法等纳入课程……30多年来,与读诗班有关的费用大多由他一人承担。

“老先生最宝贵的遗产,是倾尽所有、无怨无悔的赤子心肠。”王声杰说。他己身所用极其简单:一张餐巾纸必撕两半使用,一件旧衣穿了十几载。在学生王瑞芳的记忆里,王国明在家吃饭向来简朴,一饭一菜一汤即可,可只要有学生登门,他就热情招呼大家下馆子,嘴里还念叨着“我沾了你们福气。”

于己至俭,于人至慷。王国明生前常说的一句话是“钱财是身外之物,只要用得其所,就不必计算”。

去年,王瑞芳赴印尼探望病重的王国明。那时他每周都需要做透析,神志时清时昏。王瑞芳在榻前唱诗,老先生依旧能听出其中的音律:“阿芳啊,这里还要再唱高一点,高一点。”

书以明志,文以载道。夏季傍晚,一些乡亲会搬上小凳到王国明家的庭院里纳凉。每当此时,他便谆谆开导,教村民以和为贵、与人为善,讲到赡养老人、青年婚姻等话题,总有举不完的生动事例。教者不倦、听者不厌,晚风里的笑声久久不散。

两耳书声,一村诗人。1995年,中华诗词学会授予贵峰村“中华第一诗村”的称号。如今,贵峰村6000余村民中,能吟诗的超过一半,会写诗的也有300多人。耕读传家,在这里延续为一种生活方式。

一个人和一群人

“乡教承延负我肩,书坊到处觅诗篇。平生浅学虽无几,将尽所知荐少年。”

这首王国明亲笔写下的诗作,在他离开后的这个夏天,在他捐资修缮过的贵峰小学,被新一期读诗班的学员们吟诵着。

1978年,王国明回村看到祠堂、校舍破损,当即与侨亲商议捐资修缮。一年多以后,古建焕然一新,师生欢欣鼓舞。此后,乡亲们纷纷效仿,“崇文重教”的风气在贵峰村传承。

走进贵峰小学,每间教室墙壁上都刻着爱心人士的名字。村里的孤寡老幼,经常收到来自热心村民发起成立的“贵峰阳光爱心基金会”的帮助和关爱。今年春节,贵峰小学迎来百年校庆。在当天筹措的善款中,既有86岁海外校友捐出的5万元积蓄,也有7岁孩童捐赠的5000元压岁钱……

在南安,王国明是一个人,也是一个群体,更是一种现象。南安拥有400多万海内外乡亲,他们星散于世界各地,却始终心系桑梓。开办梅山镇光前学村的李光前,倾尽家财做公益的黄仲咸……许多贤达在异国闯荡商海,致富后热心兴学济困,已成传统。

“改革开放后,由海外侨胞资助的教育发展基金会相继成立,上世纪90年代有将近85%的学校是侨胞领建的。”南安市侨联一级主任科员黄江峰说。

不久前举办的追思会上,王声杰诵读悼文,往届学子以诗联寄哀思。全体与会者向着遗像深深三鞠躬,抒表追念之情。正如《悼王国明先生文》所云:今先生乘鹤西去,然“国明精神”永耀乡闾。吾辈当继遗志,弘诗教,育栋梁,使贵峰文脉,永续长青。

也许终有一天,这些学员也会如王国明当年一样外出闯荡。而当异乡月华洒落肩头,人生风雨袭来心间,那些融入血脉的诗句——“低头思故乡”“报得三春晖”自会悄然浮起,成为他们灵魂深处最温暖坚韧的故园。

“夜半推窗呼皓月,为吾照路觅师舟。”在给恩师最后的诗联上,王瑞芳如是写道。在她看来,斯人已逝,而这抹皎洁的月光,依旧照亮贵峰村的夏夜。■

发布于 2025-09-27 01:13
收藏
1
上一篇:南安溪美,土地流转绘共富蓝图,三产融合铺共富之路 下一篇:瞭望乡野,留住诗意乡音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