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蔡君彦 于鑫 李春

编者按
带你看古镇里的河南。
古朴与神秘、繁华与富丽,历史沧桑与自然风光融合交织……
不同于江南古镇的温婉含蓄,塞北古镇的雄浑质朴,中原古镇底蕴厚重、自成一体。
文化、历史大省河南,古镇星罗棋布,它们不少是商埠重镇,历史悠久,山川秀美;有的因渡口而兴,“水陆码头”、百货总集,或三省交界,关隘锁喉……留下数不尽的传说,独具风情魅力。
近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一行辗转河南多地,寻古镇,访遗迹,探美食,带你看河南古镇何以魅力远播,看中原文化何以源远流长。
总出品:王世伟
总策划:许笑雨
策划:王驰
统筹:温中豪 陈朋冲 卜雅雯
执行:蔡君彦 于鑫 李春 马岱
视频加载中...
核心提示
这是一座因酒结缘、因赊得名的古镇,刘秀赊旗的故事,流传至今。
这是一座因水而建、因埠而兴、因信义而繁荣的古镇,南船北马,总集百货,鼎盛时期,72条街各有行当,历时136年修建的山陕会馆,被誉为“天下第一会馆”。
天下店,数赊店。一座赊店镇,半部商业史。在这里,伫立千年的宏伟城门,见证着古镇的辉煌过往;重信守诺的厚重民风,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中华老字号”赊店老酒,历经千年沉淀正焕发新活力……悠悠古风,勃勃生机,酒香里的商埠重镇——赊店镇,正在书写新的传奇。

“刘秀赊旗”的故事 让古镇增添传奇色彩
赊店镇古称“赊旗店”,始于汉,兴于明,盛于清,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走在古镇街头,悠悠古风扑面而来:古香古色的街巷纵横交错,明清时期的院落雄浑大气,商铺悬挂的旌旗在风中飘扬……
时光倒流,一段“刘秀赊旗”的传奇故事,就发生在古镇上的一家酒馆里——

据传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派出十万大军追杀皇室后人刘秀。一天,流落到南阳的刘秀人困马乏,来到小镇上的 “刘记酒馆”歇息,看到门外悬挂的“刘记”酒旗迎风招展,心中大喜:天助我也!
囊中羞涩的刘秀向酒馆老板赊来酒旗当帅旗,赊旗访将,起师反莽,带领军队披荆斩棘,建立了东汉王朝。成就帝业之后,刘秀念及酒馆老板赊旗有功,封此地为“赊旗店”,酒为“赊酒”,成为御用贡酒,延续多年。
自此,这个中原小镇拥有了与皇城同等的荣耀,建起九座城门,十里城墙。
岁月更迭。时至今日,在赊店镇瓷器街上,“刘记酒馆”的酒旗依旧迎风飘扬;逢年过节的戏台之上,“刘秀赊旗”的故事仍在被人们传唱;伫立了上千年的城门,静静地见证着历史变迁……

1965年11月,国务院批准建县时,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提名,更名“赊旗”为“社旗”,寓意“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县城就设在赊店镇。正所谓,古赊店是皇帝御封,新社旗是总理亲定。
水陆交通便利的商埠重镇 鼎盛时期人口达13万
在清代诗人尚志亭笔下,赊店镇是一个“依伏牛而襟汉水,望金盆而掬琼浆;仰天时而居地利,富物产而畅人和”的好地方。
赊店镇位于伏牛山脉南麓,南阳盆地东沿。古镇三面环水,潘河、赵河在此交汇后,入唐河,入汉水,再入长江。明清时期,潘、赵二河交汇之处开埠通商,水陆码头因此而成,南边是水路,北边是陆路,地处交通要道。便利的水陆交通,让这里成为“地濒赭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的豫南巨镇,也是中俄万里茶道的水陆中转站,与景德镇、佛山镇、朱仙镇齐名,为全国四大商业重镇之一。清乾隆嘉庆年间,商业发展尤为鼎盛。

刘秀赊旗的故事,给赊店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古至今,这里传承着重信守诺的民风,“赊旗赊酒不赊义,食蔬食鱼不食言”。
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加上良好的民风,吸引南来北往的商人愿意在此经商,让赊店古镇成为远近闻名的商埠重镇。
据史料记载,经济繁盛时期,赊店人口曾达13万,900余家商号汇集于此,72条街分行划市,21家骡马店朝夕待客,48家过载行日夜装卸不停,“白日千帆过,夜间万盏灯”,是当时繁华景象的写照。
“天下第一会馆”商业文化厚重 为经商之人立规矩
随着传统商业兴起,各地商人在赊店镇建立起行帮商会。其中,由山西、陕西两地的商人集巨资兴建的山陕会馆,是全国现存80余座商业会馆建筑中的杰出代表。

“运巨材于楚北,访名匠于天下”,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竣工,历时136年,建成总占地面积上万平方米。
琉璃照壁、悬鉴楼、石牌坊、大拜殿……会馆建筑布局采用中轴对称式的传统风格,集宫殿、庙宇、商馆、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既雄伟壮丽,又典秀大方,被誉为“天下第一会馆”,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探访期间,山陕会馆内游客不断,在导游引领下领略其独特风采,从宏伟的建筑,到精湛的工艺,再到丰富的商业文化内涵。
山陕会馆建得有多么讲究?通过会馆最南端的一座琉璃照壁,可见一斑。
琉璃照壁俗称“九龙壁”,北面由476块琉璃构件镶嵌而成,上嵌“义冠古今”四个金黄色大字,内雕“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麒麟斗兽”等图案,富丽堂皇又构图巧妙。

“大家仔细看,这里的‘二龙戏珠’很有意思,是一只巨大的金黄色蜘蛛,这是因为,商人们希望自己的贸易通道像蜘蛛网一样四通八达。”社旗县文化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副研究馆员张丹荔介绍说。
悬鉴楼前,矗立着一对铁旗杆,为什么要建这对铁旗杆?背后也有故事。
据碑文记载,山西、陕西两地的商人捐巨资筹建会馆时,负责筹建会馆的商会承诺,所有银两只用于会馆修建,绝不挪作他用。

浩大的工程完成后,人们在清算账目时发现,花费的白银都有账可查,还结余3000多两白银,怎么办?于是,这些白银被换成5万余斤生铁,浇铸成一对高达17米的铁旗杆,矗立于悬鉴楼前,“大义”“参天”四个大字被分别镌刻在铁旗之上,宣示山陕商人的商业精神,也化作古镇的一脉商魂。
“卖货不得包用,必要时落三分,违者罚银伍拾两”“卖货不得论堆,必要逐宗过秤,违者罚银五十两”……会馆内,立于清乾隆年间的《公议杂货行规碑记》,明确规定了对经商之人的各种行为,内容涉及不搞虚假包装、反对不正当竞争、禁止拉客宰客、不允许打价格战、不缺斤短两等,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商业诚信规则。

“罚银伍拾两”是什么概念?据考证,乾隆年间,三两白银可供八口之家一年口粮。
张丹荔告诉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这处罚力度是妥妥的“重罚”,让不守规矩的人“长记性”,形成良好的商业秩序,让更多人牢记“诚信为本”“义中取利”。
悬鉴楼是会馆的戏楼,正对着会馆的主体建筑大拜殿,与两边的厢房共同围成一个封闭的戏园,中间的戏楼大广场,据说可以容纳上万人看戏。当年,若有商家违反行规遭投诉,流行罚他掏钱请戏班唱戏三天,向“关老爷”赔罪。
现如今,该会馆是社旗县的“诚信教育基地”,在古镇经商的人们一直传承着“诚信为本”的生意经,正如瓷器街“信义轩”店门外的那幅对联:货有高低三等价,人无远近一样情。

社旗山陕会馆,连同赊店古镇保存完好的72条古街道,构成了中原最大的清代建筑群,吸引八方游客前来游玩。同福客栈、广盛镖局、刘记酒馆、厘金局、蔚盛长票号……人们徜徉在古朴典雅的街道,感受着浓郁的商业气息和历久弥新的商业文化。
山体洞藏总储酒量2600吨 赊店老酒焕发新活力
除了社旗山陕会馆,赊店镇的另一个文化符号,是酒——“赊店老酒,天长地久”,很多人耳熟能详。
据史料记载,赊店老酒源于夏,兴于汉,风靡于明清,历史源远流长。

隋朝时,南阳大诗人刘斌应邀赴赊店游玩,畅饮朋友送的赊店老酒后,顿觉齿生异香,不禁诗兴大发:纵觞畅饮赵河边,始知佳酿出赊店。愿学曹植箜篌饮,文思泉涌诗百篇。
明清时期,商业鼎盛的赊店镇上酒馆鳞次栉比,酒香四溢,无数客商往来皆聚集于此,将赊店酒的醇香带至中原各地。
赊店酒盛于明清,相传还跟乾隆皇帝有关。公元1736年,乾隆微服私访,乘船于赊店靠岸。见这里良田美景,商贾云集,酒馆林立,遂开“永隆统”酒店隐身于此,生意异常火爆。乾隆离开赊店后,把酒店交于刘姓伙计经营,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行业龙头。
光绪年间,“永隆统”第三代传人已成为中原第一酿酒大户,率“永禄美”等十大酒馆成立了行业协会——酒仙社。酒仙社为山陕会馆捐银数百两,并赠送“浩然正气”金匾,至今仍悬于山陕会馆大拜殿正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949年,“赊店老酒”建厂,“酒仙社”也并入赊店酒厂。底蕴深厚的赊店老酒采用古老的传统工艺酿造,久储自然老化,其酿造技艺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好粮好水出好酒,酒的储藏也大有讲究。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深入山下14米,来到长度1500米、总储酒量达2600吨的“山体洞藏”。悠悠琴声,酒液在大小不一的陶制酒坛中沉睡,等待酒质老熟生香。
工作人员介绍,储藏酒期间,要满足六个“度”:光度为弱光,温度18摄氏度左右,湿度78%左右,风度为微风,保持空气纯净度,确保地壳稳定度,一次入窖终身定位。
记者品尝了一口70度的原浆酒,烈酒入喉,虽感觉有些辛辣,但后味醇香浓厚。相比之下,经过时光陈酿、岁月洞藏的老酒,更有柔美醇和之感。
2024年2月,商务部发布通知,正式认定赊店老酒等品牌入选“中华老字号”。历经千年积淀的赊店老酒,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焕发“新”活力。

在突出酒特色、弘扬酒文化等方面,赊店镇通过文旅带动等多种渠道,不断推陈出新。近几年打造的赊店酒乡小镇,明清建筑风格和江南园林风情交相辉映,秀水街、刘秀广场,酒文化博物馆、镜月湖等与赊店老酒生态工业园融为一体,成为市民游客“打卡”新地标。
芝麻叶绿豆面条、五香大锅盔 赊店人的日常好吃又好玩
无论是本地“土著”还是外来游客,在赊店,自然少不了美食饕餮。在山陕会馆周边,各式餐馆为来来往往的人们准备好了一天到晚的美食:从早上的油茶、油饼、胡辣汤,到中午的烧鸡、烩面、芝麻叶绿豆面条,再到晚上五花八门的烧烤、美酒,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运气好的“吃货”,还能在街上偶遇赊店镇传统小吃五香大锅盔。记者采访时,看到山陕会馆外的街边,几个人正围着卖锅盔的流动小摊抢购,一位大姐激动地说:“今天总算碰到了!俺妈特别喜欢吃大锅盔,来两斤!”
赊店镇的五香大锅盔,因个儿大、像大锅盖、脆香而出名。卖锅盔的余旭东介绍,用30多斤的铁棒才能把面团擀开,做锅盔时,沿用传统的烧火烤制方法,40多分钟才能烤熟,吃起来外脆内酥,酥香有嚼头,大锅盔切开卖,当天卖完……古镇上的特色美味,滋润了生活,成为很多人舌尖上的牵挂。
深厚的积淀,秀美的风景,多样的美食,让千年古镇承继历史血脉,魅力不减,尤其是文旅产业呈现勃勃生机,吸引八方来客。

“每年的春节、五一、国庆节假日,都是我们赊店的旅游高峰,游人如织, 2024年春节和五一假期,社旗山陕会馆、赊店酒乡小镇的单日游客接待量均达到5万人以上。”社旗县文化旅游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东阳告诉记者,近年来,社旗县形成了以赊店古镇为龙头,酒乡小镇与靓丽水镇为重要支撑的古镇、酒镇、水镇“三镇”融合的发展格局,文化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县旅游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连年实现30%以上的增幅。

张东阳表示,当地在持续办好关公文化旅游节、赊店书会等文化旅游品牌的同时,着力打造沉浸式的文旅新场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此外,木雕、石雕、铁艺、瓷器、布艺、木板年画、葫芦烙画等民间技艺开发的文创产品,丰富多彩,成为文旅“加分项”。
岁月洗礼,让老酒更加醇香,也让古镇更加静怡。

潘、赵二河环抱处,“安全寨”遗址被包砖加固,重修后的城墙和寨门雄伟壮观,再现古镇历史风貌。夕阳的余辉下,宏伟的“迎旭”“挹爽”城门下,车水马龙,一派祥和。
古镇犹如一位慈爱的母亲,敞开怀抱,拥抱着每一位在这里生活和游玩的人,在如水时光中,感受岁月静好。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