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之旅攻略,华西医生教你轻松应对高反,告别高原恐惧!

高原之旅攻略,华西医生教你轻松应对高反,告别高原恐惧!"/

没问题!高原反应确实让很多热爱高原风光的朋友望而却步。不过别担心,只要提前做好准备,科学应对,绝大多数人都能够顺利适应高原,甚至尽享美景。
这份由“华西医生”视角出发的高原反应应对攻略,希望能帮到你:
---
"【华西医生提醒:高原旅游,安全先行——这份高反应对攻略请收藏!】"
高原,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着无数旅行者。然而,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低、气压低,加上气候多变,容易引发高原反应(高原病)。虽然大部分人都能适应,但了解并准备充分,能让你的高原之旅更安心、更愉快。
"一、 什么 是 高 原反 应?"
高原反应是指人体从低海拔地区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通常指海拔2500米以上),由于环境急剧变化,身体未能及时适应而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症状。主要表现为:
"轻度:" 头痛、头昏、失眠、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心慌、气短等。 "中度:" 上述症状加重,可能伴有呼吸困难、胸痛、心率加快、咳嗽、咳痰等。 "重度:" 症状严重,可出现意识模糊、狂躁不安、惊厥、呼吸困难、口唇发绀、血压

相关内容:

说起近几年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风景绝美的高原地区绝对是其中之一。不过虽然大家都很向往高原,但往往在制订旅游攻略的阶段,就打退堂鼓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原出行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出现高反怎么办?

“我平时身体好得很,一到高原就会头痛欲裂,咋回事嘛!”

“有人说出现高反睡一觉就好了,有人说高反严重了会要命,到底该怎么办?”

“我看网上好多说吸氧会出现依赖,真的还是假的哦?”

其实,只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去高原也不用慌!下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治疗科薛杨呼吸治疗师,带领华西临床医学院2022级的同学来给大家讲一讲,为什么会出现高反,出现高反时该如何正确应对。

一 海拔2500以上就容易出现急性高原反应

急性高原病,也就是急性高原反应,是指我们长期生活在平原、低海拔地区的人,急速进入海拔2500m以上高原,或者从高原地区进入更高海拔区域后,由于人体不能耐受低氧环境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高原病包括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3种类型。其中,急性的高原反应是最常见的,病情也比较轻,主要是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不少人上了高原,多多少少都有点些这些反应,这些症状通常在到达高原的前几天最为明显,可能会逐渐减轻。

不过,也有少数人的急性高原反应会发展成肺水肿等重症高原病。高原肺水肿,是由于在高原低氧的环境中,肺动脉的压力突然升高,肺血流量增加,肺循环出现障碍,主要表现是呼吸困难、咳嗽、粉红色泡沫痰。

还有一种凶险的高原病就是高原脑水肿,是因为急性缺氧引起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严重障碍,整个人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危及生命。

二 为啥有的人会高反,有的却不会?

高反不是“体质好”就一定没事,也不是“体质差”就一定中招,关键看缺氧适应能力

它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

遗传基因:如藏族人携带特定基因,天生更耐缺氧。

2

心肺功能:代谢快、耗氧量高的人(如运动员)更易缺氧。

3

上升速度:如乘飞机直达高海拔,身体来不及适应。

4

基础疾病:贫血、心肺疾病患者携氧能力差,高反概率高。

简单来说,高反不是“身体差”的专利,而是身体对缺氧的“调节速度”和“基因配置”决定的。

“听说太胖的人更容易高反?”

答:确实如此——体重越大,出现急性高原反应的风险越高。在低氧环境下,肥胖者本就偏高的基础代谢让 "氧债"更快累积;胸腹脂肪限制了膈肌运动,通气储备下降,尤其夜间缺氧会更明显。

“经常到高海拔的人,是不是就不容易高反了?”

答:是的,经常上高原的人确实对高反的适应能力更强,这叫作“高原习服”。就像是身体经过多次“练习”,学会了在氧气稀薄的环境中更高效地工作——呼吸会加深加快,血液里能携带氧气的红细胞也会增多。因此,长期生活在高原的人群前往更高海拔时,通常也适应得更快。

但这种适应能力并非一劳永逸:一旦回到低海拔地区较长时间,仍会消退。此外,个体差异很大,如果上升太快或劳累,即使有经验的人也可能发生高反。

“听说小朋友不容易高反?”

答:并非如此。多项研究一致表明:儿童,尤其是五岁以下的乖乖们,因心肺代偿机制还未成熟、低氧通气驱动弱、炎症反应更活跃,反而比成人更易出现急性高原反应;小朋友起病常隐匿,仅表现为嗜睡、拒食或异常哭闹,但可在数小时内迅速进展为高原肺水肿,危及生命。

所以,带小朋友上高原,更要关注他们的反应。

三 在高原判断有没有高反,可以看这个数值

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及忍耐程度不同,当出现高原反应时,有的人觉得受不了就赶紧休息、撤退,但有的人虽然也有症状但总觉得自己能行,有时候反而引起严重的后果。所以,光靠看症状来判断高反的严重性是不准确的,劝大家最好要看这个数值——人体血氧饱和度(SpO₂)。

人体的正常血氧饱和度通常在95%以上,一旦去到空气稀薄的高原,人体血氧饱和度会自然下降。而当数值持续低于90%甚至85%时,哪怕没觉得有太大的不舒服,也要引起重视了,因为这可能是身体出现高反的预警信号。

所以,推荐大家去高原时,可以携带一个便携式的指氧仪,或者是佩戴具有监测血氧功能的穿戴设备(比如智能手表),可以随时随地监测身体的血氧情况。一旦血氧持续异常( 如SpO2<90%),就应该立马采取措施来降低身体风险,例如停止往更高海拔的地方去,多休息,补充水分,或者赶紧就医。

四 出现高原反应 吸氧有帮助,但要吸对!

在出现高原反应时,吸氧是对缓解症状有帮助的,所以很多人去高原都会自备便携式氧气瓶,在有轻微症状时,就拿来吸一吸。这样做是对的,但是多半很多人都用不来,下面我们来教大家。

1 检查

首先确认气瓶完好无损,并检查瓶身上的有效期。

2 安装

  • 首次使用前必须仔细阅读使用说明。

  • 将吸氧面罩或鼻吸管与氧气瓶顶部的阀门出口连接。

  • 逆时针旋转瓶阀手轮(开关),当听到气流声时,会感觉有氧气流出。

3 调节流量(关键步骤)

大多数便携式氧气瓶没有精确的流量计,通常是通过按压开关的次数(例如,按一下为小流量,再按一下为大流量),或旋转幅度来控制流量;建议从小流量开始吸氧。

4 吸氧

将鼻吸管放入鼻孔或戴好面罩,用鼻子正常呼吸即可。

5 关闭

吸氧结束后,顺时针拧紧开关,关闭氧气。

用便携式氧气瓶吸氧,还要注意这些:

1

适度吸氧可以有效缓解头晕、恶心等症状,但过度地吸氧不仅不能缓解高原反应,反而会使高反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氧中毒。如果刚上高原出现高原反应,可以间断性地吸氧30-60分钟,但每天吸氧总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

2

吸氧时要适量喝水,注意保持鼻咽部湿润,避免因为气流干燥引起鼻出血和咽喉不适。

3

氧气是一种高纯度气体,具有易燃、易爆等特性,因此在吸氧过程中,应远离火源、避免阳光直射、避免在氧气设备附近放置易燃物品等。

4

吸氧时,须确保呼吸道没有分泌物堵塞或其他障碍,以便氧气能有效到达肺部。

特别提醒

虽然便携式氧气瓶能够缓解轻度的高原反应,但是大家不能够完全依靠它,如果吸氧后血氧饱和度能上升并稳定在90%以上,高反症状减轻,说明有效;如果吸了30分钟以上还是很不舒服,还是要立即去医院哦。

五 关于预防高原反应,还有这些问题

“提前吃红景天、藏红花有用吗?”

答:很多人把这两种植物当成“高原护身符”,但现有研究给出的答案并不乐观。

先说红景天,科学家用先进手段从红景天口服液里筛出4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红景天苷等14种物质在实验室里确实能干预缺氧、炎症和血管新生,看起来“抗高反”机制很完善。然而,真正的人体试验却发现,单独吃红景天对急性高原反应预防效果并不明显。

再看藏红花,中医认为它活血化瘀、抗血小板聚集,可能对“高寒缺氧”有点帮助。但到目前为止,尚缺乏临床试验证明它真能预防或治疗高反。把希望全寄托在“补充剂”上,反而可能延误最佳预防时机。

“喝‘高氧水’对于缓解缺氧有效吗?”

答:喝高氧水不能预防高原反应。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高氧水”,是通过加强压力将更多的氧气压进水里,一般每升水中的含氧量高于35毫克。但是健康成年人每次的呼吸量约为500毫升空气,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约合140毫克氧气,这比“高氧水”中的氧气含量高多了。而且,“高氧水”一旦在常规环境中打开,额外溶解进水里的氧气就会释放出来,原理就跟打开可乐罐时冒气泡一样。即便把“氧气”喝进胃,也不可能像呼吸一样进入肺内和血液交换,可能只有极少数喝进去的“氧气”经黏膜吸收。

“氧气吸多了会不会产生依赖性呢?”

答:大家不用担心,吸氧并不会产生依赖性。在高原出现缺氧状况时,吸氧能够快速提高血液中的氧气含量,缓解呼吸困难的症状,降低呼吸频率,防止高原反应进一步恶化。如果机体缺氧比较严重,不及时吸氧反而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六 去高原前,要做好这些准备

1

出发前应该充分评估自身健康状况,若身体状况不佳(如已有感冒、发烧等症状),不建议前往高原旅行。对于有心脏、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建议去高原前可咨询医生。

2

携带足够的保暖衣物和防晒用品;准备好防高反药物如乙酰唑胺或布洛芬等;准备饮用水和低浓度葡萄糖。

3

建议可以带上便携式指氧仪或具有检测血氧的手表,以及便携式的氧气瓶。

4

避免快速从低海拔地区直接升到高海拔地区,给身体多一些适应时间。

参考文献

杜萍. 高原反应与预防. 甘肃科技,2009,25(7):141-142.

查瑞波, 孙根年, 董治宝, 等. 青藏高原大气氧分压及游客高原反应风险评价. 生态环境学报, 2016, 25(1): 92-98.

王建枝,钱睿哲. 病理生理学.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Luks AM, Beidleman BA, Freer L, et al. Wilderness Medical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ltitude Illness: 2024 Update. Wilderness Environ Med. 2024 Mar;35(1suppl):2S - 19S.

陈琳,唐发娟,肖东琼,等. 2019年美国野外医学会实践指南—急性高原病的预防与治疗指南更新解读. 华西医学,2020,35(11):1331 - 1337.

Derstine M, Small E, Davis AM.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ltitude Illness. JAMA. 2024 Oct 24. doi: 10.1001/jama.2024.19562.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9446318.

Feng B, Xu WH, Gao YQ, et al. Intermittent Oxygen Inhalation with Proper Frequency Improves Overall Health Conditions and Alleviates Symptoms in a Population at High Risk of 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 with Severe Symptoms. Chin Med J (Engl). 2016 Jun 5;129(11):1322-9. doi: 10.4103/0366-6999.182831. PMID: 27231170; PMCID: PMC4894043.

潘俊平,游一中. 旅行医药——高原反应的药物防治. 药学与临床研究,2013,21(05):580-583.
DOI:10.13664/j.cnki.pcr.2013.05.001.

永措. 急性高原反应患者的护理干预分析.健康之路,2017,16(05):186.

Hartman-Ksycińska A, Kluz-Zawadzka J, Lewandowski B. High altitude illness. Przegl Epidemiol. 2016;70(3):490-499. PMID: 27888818.

李光珍,王海平,马金梅,等. 急性高原反应现场治疗76例分析.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3):5677-5678.

雍黎,李春梅. “高氧水”预防高原反应?.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8,(08):82-83.

张瑞星,余惠明. 走出家庭氧疗的误区. 现代预防医学,2005,(07):857-860.

方召云,姜秀梅. 氧疗副作用的预防及护理. 中国临床医生,1999,(01):38.

杨波,王广义,陈练,等.肥胖与急性高原病关系的研究.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7,16(1):7-9.

儿童高原肺水肿的研究进展.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24, 45(10): 89

董伟,聂素然,刘红宁,等.人参、藏红花配伍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分析探讨.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7.016.

陈奎奎,闫晓宁,郭忠会,等.基于UPLC-Q-TOF/MS整合网络药理学探究红景天口服液抗急性高原反应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24,41(12)
:1531-1545.DOI:10.14066/j.cnki.cn21-1349/r.2022.1113.

本文作者

指导老师

发布于 2025-09-26 17:43
收藏
1
上一篇:张子宇高效应对高原反应的秘诀解析 下一篇:汽车高原反应揭秘,为何车辆在高原地区会出现性能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