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确实在国防上投入巨大,采购先进的战机(如F-35、F-15SG、未来可能的F-15QA)是其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并不完全等同于“小国敢和大国叫板”。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1. "投入巨大,但国情特殊:"
新加坡国土狭小,人口约570万,确实算“小国”。
但新加坡是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人均GDP极高。这使得它有能力负担极其昂贵的国防装备,尤其是美国的F-35这种五代机。它的国防预算通常占GDP的6%以上,绝对数额非常可观。
这笔投入更多是为了维护其独特的国家安全环境:地处马六甲海峡要冲,需要威慑潜在的威胁(如某些邻国),保护其经济利益和海上生命线,以及维持其作为区域军事力量中心之一的地位。这是一种基于现实地理和安全需求的“必要”投入,而非单纯为了“叫板”。
2. "购买先进战机 ≠ 直接军事对抗:"
新加坡购买F-35等顶级战机,主要目的是提升其空军作战能力、防空能力和区域影响力,以应对现实和潜在的安全挑战。
这是一种战略威慑和实力展示,表明其有能力保卫自身,并在区域内扮演重要角色。但这通常是在遵守国际法和现有地区秩序框架内进行的,是一种“实力平衡”的表现
新加坡国防部长陈振声前阵子在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生产线,亲手签下了首架F-35B战机。这可不是小买卖——20架F-35系列,12架能垂直起飞的F-35B,8架常规款F-35A,总价够让普通家庭吃一辈子了。按计划,2026年开始交付F-35B,2030年收尾。新加坡人说,这玩意儿适合他们那巴掌大的国土,毕竟跑道太长放不下。
但问题是,花这么多钱到底值不值?有人算账说一架要1亿美元,20架就是200亿,够修好几所医院或学校。可军方硬气得很,说这玩意儿能垂直起降,打起仗来灵活,还能跟美国联手威慑周边。不过周边国家也不傻,马来西亚印尼听说了,怕不是要赶紧跟别人买装备,搞不好东南亚又要军备竞赛。
有意思的是新加坡玩起了平衡术。他们一边跟美国合作改战机雷达,适配小岛战场;一边又在跟中国搞数字经济合作,嘴上说着买F-35纯属自卫。更绝的是,还想拉拢东盟国家搞什么航空技术共享,意思是你买我也买,但别打起来。
现在俄乌战争搞的供应链乱套,美国洛克希德公司手忙脚乱,新加坡的战机可能得晚一年到货。这下可好,新加坡干脆自己研发无人机和航电系统,省得被人卡脖子。说到底,小国买大杀器,既要面子又要里子,还得算计着不惹恼谁,哪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