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去了趟景山公园,您猜怎么着,这地儿跟我小时候来的时候可大不一样了,说是冰火两重天也不为过。

打从故宫神武门出来,过个马路就是景山南门,您要是头回来北京,准保以为这就是个普通的街心公园,可谁能想到,这小山包底下藏着六百多年的皇家秘辛呢。

您说这景山啊,乍一看就是个堆土的小山坡,可它的来头可不小。元朝那会儿,这儿是皇宫的后苑,皇帝没事儿就在这儿溜达,到了明朝,朱棣迁都北京,把拆元大都的渣土跟挖护城河的泥全堆这儿了,堆出了五座小山峰,起名叫万岁山,意思是镇压前朝的皇气。

后来清朝顺治皇帝给改成了景山,取自《诗经》里的“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您瞧瞧,这名字多讲究。可老百姓不管这些,都管这儿叫煤山,说是当年朱棣怕打仗的时候断了煤,在这儿囤了好多煤炭,其实后来考古队一挖,底下全是砖头瓦块,压根儿就没煤,这谣言啊,就这么传了几百年。

要说这景山最出名的地儿,还得是崇祯自缢的那棵歪脖子树。现在您去看,树旁边立着两块石碑,一块写着“明思宗殉国处”,另一块是前清翰林傅增湘写的碑文。

可您知道吗,原来那棵树早没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让红卫兵给拔了,现在这棵是后来移栽的,跟原来那棵长得挺像。还有那块“明思宗殉国处”的石碑,“明”字多了一横,据说是书法家沈尹默故意这么写的,那时候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他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日本的不满,您说这文人的心思多细腻。

可再瞧瞧现在,这地儿跟当年的凄凉劲儿完全不一样了。早上太阳刚露头的时候,景山南门就跟赶集似的,大爷大妈扛着音响,拎着小马扎,呼啦啦全涌进来了。东边儿那块空地,全是跳广场舞的,音乐声震天响,什么《最炫民族风》《小苹果》,一首接一首。

西边儿呢,有打太极拳的,有抖空竹的,还有唱京剧的,您要是赶上周末,说不定还能听上几段正宗的梅派唱腔。最逗的是崇祯自缢那棵树旁边,围了一圈儿拍照的人,有举着手机自拍的,有让老伴儿帮忙拍的,还有带着孩子来的,跟孩子说“这就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上吊的地方”,您说这历史跟现实,咋就这么拧巴呢。要说这景山的景色,那可真是没得说。

您顺着台阶往上爬,也就十来分钟就能到山顶的万春亭,这儿可是北京城的中心点,脚底下有个十字标记,好多人都在这儿拍照打卡。

站在万春亭上往南看,故宫的红墙黄瓦尽收眼底,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一个挨着一个,在太阳底下金光闪闪。往北看,鼓楼、钟楼遥遥相望,再远处,奥林匹克公园的“鸟巢”“水立方”也能看见。要是赶上秋天,山上的柿子树挂满了红灯笼似的柿子,跟故宫的红墙一搭配,那画面,绝了。

这几年啊,景山公园可没少折腾。先是把寿皇殿建筑群修好了,原来这儿是清朝皇帝祭祖的地方,后来成了少年宫,现在又变回了原来的样子,里面还办了个历史文化展,展出了好多清朝皇帝的画像。

再就是推出了好多文创产品,什么万春亭旋旋转转冰箱贴、AR光影冰箱贴,还有“柿柿如意”的特饮,您逛累了,在山右里咖啡馆坐会儿,喝杯咖啡,吃块饼干,看看旁边的小河里锦鲤游来游去,别提多惬意了。

不过啊,我觉得这景山最有意思的,还是它的反差感。一边儿是六百多年的皇家历史,一边儿是老百姓热热闹闹的日常生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气息在这儿交融,倒也不显得别扭。

您说这崇祯皇帝要是知道,他上吊的地方现在成了老百姓跳舞唱歌的地儿,会是啥感想?说不定啊,他也会跟着哼两句呢。

最后我得给您提个醒,来景山公园最好早上来,人少,空气好,还能看日出。要是下午来,可得注意防晒,山上没什么树,太阳直晒,热得很。还有啊,门票只要2块钱,您说这上哪儿找这么便宜的皇家园林去。您要是来北京,逛完故宫,顺道儿来景山看看,保准不后悔。

这地儿逛下来,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老祖宗的事儿跟现在的生活,咋就这么拧巴呢。可再一想,这不就是北京城吗,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生活的烟火气,缺了哪样儿,都不是咱老百姓的北京。就像那棵歪脖子树,虽然不是原来那棵了,可它还在那儿站着,见证着北京城的变迁。您说是不是这么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