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孙岳墓地,八十亩宏大规模,北向南坐,墓志铭书法令人叹为观止

北京孙岳墓地,八十亩宏大规模,北向南坐,墓志铭书法令人叹为观止"/

关于您提到的北京孙岳墓地,我为您整理和补充一些信息:
"孙岳其人"
孙岳(1882年-1940年),字伯文,浙江杭州人。他是北洋军阀时期的重要将领,属于冯玉祥的国民军(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骨干。他曾任河南省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训练总监部总监等职,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任前敌总指挥,与冯玉祥、李鸣钟等人并称“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
"墓地概况"
1. "位置与规模":孙岳墓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内(或附近区域,具体位置有时会因资料来源不同略有差异,但普遍认为在万安公墓一带)。您提到的“占地约八十亩”可能是一个比较宏观的描述,或者是指其原有规划规模,实际墓区面积可能需要实地考察或更精确的资料确认。墓地坐北朝南,符合中国传统葬礼的方位。 2. "建筑风格":作为一位地位显赫的北洋军阀高级将领,孙岳的墓地在当时应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规制。通常这类墓地会包括墓冢、祭堂、碑亭等建筑,可能采用中国传统宫殿式或园林式建筑风格,体现其身份和时代背景。
"墓志铭令人惊叹之处"
墓志

相关内容:

说起来,北京西郊温泉村那头儿,有座陵墓,位置挺特别——八十亩,紧贴着显龙山东脉的山脚,朝南坐着。我没夸张,这地界到底藏着谁呢?别看没几本书提到,其实里面安睡的是民国将领孙岳。咱们说得透点,如果往附近的烈士园西边走,那一片清净地头,其实就埋着一段波澜壮阔的旧故事。

老话说“树高千尺,叶落归根”,孙家的老根还真不一般。追溯下来,孙岳是明末那位硬汉孙承宗的后人。孙承宗那阵儿在高阳城硬碰硬,抗清死了不少人。算起仇来,孙家可是流着“誓不事清”的血。从那以后,他们家里人再也没进过清廷门,有机会也都不干。从小到大,孙岳对自己的姓,对那段祖宗的事,也许给他心里早早埋下了疙瘩。

日子过得倒也挺滋润,到孙岳的父亲孙迈唐这一辈,家里没丢了老传统,但更像是商人。有钱人家孩子的日子,咱们外人羡慕也好,闲话也罢——衣服一穿,饭桌一坐,书院先生请来。孙迈唐请过本地蛮有文化的常鹤芩来教自家孩子。据说这个常先生,教书不是死板那套,身上有点清风讲古人的意思。孙岳在他那儿学了不少歪门百家,诗词背得滚瓜烂熟,性子也穿了点文人的傲气。

但你说那年代,光会读书也没个定数。1902年,孙岳刚过二十四,偏偏喜欢闯祸。他家按老传统,也是鼓励孩子读书做官。结果,他一头扎进考秀才那堆人里,这一遭还中了,能往北京科举考去。真有出头的机会。可谁知道,他心里头始终有个结——祖上死在清兵刀下,怎么也下不去进朝廷的决心。他按父母意思,摇头说不去。朋友都觉得稀罕:别人巴不得中个秀才,他竟然自愿放弃。

说起后头的事儿,就更滑稽点了。有时富家子弟不走寻常路,一闹起事儿,事情还不小。那会儿,他跟几个朋友混山水、喝酒,感情还挺投。这日子飘着白云一样,没那么多俗事。今年没事,再过一年,“祸事”就临头。某天碰到县里一个地痞在蠡县作恶,孙岳火气上来,“手重”了点,打死了对方。这下出大事了——命案。县衙那阵子查得紧,他说走就走,一溜烟跑到五台山去了,剃度做了和尚。换成咱们谁,失手杀了人,也只剩念佛消灾这一条路。

五台山日子没过多久,风头一过去,孙岳就又想着找个出路。有钱是有钱,但那时代的有钱少爷也不是啥都能干得了的。后来一番寻思,干脆报了保定武备学堂。炮兵科,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也是改命的新路。孙岳在学堂里可不是装样子——实打实地学军事,玩炮弹还真学明白了。更关键的是,学堂里遇到吴樾、刘廷森这两个热血兄弟。两人动不动就聊反清,那股子劲带着人向前。孙岳慢慢也卷了进去,跟着加入同盟会,还真就走上一条革命的路。

辛亥革命那年,人人都觉得天要变了。孙岳也是趁着这股新风,跟王金铭、施从云密谋滦州起义。起事之前,内部被人抖出去,清廷一查就革了孙岳的职。他心灰意冷,又不服气,干脆南下投军,接着成了新军的将领。这会儿,他真刀真枪地跟清军扛了起来。你说命运是不是难捉摸?放弃科举,又被迫离职,兜了一大圈,还是走到祖宗盼的这条反清路上。

后来民国刚成立,形势不像表面那么风平浪静。孙岳攀上了江西都督李烈钧,当了个参赞军务,好像有了些稳定。可“二次革命”那坎,说垮就垮。又灰溜溜退到华山。往后几年,他混迹各处,没啥大的作为。一直到袁世凯那老头子病死,北洋军阀一锅三伙,直系首领曹锟那边拉人。曹锟怎么记住孙岳的?据说早年俩人打过交道,曹锟看重的是孙岳打仗够狠。在那个派系林立、主心骨难寻的时代,把能打的、肯拼的都聚起来才算稳。孙岳也就答应了直系邀约,混进了军阀“大锅饭”。

说实话,混到1922年,孙岳成了冀南镇守使,驻直隶大名。那地方,土匪能把老乡吓得不敢出门。孙岳带兵一到,先对准了最恶的匪帮,亲自押阵,反反复复围剿。真不是说说而已,据说有一回,城东十里庄的那伙匪头,听说孙岳要下手,夜里散了门子,连金银首饰都埋荒地里,跑得比兔子还快。等城里的人安了心,孙岳又亲自盯着警备,流氓地痞见了都得绕道走。我那阵儿听老辈儿说,大名那些年人夜里敢出门,主妇收摊路都走得欢,这一半是孙岳立下的威。

你要说军阀里谁还有点人情味,孙岳多少算一个。治安干净了不说,还帮乡里修过路,用革命党的那套“新政”鼓励大家办学校,虽然文章没怎么写,老家人倒是记着。这种细节在旧时代里很难得,不光是士兵、还是老百姓,都叫他“孙大人”。

转眼到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那一仗,真是天下风云了。孙岳受曹锟之命,进京做了戒严司令。冯玉祥在直军里总跟吴佩孚不对盘,这回决定兵变,同盟高层都劝他慎重。可冯玉祥星夜约见孙岳,两人曾私下喝过闷酒——话不多,可都是知心话。冯玉祥一通话说完自己憋屈,孙岳也是心里不痛快。这场兵变,说到底全靠孙岳前后配合。那天晚上,孙岳亲自派驻兵看紧七处要地,冯玉祥起事快,等到清晨,曹锟已经被逼得下台,局面全翻了个身。

战后,冯玉祥和孙岳几封电文孙中山北上,想让他摁住民国的乱局。可惜天不假人,孙中山到了北京,还没撑多久,就病倒了。京城里不少革命党人都在家门口守着,一夜没合眼,几年大业,烟消云散。这段历史,仔细品品,光靠几句史书真说不尽其中滋味。

接下来的事,就不那么风光了。孙岳出任陕西督办,还去打反奉之战。那几场仗,败多胜少。听说他平时不太爱说话,这回更沉闷,终于把自己的身子熬垮。1927年,他退出军队,只当了南京国民政府军委会委员。1928年,又奔回上海想治病,但病太重,没撑过去。年仅五十,撒手人寰。

说到这里不免感慨。孙岳在世时为官挺清廉,没攒下什么家底,结果病逝后家里没钱买棺材。幸亏有李烈钧、张继、徐永昌这些多年交情的朋友,大家凑钱,才给他在北京西郊温泉山下买了八十亩安葬地。听说那墓地背倚显龙山,前望松柏,气势够大——半椭圆形墓台,四周青石水泥砌得结实。虽然不算皇家规制,却也有种气派。

还有一桩“文气”事儿值得一提:墓前的墓志铭,文章是张继写的,书法用的是沈尹默的手笔。沈老先生那字据说已经入了宋苏、黄的门路。闲话一句,他那天落笔前还在旁边站了半个钟头,出口只是说“敬重故人”。墓志百年未朽,字里行间,仿佛人能感受到一代人的沉沉哀思。

转过身想想,谁能料到,一个老商人家里养出来的秀才,最后却在兵荒马乱里博过几张命牌,做了半生军阀、半生清廉官。更奇的是死后却无钱殓身,全靠朋友情义抬出一块清净地。到底算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恐怕没人说得准。有时候,我们一提军阀、名将,都说他们没有真性情。其实,像孙岳这样的人,历史里安静地躺着——偶尔有人记得,偶尔没人理睬。他那座墓,也一直在显龙山下,不动声色地看着天边来往的行人。

你说,这种人算是走了大运,还是赶上一世风雨?哪天路过温泉村,或许可以进去看看,能不能从青石、松柏之间,感受到一点旧时代的冷暖。

发布于 2025-09-25 09:28
收藏
1
上一篇:北京周边秘境探幽,千年双塔悬空,乾隆帝也曾倾倒的神仙山奇观 下一篇:被国家地理盛赞的奇迹!北京周边2小时即达,白石山惊艳美景如梦似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