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霜降时节,万木凋零,唯见金甲铺地、玉盏凌霜。
菊花以"宁可枝头抱香死"的铮铮铁骨,在萧瑟秋风中绽出惊世绚烂。
从《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的古老记载到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的高洁宣言,这株秋日战士早已深植华夏文明脉络,成为民族精神的文化符码。
满城尽带黄金甲,那些开在秋天里的花儿之菊花。



一、菊花其名
古称"鞠"(《礼记》),取"穷尽"之意喻其穷秋独放;《周礼》记"鸿雁来宾,鞠有黄华",将其与候鸟并列为季候标志。
汉代《本草经》首立"菊"为正名,释其"久服利血气"。


依颜色分:黄者为"金蕊"(苏轼词),白者称"瑶华"(陶渊明诗),紫者号"醉西施"(《花镜》)。
根据形态更有"龙脑"、"狮首"、"蟹爪"等雅称,宋代史正志《菊谱》已载131品,至清代《广群芳谱》竟达300余品目。


二、菊花其花
菊花是我国传统的花卉之一,也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菊花不与百花争艳,不迎合媚俗,傲霜独立,“宁可枝头抱香死,不随落叶舞秋风”。


百花凋零,菊花做为秋的使者,点亮了这个季节。
花香清远,色调淡雅,风韵翩翩,诗情无限,品格高洁,悠闲自得。
人淡如菊,不苟且,不迷失,就像菊花那样平心静气地开花,散发一缕清香,不求人知。

其花形制迥异:有瓣如垂丝的"十丈珠帘",有蕊若莲座的"绿水秋波",有形似飞鸟的"紫凤朝阳"。
《群芳谱》详述其特性:"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最奇者当属"绿牡丹"——绿色花瓣层叠如绣球,清代顾禄《清嘉录》载江南菊匠能令一株开花数百朵,扎作宝塔形称"九花塔"。
其香清冽带药韵,曹丕赞其"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


三、菊花其花语和寓意
1. 隐士高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奠定菊花隐逸象征,周敦颐《爱莲说》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 长寿祥瑞:《荆楚岁时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菊花酒成为重阳延寿的圣品。



3. 君子品格:苏轼"菊残犹有傲霜枝"赞其气节,郑思肖画无根菊题"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4. 民族魂灵:黄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赋予其反抗精神,朱元璋"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继其壮志。



四、菊花其诗词
菊花,作为傲霜之花,自古以来颇受文人墨客们的青睐,赋予了它太多的诗情画意。
爱它的迎风傲霜、坚守不屈、品行高雅、高洁气质、隐逸脱俗,锐意进取……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首开咏菊传统。
唐宋时期达至巅峰:
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写尽田园雅趣。
杜甫"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咏其孤傲。


李清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创愁绪新境。
毛泽东"战地黄花分外香"赋传统意象以革命豪情。
最磅礴者当属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将菊花升华为改天换地的英雄花。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寒菊/画菊》
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当现代都市的玻璃幕墙反射秋阳,公园菊展中千盆菊花正重演着《东京梦华录》记载的宋代赛菊盛况。
这株从《礼记》月令中走出的秋日精魂,始终以"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的姿态,在万物萧疏时坚守着"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生命宣言。

不争春色之秾艳,但借秋霜淬炼铮铮铁骨,以绚烂金甲为大地谱写最后的辉煌。
五、菊花其美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