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花土沟机场通航,伸向天边的银白色跑道像一条洁白的哈达,给茫崖人民带来美好的希望,带来更为便利的出行方式。在这块富饶而又苍茫的戈壁大地上,银鹰起降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伴随着铿锵的发展步伐载入当地历史。 飞机改变了出行方式,更颠覆了时空观念 茫崖工委组宣部副部长姜海军掩饰不住激动。6月25日,面对记者,他说,花土沟机场通航,对于茫崖人民来说是一件大喜事,带来的不仅仅是出行方式的变化,更颠覆了人们原有的时空观念。他说,有了飞机,人们出行时,对距离的理解将不单是空间距离,而是用时间长短作为衡量标准的时间距离。比如,花土沟机场通航后,人们再谈到茫崖到西宁有多远时,很可能不再讲有一千多公里,而是用“乘飞机一个半小时”来取代。 花土沟机场的通航将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花土沟周边拥有丰富的石油、石棉、钾肥等稀缺资源。然而,由于地处边远,受交通条件限制,制约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随着机场通航,这条空中航线将为当地资源开发提供支持,并将进一步完善我省乃至青藏高原的航空网络格局。 姜海军将花土沟机场通航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归纳为三个方面。首先,出行将更加方便快捷。过去到西宁至少要一天一夜,大量时间耗费在路途中,而有了飞机只需要一个半小时。第二,创业交流更加方便。机场通航后,茫崖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状况将大为改善,有利于吸引众多客商前来投资开发。第三,人们的生活水平会有明显改观。过去,茫崖人民很少吃到新鲜的水产品,有了飞机空运,物资会更加丰富。同时,节假日,大量希望回省城探亲的茫崖人民将有望告别“想回回不了、想见见不到”的尴尬。 有了飞机,“出差一族”脚步越来越轻松 张辉是茫崖一家企业的客户代表。每年他都要出差十多次,闻听花土沟机场通航的消息,他不禁感慨:终于可以不用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赶路上了,出差不再是一种受罪了。 张辉说,因为业务关系,出差对他来说可谓是家常便饭,“我一年到头在办公室待的时间还没有在出差路上的时间多。”以前出差,他首先得坐五六个小时的班车到格尔木,然后再乘坐七个多小时的列车才能抵达西宁。有时候车票紧张,张辉就必须在格尔木住一两天。 从花土沟机场开工的那天起,张辉就盼望着机场早日通航。他说:“终于盼来这一天了!”张辉详细算了一下,从茫崖到西宁,乘飞机至少节约一天一夜的时间,这让张辉能从容地安排自己的行程:在家吃完饭,然后去机场,办完公事还不耽误和省城的朋友一起吃晚饭。 一条航线:家在这头,单位在那头 在茫崖,有不少上班族,家人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仍在西宁及周边生活。和出差一族相同,回家对于这群上班族来说,温馨背后也有一丝苦涩的隐忧,不停地乘车、换车,回一趟家,日程安排得紧紧张张。在茫崖行委上班的小刘说:“有时候,真感觉回家的路太长了。” 在花土沟机场通航以前,因交通不便和工作繁忙,小刘一般半年才回家一次。看着父母苍老的容颜,小刘心里很不是滋味。 小刘说,花土沟机场开通后,茫崖和西宁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和父母的距离也更加近了,将会腾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他说:“双休日回家,已经不再遥远。” 在茫崖,有小刘这样想法的人为数不少。不少居民早早计算着花土沟机场通航的日子,一遍遍打听着机场的航线时刻表,盘算着乘飞机回家的行程。 “这儿也许会变得像香港一样” 来过花土沟的人都知道,花土沟很小,人口不多,很多人来自全国各地。除了石油工人、单位职工外,还有大批外地人:四川人、河南人、甘肃人、山东人…… 有丰富的石油、石棉等资源,再加上勤劳致富的双手,花土沟越来越富了——现今的花土沟,不仅发现了油田,还发现了气田,不仅有石棉、天青石,还生产钾肥、芒硝。花土沟周围上千平方公里的荒漠密布着无数的钻井平台,每天24小时不间断汲取着地下几千米深处的石油。当地的三产一直比较兴旺发达,餐馆、舞厅、酒吧,所以这里又叫作:小香港。 从四川来花土沟开店的李荣威2003年就来到了这里。他先是给别人打工,后来开了自己的餐厅。他说:“机场通航后,我可以更多的朋友来此创业。机场通航后,来的人更多,我的生意会更好做。” 土生土长的蒙古族青年巴依对机场更有一种别样的深情。他说,年少时在外地求学,他最喜欢的事就是坐在亲戚家的窗户边,看天上的飞机留下一道道记忆的痕迹。如今,花土沟机场要通航了,这消息非常令人振奋。他说:“因为我的家乡终于要从一个遥远的地方变成与大都市接轨的地方,心情别提多高兴了。” 巴依说:“我们这儿也许会变得像香港一样,高楼大厦林立,家家户户都住上更加宽敞漂亮的房子。到那时,我会带着爸爸妈妈,让老人家坐上飞机,从空中看看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