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翁对韵一东(其二)逐句深度解析,全网最详尽的注释与讲解攻略
我们来逐句详细注释讲解《笠翁对韵·一东(其二)》。《笠翁对韵》是清代李渔创作的一部关于对偶文学的韵书,分为上、下两卷,每卷各分十二个韵部,“一东”是上卷的第一个韵部。
"《笠翁对韵·一东(其二)》原文:"
天对地,山对海,
水对河,林对寨。
云对雨,雪对风,
花对叶,鸟对虫。
山花对野草,赤日对苍穹。
骏马对仙鹤,流云对飞鸿。
美酒对香茶,锦瑟对瑶琴。
书剑对琴棋,画竹对写松。
耕对钓,渔对猎,
杏对桃,李对杏。
杨对柳,松对柏,
翠竹对苍松,晓日对晨钟。
"
"逐句注释讲解:"
"1. 天对地,山对海,"
"天 (tiān):" 天空,上天。
"对 (duì):" 对应,相对。这是《笠翁对韵》的基本结构,要求上下句词语在意义、词性、结构上相对仗。
"地 (dì):" 大地,地面。
"讲解:" 这是对最基本、最宏大的宇宙
相关内容: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云叆叇,日曈曚。蜡屐对渔篷。过天星似箭,吐魄月如弓。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藕花风。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
河对汉:河”在古代特指黄河;“汉”指汉水,又称“汉江”
绿对红:“绿”和“红”是两种鲜明的颜色,它们代表了大自然中常见且对比强烈的色彩,给人以直观的视觉感受,体现了自然之美和色彩的多样性。
雨伯对雷公:“雨伯”又称“雨师”,是古代神话传说中掌管下雨的神。“雷公”又称“雷神”“雷师”,是古代神话传说中掌管打雷的神。
这句诗的意思是黄河对汉水,绿色对红色。雨神对雷神。
对仗特色:
1词性对仗:从词性上看,“河”和“汉”是名词,且都是水域的名称;“绿”和“红”是形容词,都表示颜色;“雨伯”和“雷公”是名词,并且都是神话中的神祇,对仗工整、严谨。
2意境对仗:从意境上来说,“河”与“汉”描绘了广阔的水域场景;“绿”与“红”营造出色彩斑斓的画面;“雨伯”和“雷公”则带有神秘的神话色彩,增添了一种奇幻的氛围。整体上通过对仗形成了一种和谐、优美的意境,让读者在诵读中能感受到一种韵律之美和意境之妙。
文化内涵:
自然观念:这几句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和认知,将自然界的河流、颜色以及神话中的气象之神进行对仗,反映出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自然秩序的理解,认为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
审美情趣:其鲜明的色彩对比(绿与红)、宏大的自然场景(河与汉)以及神秘的神话元素(雨伯与雷公),展现了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追求一种大气、奇幻、富有诗意的美。
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
烟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耸立于烟云中之高楼,如唐·李峤《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石磴(dèng 邓)平黄陆,烟楼半紫虚”;二是比喻子辈胜过父辈,后人超越前人,典出成语“撞破烟楼”,源自北宋苏东坡《与陈季常书》之十六:“在定日作《松醪赋》一首,今写寄择等,庶以发后生妙思,着鞭一跃,当撞破烟楼也”。
雪洞:指被雪封住的山洞,描绘出一种寒冷、寂静且纯净的景象。
月殿:即月宫,是古代神话中月亮里的宫殿,常与嫦娥、玉兔等神话元素相关联,代表着神秘、清幽的境界。
天宫:指天帝居住的宫殿,代表着神圣、高远、宏大的仙界之地,是古人对天界的想象和构建。其意思是耸立在烟云中的高楼和被雪封住的山洞对望,月宫和天国遥遥相对。
语言特色:从词性上看,“烟楼”“雪洞”“月殿”“天宫”均为名词,两两相对,十分整齐。在语义上,“烟”与“雪”是不同的自然景象,“月”和“天”也是不同的天文概念,形成了巧妙的对应关系。将“烟”“雪”“月”“天”赋予“楼”“洞”“殿”“宫”,以虚转实,是之具体化
云叆叇,日曈曚。蜡屐对渔篷
云叆叇:叆叇(àidài 爱代):形容云层浓厚、遮蔽天空的状态。
日曈曚:曈曚(tóngméng 同盟):指太阳初升时天色微明、光线朦胧的状态。
蜡屐对渔篷
蜡屐:以蜡涂覆的木制鞋,多用于雨天防滑。
渔篷:渔夫用蓬草编织的帽子,兼具遮阳挡雨功能。
这句诗的意思:浓云密布,初阳渐明。涂了蜡的木屐对渔船上的雨篷。
对仗特点:自然现象(云、日)与日常物品(屐、篷)形成虚实对照
意境(画面感):前半句描绘晨间云雾缭绕、天色微明的朦胧景象,后半句通过蜡屐与渔篷的对比,勾勒出隐逸生活或渔樵闲适的田园气息。
过天星似箭,吐魄月如弓
过天星:指快速划过天空的流星。
吐魄月:“魄”又作“霸”(有“bà”和“pò”两种读音。),指月球被自身遮掩的阴影部分。古人对月的圆缺道理不理解,以为月里有只蟾蜍,是由它反复吞吐造成的。“吐魄月”就是刚被吐出的月,即新月。
“过天星似箭”描绘了流星划过天空的景象,将流星比作箭,形象地写出了流星速度之快。
“吐魄月如弓”把新月比作弓,生动地展现出新月的形状特点。
整句诗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富有动态感的夜空画面,让人仿佛看到流星疾驰、新月如弓的美妙景象。
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藕花风
驿旅:指旅途,驿是驿站,为古时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处所,在这里“驿旅客”就是指旅途在外的人。
梅子雨:即梅雨,也叫黄梅雨,春末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下的雨,因这个时候正值梅子成熟变黄,故称。中国南部五月至七月,日本南部六月及七月初也会有这样的雨。(拓展不同季节的雨都叫什么)
池亭:指建在荷塘边的亭子。
挹(yì 易):有舀、酌、牵引、拉等意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轻轻捧起、享受。
藕花风:指夏天荷花开放时的凉风。
诗句翻译
前半句“驿旅客逢梅子雨”,描绘了一位在外旅行的人,在旅途中遭遇了梅雨天气,营造出一种客居他乡、旅途艰辛且略带愁闷的氛围。
后半句“池亭人挹藕花风”,则刻画了一个坐在荷塘边亭子中的人,他悠然自得地轻捧池中水,享受着带有荷花清香的凉风,展现出惬意、闲适的心境。一句诗描绘了两种不同人物所处的不同环境和遭遇
对仗
“驿旅”与“池亭”,一个是旅途奔波之地,一个是休闲赏景之所,从地点上相对;“客”和“人”相对;“梅子雨”和“藕花风”,分别点明了不同季节的典型气象特征,且“梅子”和“藕花”都是植物,“雨”和“风”是自然现象,对仗工整
文化内涵:诗句反映了古代社会人们不同的生活状态和境遇。驿旅客代表着为了生计、理想而奔波在外的人群,他们在旅途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梅雨的潮湿和阴冷更增添了他们内心的孤独和凄凉。而池亭人则象征着那些能够享受悠闲生活、寄情于自然的人,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在荷花池边品味生活的美好。这两种不同的形象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人生的不同追求和思考
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这句诗的意思是:茅店村前,一轮明月缓缓坠入林间,司晨的公鸡彼此鸣叫;板桥路上,冷冷青霜满铺道路,早行的道路留下马蹄的痕迹。
“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描绘了村庄里茅店前的景象。在宁静的氛围中,皎洁的月亮慢慢向树林后面坠去,天色渐亮,雄鸡开始引吭高歌,打破了夜晚的寂静,展现出乡村清晨即将到来时的独特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