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萧条阴影下,钱量恒定,全民贫困之谜揭晓

经济大萧条阴影下,钱量恒定,全民贫困之谜揭晓"/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它触及了经济大萧条时期经济运作的核心。虽然货币总量(比如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存款)在短期内可能没有大幅减少,但“人人都没钱”的感觉和现实,主要是因为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急剧下降,以及财富和收入分配发生了灾难性的变化。以下是几个关键原因:
1. "银行倒闭与货币紧缩 (Banking Crises and Monetary Contraction):" 大萧条初期,股市崩盘引发了对银行的挤兑(人们恐慌地取出存款)。由于缺乏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大量银行不堪重负而倒闭。 银行倒闭导致人们失去储蓄,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收缩了"信贷"。银行是货币创造的主要机构,当它们倒闭时,贷款能力下降,整个经济体的货币供应量实际上是通过信贷创造的部分减少了,即使法定货币总量没变。企业和个人无法获得贷款,投资和消费锐减。
2. "企业破产与失业 (Business Failures and Unemployment):" 需求萎缩、信贷紧缩导致大量企业无法生存而破产。 企业破产意味着生产停止,工人被解雇。失业率飙升,从几十万骤降至数百万甚至更高(例如,美国的失业率一度超过25%)。 失业者没有收入来源,即使他们之前有存款,也很快会耗尽。更多的人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按咱们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讲法来讲

极端假设一下,假如全中国人每人都拿着100万,央行也没有继续印钞票,都没有债务。那么按理说全中国所有人的钱加起来能买下全国所有的商品和劳务。

但是如果每个人不多不少刚好只有100元呢,央行还是不印发钞票,按理所有人加起来还是能买下全国所有的商品和劳务。

毕竟货币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就是财富。所有的钱就代表所有的财富。如果所有人的钱全部加起来只有100元,1000元,那么这100元或者1000元能买下全国所有的商品。如果只剩一碗饭能吃,那么这一碗饭就等于所有人的钱加起来的总和!

但是这只是我们老百姓普通的看法,货币本身其实无法代替本质上的财富(如房,车,能源等)

货币只是信用的凭证。信用的履行与否还是在于人

比如张三家里有个传家宝,发誓多少钱都不卖。李四真的开出了天价要买,但是张三就是不卖,那么货币在这个宝物面前就失效了

再举个例子:地球上只有两个人,一个人有水喝一个人有饭吃。本来有水喝的人拿出一半和有饭的交换,两个人都是双赢,都能喝到水又能吃到饭。但是有水的耍了一个聪明,他拿出一块钱(也可能是一个贝壳,任意一个东西),对有饭的人说,我拿这个东西作为货币换你的一半饭,你也可以用这个换我的一半水。有饭的表示同意,接过了这块钱并给了一半饭给他,然后他准备用这块钱换水的时候,结果有水的人反悔了,没有遵守信用并且跑了。结果有饭的人最后饭也丢了一半水也没有换到渴死了

我们说有饭的这位遭遇了经济大萧条,或者说货币体系信用的崩塌。他手里的那一块钱或者一块贝壳不值钱了

假如你是一个卖西瓜的,手里有10个西瓜,个个都长得差不多,价钱也都一样,10块钱/个。

今天你推着小车上街吆喝,发现到了市场里的西瓜已经涨价到15块/个了,你一看,把价格擦一擦,改成了15块/个。

本来以为今天可以赚100块的你,现在可以赚150了。

但你今天没有把西瓜都卖完,因为去得晚,只卖了6个,收回了90块,还剩4个瓜没卖出去。

兜里揣着90块的你依然hin开心,虽然瓜没全卖出去,但明天卖完了就能赚个150块。

你这么想着,一开心就跟路边吃了碗小馄饨,这在平时你是不会去吃的。

一碗小馄饨10块,你把10块钱给了馄饨小哥,小哥也喜滋滋的,今天又多赚了10块。

你揣着剩下的80块和4个瓜回了家里,准备明天再战。

第二天赶了个大早,发现市场上的瓜价已经跌到了1元/个,几乎白送都没人要,当然最后你把四个瓜卖出去了,收回了4块钱。

前一天晚上你觉得这些西瓜的总价值是150,还因为觉得自己有钱了跑去奢侈地搓了一碗小馄饨,但等到全部卖出了,傻眼了吧,只收到94啊。

所以这些瓜应该是值多少钱?在第一天早上的时候,是100块,第一天晚上的时候,是150块,第二天全部卖出时,你全部收到的是94块。


前两个都是预测,但是你会根据预测来决定自己今天要不要花10块吃一碗小馄饨。


如果你预计接下来的瓜都是15元/个,你会多花10块钱,馄饨小哥手里也多了10块钱,你的财富(预测)和馄饨小哥的财富都增加了,整个社会看起来钱变多了。


如果你预计接下来的瓜都不好卖,只能是1元/个,你会缩衣节食,连早餐的5块钱一个煎饼果子都省了,你的财富和煎饼大娘的财富都减少了,整个社会看起来钱都变少了。

但事实上,瓜还是那10个瓜,馄饨和煎饼果子也还在那里,东西并没少,但你的钱就是变少了!

如果你卖的是股票呢?

而如果把这个例子中的瓜换成了股票,情况也是一样的。

股票的涨跌只是数字变动,后面虽然代表的是某个公司的股份,但股票价格的高低并不对应直接物品数量的高低。

股票的价格是多少,更多的是反映了人们觉得这个公司的股票应该是多少。

记住,是人们“觉得”,一旦人们不觉得,股价下跌,这些钱就没了。

因为信心不足,人们的纸面财富化为乌有,导致人们不敢消费,整个市场上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放缓,进一步加大了人们的信心不足。

如果银行也进来,这事就复杂了

在真实的场景里,应该把银行也考虑进来。

发生了经济大萧条,企业倒闭的风险很高,银行不敢轻易贷款,本来要给出好几个亿的贷款,现在就给出几百块,拿到贷款的公司缩衣节食,没拿到贷款的公司可能直接倒闭,工人也发不出工资来了。

但是你可能会说,是不是银行正常发放贷款就行了?

如果银行能做到,那情况会好很多。

不过一旦发生了经济大萧条,银行可能自己都自身难保,因为大家有可能都跑去银行取钱,把银行給挤倒闭了。

如果存钱的银行倒闭了,一大堆钱又化为乌有了。

总结一下就是,钱是要流动起来的,流动的背后是消费行为,很多的“钱”只是大家信心的反应而已。

一旦经济大萧条,发生流动性陷阱,信心不足,钱还在那里。但是钱的价值和购买力其实已经消失了,让你觉得它不见了

发布于 2025-09-23 16:58
收藏
1
上一篇:加拿大黑科技按摩垫,家中轻松享受专业级“大保健”体验 下一篇:模特圈惊人内幕大揭秘,潜规则曝光,幕后黑手竟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