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秦淮,探寻南京历史文化之源——秦淮河畔风情录(一)

品读秦淮,探寻南京历史文化之源——秦淮河畔风情录(一)"/

这个标题“品读秦淮|从秦淮河里流淌出来的南京(一)”非常有意境,暗示了秦淮河对于南京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它不仅仅是一条河流,更是南京的血脉和灵魂载体。
以下是我根据这个标题,为你构思的一篇开篇短文,希望能符合你的预期:
---
"品读秦淮|从秦淮河里流淌出来的南京(一)"
南京,这座承载着千年风霜的古都,其繁华与韵味,似乎总与一条碧波荡漾的河流紧密相连。而这条河流,便是我们魂牵梦萦的秦淮河。它如一条玉带,蜿蜒穿城而过,将两岸的风光、历史的印记、文化的脉搏温柔地串联起来。
“品读秦淮”,不仅仅是对这条河的观光游览,更是一次深入肌理、探寻本源的文化之旅。我们试图从这条流淌了千年的河水中,打捞、拼凑、理解,那个从秦淮河畔逐渐苏醒、发展、壮大的南京城。
秦淮河,并非生来就名为“秦淮”。它的名字,带着历史的厚重。“秦”可能源于先秦时期的“淮水”或“秦淮水”,而“淮”则指向其最终汇入大江的归属。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一部未完的史书,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更迭与融合。从古至今

相关内容:


我们的南京,从哪里来?


距今大约60万年前的天地洪荒里,位于长江与秦淮河之间的汤山生活着猿人群落,他们枕山栖谷,餐风沐雨,在空濛山野中繁衍生息。据考古研究,这是继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周口店猿人及和县猿人之后的重大考古新突破,是为“南京猿人”。这个1993年的考古发现,印证了南京也是长江流域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说起南京,必说秦淮河。这条河全长110多公里,流经城内近十华里,史称十里秦淮。它的乳名龙藏浦,由于水面宽阔又叫小江,汉代称为淮水。又由于秦始皇来过,后人才叫秦淮河。唐人许嵩《建康实录》最早记载了秦淮之名。南宋文天祥以“城中秦氏河”诗句,点明了秦淮河的出处。


遥想百代,秦淮镜里,长干里柳丝青了又黄,朱雀桥野花谢了再开。南京从远古落日的苍茫里一路踯躅而来,从凤凰台朝阳的和鸣声中一路优雅而来。



自春秋五霸征伐,到战国七雄逐鹿,中原大地狼烟四起;而地处江南的南京,位于“楚河汉界”的战略要地,先后成为吴越争霸、楚越争霸的前哨重镇。那时,剑戟相交,兵戎互对,几乎嗅不到百家争鸣所激荡的思想文化气息。


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为了抗衡楚国,在秦淮河畔今天的朝天宫后山起火铸剑,清脆的锻造声飘散开来,传到古远的角角落落。这里的土山颇有名气,与六合的棠邑、高淳的濑渚并称“春秋三城”。吴王在此锻造的“干将”“莫邪”宝剑,吹发即断,削铁如泥,那座低矮的山岗被后世称作冶城。


“长干古城”复原示意图


公元前472年,对南京来说是个值得记忆的年份。越王勾践派范蠡在今天中华门外建造越城。此城西濒浩浩大江,南近莽莽丘陵(雨花台),北临滚滚秦淮河,战略地位十分显要。越王“卧薪尝胆”,一举灭掉吴国,终成一代霸主。在很长时间里,这座越王城被称为南京“母城”,至今仍是有史可稽的古城。


然而,根据2017年开启的最新考古,发现越城边上西街还有更加久远的“墙壕”遗迹。就这样,此处“长干古城”直接把南京建城史向前推到公元前十世纪,也就是3000年前的周商时期。原来,古老的长干里便是名副其实的南京城市之根。


西街遗址环壕区航拍


公元前333年的清凉山麓,秦淮河西衔大江,涛咬危岸,形势险要。楚军鸣金槌鼓,旌旗连天蔽日。楚威王熊商打败越国后,听说此地有王气,便在清凉山埋金,以此镇压南京的王气,金陵之名由此而来。从此,金陵邑成了南京首个行政建置的所在。


再到公元前221年,荡平六国后的秦始皇仗剑天涯,东巡路过方山。此山平顶,远望犹如一枚大印,又名印山。御前方士见到山头王气升腾,嬴政一怒之下,挥舞长鞭,斩断长垄,泻了王气,竟把金陵改叫秣陵,意思是:南京这地方,只配当做喂养马匹的草料场。


沉寂四百多年后的南京,遇到极大的历史机遇。曾经国与国之间征服与被征服的要塞之地秦淮河,在烽火映照下回荡着人喊马嘶的哀鸣,流淌着吴国、越国、楚国和大秦相互交织的冷血气脉,这为后来南京走上中国历史前台做了潜移默化而又轰轰烈烈的铺垫。



果然,到了229年,雄才大略的吴大帝孙权,从武昌移都到长江下游的南京,这就是所谓“六朝古都,十代都会”的第一都——吴都建业。这个曾经被始皇帝贬称秣陵的小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一跃成为魏蜀吴三足鼎立有其一的东吴国都。


西晋末年,中原丧乱,北人纷纷南渡。琅琊王司马睿在王导、王敦扶持下在南京建立东晋王朝。原来西晋将建业改成挂了耳朵的建邺,而新生的东晋看到过去战乱频仍,渴求社会安定,便改名建康,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八方安宁的国度。此后南朝四代一直沿用建康之名。


大唐气象褪尽,南京在五代十国纷乱中发展成一个富庶的都城。937年,李昪称帝,史称南唐,定都江宁。其实西晋已置江宁,此后隋、唐、北宋及清代均设江宁,可见历朝历代多么希望南京的社会安定。可惜的是,酷爱填词书画的李煜,只能在“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惆怅中丢了江山。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改名南京。这是南京首次成为大一统江山的京师。朱自清在《南京》里说道:“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巍然横亘的明城墙就是那时留下的最大古董,还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御赐天下“第一塔”的大报恩寺琉璃塔,以及“天下文枢”的壮丽地标。至今,全国称“京”的城市,唯有北南二京。


作者高安宁:作家,诗人,南京文化学者。先后任江苏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江苏省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南京音乐文学学会主席、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地方志学会副会长、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南京地名委员会专家委员,南京秦淮老城南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南京老城南历史文化保护与建设有限公司文化顾问,夫子庙文化旅游集团文化顾问。


文字来源:高安宁

图片来源:徐昕宇、姜文浩、南京市考古研究院

发布于 2025-09-23 15:13
收藏
1
上一篇:特朗普提案,500万美元“金卡”替代投资移民签证,投资门槛大幅提升 下一篇:晚潮涌动,月印波心,探寻秦淮河的千年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