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重返刺桐城,探寻“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足迹

纪录片重返刺桐城,探寻“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足迹"/

纪录片《重返刺桐城:走进“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文化纪录片。它以泉州这座曾经辉煌的港口城市——刺桐城为切入点,带领观众回顾和探索“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以下是一些关于这部纪录片可能包含的内容和意义:
"主要内容可能包括:"
"历史回顾:" 纪录片可能会回顾刺桐城(今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辉煌历史,展现其在宋元时期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繁荣景象,以及其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地理与经济:" 纪录片可能会介绍泉州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的港口条件,分析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经济原因,包括丰富的物产、发达的手工业和政府的支持等。 "文化交流:" 纪录片可能会展现泉州作为多元文化交汇点的独特魅力,包括各种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的融合,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 "历史遗迹:" 纪录片可能会带领观众参观泉州相关的历史遗迹,如开元寺、清净寺、天后宫等,通过这些遗迹来感受刺桐城的昔日辉煌,并了解其历史和文化内涵。 "当代泉州:" 纪录片可能会展现当代泉州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其在传承和弘扬海上丝绸之路精神方面的努力,例如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等。 "

相关内容:

澎湃新闻记者 黄小河

泉州是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它几乎囊括了丝绸、茶叶、瓷器以及中国功夫等等这些极具象征意义的东方符号。在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远洋航路中,曾经别号刺桐城的泉州,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历史坐标。包括马可·波罗在内的许多海外冒险家,都曾把刺桐城描述成当时世界最大的港口。在中国海洋文明的历史延续和实证中,泉州都是一个重要的缩影和代表。

《重返刺桐城》海报

12月17日起,由泉州广播电视台、海峡卫视出品,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公司、泉州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国家地理共同制作的三集纪录片《重返刺桐城》将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播出。

《重返刺桐城》分三集,共150分钟。历经近4年的精心打磨,全面梳理了从古刺桐城到今天泉州城的历史沿革,用一种底层逻辑的主线贯穿起古代与现代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并以此引发对当下现实的新认知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全片以神秘的雅各·德安科纳撰写的东方游记《光明之城》作为引线,利用泉州保留完整的特有遗迹与闽南文化传统,将史料与现实不断地进行交互式呈现,通过这种方式,来探寻和解码中国海洋文明的东方色彩和时代影响。

《重返刺桐城》海报

据了解,为更深入准确地向观众传递古刺桐各个阶段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价值,摄制团队一方面对泉州相关的文献资料与考古发现,进行了大量详实的搜集调研和走访,另一方面,摄制团队将视线从泉州向外发散,循着当年航路上重要事件的发生节点,追索实物佐证与当代故事,这其中既有七千年前、先秦时期的闽人追溯,又有从远东到欧洲腹地的空间跨越。摄制团队试图将其构建起一个以泉州为支点的多维认知体系。

就该片视角而言,《重返刺桐城》放弃了以往专注证史的传统方式,以一个新鲜而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古刺桐城的历史,用一种大历史观将古刺桐港置于更广阔的时空中,将历史故事的碎片和东西方演变进行了逻辑上的有效串联和推演,通过设问与意识流的叙事方式来讲述中外海上交通历史的成因与结果。

在纪录片的形式表达方面,该片采用现在进行时态为主要表达和呈现方式,同时辅以相应的场景化而非剧情化的再现影像,以人类社会学的视角与现代思维进行故事讲述,强调时代解读。无论是对中古时代进出口贸易的行为解析,或者是对官方与民间海上贸易的史料搜集,还是对刺桐港地理位置和多因素的综合研究,都以一种现在时态的表达加强观众的贴近性、理解力和认同感,同时让历史和时代的联系更为顺畅独特。应该说,本片的表达方式,是一次对历史类纪录片进行现实解读的有益尝试。

据介绍,为确保纪录片史实严谨准确,观点创新权威,《重返刺桐城》摄制团队在深入搜索最新理论文献后,采访了多位中国社科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资深权威专家,重新明确了民间海上交往活动在历史长河中所具备的权威性和重要性,突破传统认知,并在纪录片中创新鲜明地提出了这一观点。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栾梦

发布于 2025-09-23 07:28
收藏
1
上一篇:六尺巷,揭秘安徽省桐城市的历史韵味与独特魅力 下一篇:桐城中央小区3号楼1单元居民齐声点赞,单元长,您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