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有些人真的是跪久了就站不起来了。
一位博主和朋友入住厦门的一家五星级酒店时遇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起因是这家酒店规定不允许穿拖鞋入内,而博主的朋友就因穿拖鞋被拦在了门外。
这看似是很合理的操作,但是当博主看到餐厅内有许多外国人都穿着拖鞋在用餐时,瞬间就不满了,为什么外国人可以穿拖鞋用餐,而中国人就不行。
面对这样的质问,酒店也是急忙回应,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件曝光
9月9日,某博主发布视频揭露厦门某奢华酒店区别对待行为,同伴穿拖鞋被宴会厅保安拦下,称“告示牌明确禁止拖鞋入内”,但镜头扫过宴会厅内,数名外籍客人正穿着拖鞋用餐。
博主当场质问经理:“老外有什么优先特权?”对方先是“一视同仁”,后又以“刚才没注意”辩解,引发现场冲突。

博主进一步质问:“老外是人,中国人不是人吗?我也是你家金卡和钻石卡用户,瞧不起人是吗?”

视频中,酒店客房价格显示大床豪华房1446元起,总统套房超10万元,高端定位与双标服务形成强烈反差。
9月10日,酒店工作人员回应称:“禁止的是酒店一次性拖鞋,因鞋底薄易滑倒,客人穿自己的拖鞋可入内。”
但未解释为何外籍客人穿拖鞋时未被阻拦,也未说明如何区分“酒店拖鞋”与“自备拖鞋”。

当被问及是否关注博主质疑,对方仅称“相关部门会调查”,此回应被网友指出逻辑漏洞,规则公示中未明确“拖鞋类型”,执行时却对中外客人区别对待,本质是服务双标。
这家均价千元的五星级酒店,用一块禁止拖鞋的告示牌,撕开了高端服务的虚伪面纱。

所谓安全考量不过是借口,真正伤人的是执行时的区别对待,同样穿拖鞋,中国人被当成“问题客人”,老外却被默认“例外”。
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崇洋媚外,比拖鞋更硌脚,当消费者花高价购买服务,换来的不是尊重而是歧视,这不仅是服务事故,更是价值观错位。

过往被扒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不少网友反映这已不是该品牌酒店第一次因区别对待中外顾客引发争议。
去年就有顾客反映,因下雨天鞋子被淋湿,他穿着酒店提供的棉拖鞋去餐厅用餐,刚到门口就被服务员拦下,理由同样是禁止穿拖鞋。
经过一番交涉,他按要求换了鞋子,可没多久,他就看到一位外国人穿着人字拖走进餐厅,不仅没人阻拦,还能自由走动取餐,全程没人上前制止。

当时酒店给出的解释也是“因为这种拖鞋不防滑,有安全隐患”,而外国客人穿的是自己带的人字拖不属于禁止范围。
类似的情况在其他高端场所也有发生,一位来自四川的网友在评论区分享经历,在某国际航空公司航班上,空乘人员对国内乘客保持正常服务标准,但一旦有外国乘客询问,就会提供特别周到的服务,甚至出现蹲下交流的场景。
这些现象表明,虽然社会发展日益进步,但某些服务场所仍然存在区别对待中外顾客的情况。

不少消费者表示,在价格相同、服务标准应当一致的前提下,遇到区别对待会感到特别失望。
这类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是因为它触动了消费者对公平待遇的期待,不是顾客不愿意遵守规定,而是希望规定能够一视同仁。
如果规定穿拖鞋不能进入,那就应该拦住所有穿拖鞋的人,如果说可以进入,那就不要单独阻拦中国顾客。

现实中,中国顾客按规矩来了却被挡在门外,外国顾客却可以自由进出,这种反差让人感到不适。
很多网友表示,在中国的酒店里,中国顾客被要求严格遵守规定,外国顾客却被默认可以自由行动,这种情况令人难以接受。
这种事真正让人不满的还不是那双拖鞋,而是那种自己被区别对待的感觉。

网友评论
花费同样的金额,入住同一家酒店,规定却只对中国顾客严格执行,外国顾客却能享受特殊待遇,这种遭遇确实会让人感到不快。
从酒店业整体来看,规范服务标准确实存在必要性,一次性拖鞋确实可能存在安全隐患,酒店出于安全考虑制定规定无可厚非,但规定的执行必须保持一致,不能因人而异。
同时,酒店应当提前明确告知顾客相关规定的细节,而不是等到问题发生后再进行解释。

事件发生后,酒店餐饮总监出面与顾客沟通,态度较为诚恳,还赠送了礼品作为道歉。
但这样的处理方式难以完全消除顾客感受到的不公平,许多网友认为酒店的态度仍然显得不够真诚。
随着事件影响扩大,酒店表示会进一步调查处理此事,但公众期待的是酒店能够真正认识到问题所在,改进服务流程,确保所有顾客都能享受到公平对待,毕竟在服务行业,一视同仁是最基本的职业准则。

网友评论
结语
厦门这起“拖鞋风波”,照见的是高端酒店的服务初心,当消费者走进千元一晚的酒店,期待的是被尊重的体验,而非被区别的刺痛。
希望更多酒店能明白,真正的高端是对所有客人一视同仁的真诚,真正的国际化是摒弃偏见的平等相待。
别让“双标”成为行业顽疾,毕竟在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时代,傲慢终将付出代价。
信息来源:长城新媒体 2024-03-01
青岛新闻网 2025-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