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彩时的气球还没落地,人群已经挤爆中山公园的亲水平台,孩子一个踉跄差点滑进水里,家长吼得嗓子冒烟,保安边吹哨边把人往回拽。
这一幕把“升级”两个字瞬间撕开,原来花哨的代价是空间更窄、风险更高。

财政文件里的数字更刺眼:景观类工程这两年花掉三点七个亿,而新增小学学位只拿到一点二亿。
数字不会撒谎,它直接告诉决策人:把池塘刷亮比把教室盖多一层更容易拉到镜头。

中山公园1924年建园,百岁老人换的是地砖和灯带,却没换到一块新的遮雨亭;黄旗山灯笼刷了漆、加了灯,登山道仍是只能两人并排的窄梯。
为什么这么做?
照片。

社交平台一晚能刷出上万张打卡图,城市形象在屏幕里先升级,流量进了招商局的PPT,领导汇报材料直接截图点赞数。
真正的居民需求排在后面——他们想要的是放学能有地停车,老人坐轮椅能推到亭子乘凉,这些都不上镜,也就排不上工期。

连后续管理的钱也被提前吃掉。
环卫合同显示,中山公园只增加四名临时工,却要应付至少翻倍的垃圾量;黄旗山灯笼每晚多亮三小时,电费一年多出四十万,合同里却写着“视财政状况逐年调整”,翻译成人话就是:亮两年再说。
老居民拿出八十年代的黑白照片,草地开阔、没有围栏,孩子在里头追蜻蜓。

现在草地变成塑胶广场,蜻蜓没了,照片成了最有力的反证:不是时代变了,是指标变了。
过去的指标是“够用”,现在的指标是“够炫”。

再对比同一天的另一条新闻:隔壁镇用同样的预算修好了两所老校,增加学位一千两百个,家长排队时间从两小时缩到二十分钟。
没有剪彩,没有上热搜,却解决了实打实的拥堵。
两条新闻摆在一起,就像把真账单和宣传单钉在同一面墙上。

修公园本身没错,错的是把公园当成舞台布景,忘了观众也得有座、有厕所、有地方停车。
屏幕里的滤镜再厚,也盖不住夜里下山那五百米摸黑的路。
漂亮和好用,到底哪个才是我们掏钱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