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演绎“双桥”传奇,广州珠江大桥慢行系统品质化提升新篇章

继续演绎“双桥”传奇,广州珠江大桥慢行系统品质化提升新篇章"/

我们继续演绎“双桥”故事,聚焦广州拟对珠江大桥慢行系统品质化提升这一主题:
"双桥故事新篇章:珠江大桥慢行系统品质化提升,绘就城市“慢生活”新图景"
广州,这座流动着千年商都韵律与现代化都市脉搏的城市,其两条标志性的桥梁——珠江大桥与海珠桥,不仅是连接珠江南岸的物理廊道,更是承载着城市记忆、市民情感与生活印记的文化符号。它们见证了广州的变迁,也承载着无数市民的日常出行。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两座历史悠久的桥梁,其功能也在悄然演变。除了承载车水马龙的快速交通,它们下方或两侧的慢行空间,正逐渐成为市民寻求片刻宁静、享受城市风光、进行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人们或悠闲散步,或骑行穿梭,或驻足欣赏江景,桥梁本身也从一个单纯的交通设施,转变为一种可供体验和感受的城市公共空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州开始酝酿对珠江大桥慢行系统进行品质化提升的计划。这不仅仅是对现有设施的修补,更是一次深度的空间重塑与体验优化,旨在让这座“城市脊梁”上的慢行体验,从“可达”迈向“可享”。
"品质化提升,从何入手?"
1. "空间优化与安全升级:" "拓宽与平整:" 对

相关内容:

近日,《广湛高铁所涉珠江大桥历史建筑保护方案》(下称《保护方案》)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上进行公示,因广湛高铁“进城”,需对广州市历史建筑——珠江大桥进行改建。6月9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召开解读会,对《保护方案》进行详细解读;同时通报了未来对珠江大桥慢行系统进行品质化提升以及打造遗址公园的初步构想。

焦点一:广湛高铁广州枢纽段为何要二线变四线?

新建广州至湛江高速铁路是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粤西地区均衡发展的重要载体。广湛高铁将利用广茂铁路通道进入广州站,实现“高铁进城”,其广州枢纽段须由原二线普速铁路升级为四线高速铁路,为此需要对珠江大桥进行改建,即本次《保护方案》提出的“保西改东”方案,拟对西桥原址原状保护,对东桥局部适应性改造,部分构件于双桥公园内异地保护。

广湛高铁的选线方案是如何制定的?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工程建设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广湛高铁的选线方案遵循“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遵循尽量减少新建项目对既有居民的扰动,尽量避开既有城市空间,利用广茂铁路通道进入广州站。广湛高铁的建设将实现“高铁进城”,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快捷、舒适出行的需要,强化大湾区互联互通。广湛高铁已于2020年6月动工,计划2025年11月通车。

为何需要二线变四线,进而对珠江大桥进行改建呢?广湛高铁的设计方——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项目部有关负责人解释称,广湛高铁、贵广铁路、南广铁路、广州南联络线、广佛肇城际铁路等10条线路在广州站以西交汇,通过广湛高铁广州西至三眼桥段进入广州。根据预测列车开行需求,未来广州西至三眼桥段列车开行频次将达到243对每日,甚至提升至273对每日,已远远超出两线铁路的运输能力,迫切需要将该段现状的两线普速铁路升级为四线高速铁路。

焦点二:如何演绎“双桥”故事 延续传统风貌?

横跨珠江东西两条支流的珠江大桥在广州人心中有着特殊的位置,“双桥烟雨”是旧羊城八景之一,珠江大桥是广州第一批历史建筑,也是现在大坦沙岛内居民出行的重要通道。珠江大桥1960年建成,原为公铁两用桥。2005年,珠江大桥两侧放射线的开通,机动车道改为非机动车道。

实际上,珠江大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31年广州计划修建黄沙大桥,后更名为“西南大桥”,但由于缺乏资金,仅完成部分基础工程后即停工。1958年初,酝酿修建珠江大桥,广州铁路局综合省市地方意见,提出尽可能利用原西南大桥旧桥墩基础、在原桥位建桥的建议。珠江大桥1958年10月开始施工,1960年6月竣工,1960年10月通车。

双桥公园提升意向图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名城保护处有关负责人透露,改建后的珠江大桥采用原桥的钢桁架形式,延续其传统风貌,作为“双桥烟雨”的新物质载体,讲述一个“双桥”演绎的百年历史故事。初步设想是,按照1933年西南大桥动工、1960年珠江大桥建成、1997年新设双桥公园、2023年移建桁架展廊、2025年建成高铁四线共5个时间节点,串联起“缘起”“肇兴”“升华”“回忆”“重塑”五个历史纪念主题。

五大纪念主题意向图

同时计划提升西桥和东桥的慢行系统,东西向连接珠江两岸,南北向联通岛内道路阻断,形成西起芳村,经珠江西桥,双桥公园,过珠江东桥,至中山八路的城市慢行步径系统和“十字形”空间链接系统,提升大坦沙岛的城市景观品质和两岸三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慢行系统提升意向图

在活化利用方面,计划对西桥的普速轨道进行活化,利用原火车轨道元素,根据场地实际标高设置人行景观坡道,表达原广茂铁路线路的历史信息。与此同时,也计划对大坦沙岛内的双桥公园进行提升,打造一座新老桥遥相呼应的文创公园。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名城保护处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只是初步设想,待方案正式获批后,将高水平技术团队做深化方案。”

西桥活化意向图

对此,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军表示,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最重要的不是为保而保,而是活化利用,继续发挥它的历史价值和功能,为当地的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受益。概念规划下一步还是要跟周边交通、产业、服务等功能融合,异地保护的构件通过活化利用发挥其历史价值。

焦点三:《保护方案》还需经过哪些程序才能最终获批?

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已就《广湛高铁所涉珠江大桥历史建筑保护方案》多次组织专家咨询会,并于4月25日召开专家评审会,对“保西改东”方案进行了充分论证。专家组认为,基于“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保西改东”方案较好平衡了历史建筑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等多因素,原则同意通过。建议进行优化设计,充分延续“双桥烟雨”文化景观。

从6月6日起,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已对保护方案开始为期30天的公示;6月7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已在门户网站发布听证会公告,公告中明确,将于2023年7月7日(周五)举行广湛高铁珠江大桥历史建筑保护方案听证会。符合相关要求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申请参加听证会,具体可见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
http://ghzyj.gz.gov.cn/ywpd/mcbh/mcbhtzgg/content/post_9021614.html)公告。

据悉,在听证会后,《保护方案》将被提交到市名城委审议,若审议通过,将报市政府同意后,由市规自局会同市文广旅局上报省住建、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杜娟 通讯员 穗规资宣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李慧婷

发布于 2025-09-22 07:43
收藏
1
上一篇:这个老广州才懂的隐秘打卡地,即将焕新变身! 下一篇:广州珠江大桥历史建筑保护新举措,公示“保西改东”方案,重塑城市文化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