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寻访君,文化旅游,讲你听的懂、摸得着的文化事儿
忻州国宝:代州文庙(二)万仞坊、棂星门
代州城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代州文庙,创建于唐代的代州文庙原本一直存续,可惜到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天下大乱,蒙古人自顾不暇,哪里还有心情照顾文物呢,文庙就在这一年被烧毁了。
代州文庙
说来也巧,过了九年,也就是元朝即将要灭亡的前一年,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代州知州(类似于今天的市长)李元凤倡议当地士绅望族捐款,重修文庙,振兴当地文脉,这座建筑修了两三年,到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正式宣告竣工。
一座古建筑,横跨元、明两个朝代;可说是鉴证了元亡明兴的兴替。
国保碑
代州文庙的规模很大,足有14000多平米,前后有三重院落,规格也较高,是一座州府文庙。
目前,这里保留下来的建筑主要有万仞坊、棂星门、大成门(很多资料都记录是戟门,应该是错误的)泮池和大成殿,东西配殿等。
基本可以说:这是一座以明代建筑为主,清代的建筑为辅的古典木构建筑群。
它的万仞坊和棂星门就非常有特点。
万仞坊?
在不少官方资料记载上,都称代州文庙最外围的一层大门为“万仞坊”。
到底中间的额枋上的“万仞坊”三个字在哪里?它两侧的“仰圣”、“育贤”坊又在哪里?所谓的东西对峙,相互荫衬,我真是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查阅资料,也没有找到对于这个称谓的官方解释,对于此,我一贯的态度是:
不懂,宁肯不解释,也不要一味照抄前人。
发思古之幽情可以,考证实物则更为重要。
根据我自己到代州文庙寻访的实际经历来看,代州文庙根本不存在明确被称为“万仞坊”的物件,我也没有在其他同类文庙中发现此类建筑。
坊
在文庙门口的一处停车场北侧,我只发现了一座类似于牌坊一样的建筑,它的规格是四柱三门,中间的正门两侧尚有两只石雕狮子,看做工应该是清代作品,虎头虎脑的样子却有很中规中矩,是清中期作品。
这座大坊就直接成了代州文庙的正门,它的阑额上绘制有精美的花纹,中间应是团龙,而两侧的则是夔龙;再向上看,是斗拱铺作层,斗拱做法比较晚,应该是明中期的工艺,足有五跳八铺作;屋顶单檐歇山顶,顶上覆盖着孔雀蓝的琉璃瓦,中间的鸱吻体量较小,应是清代作品;在坊柱上,还有四枚套兽,也是龙形纹饰,非常漂亮。
进入大门来,代州文庙的气势在棂星门前一下子显现出来。
宏伟的大门由六柱三门五顶构成,正当中的“棂星门”三个烫金大字字体端庄,气魄逼人;再看斗拱和屋顶,做工俱都精彩。
棂星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门前的琉璃团龙照壁和一双石狮子。
这团龙琉璃壁上的龙张牙舞爪,下身盘旋在一块怪石上,上升腾云驾雾,犹如仙境;它的爪子呈4爪,头部生动而有力,身形带有肌肉感,应该是明代中期修葺的原物。
两条巨龙视线延续下去,各自有一只动物在呼应;一只是猴子,另一边应该是一条小龙?年代久远加上天色太黑,实在看不清楚了。
琉璃照壁
非常可以肯定的是,棂星门前的两只石狮子一定是明初的原物。
为什么这么肯定呢?
石狮子
明朝初年,尤其是朱元璋那时候的石狮子,一律头小身子大,狮子的头是完全按照动物的原貌来的,还没有经过后期的过度加工,显得很有灵动劲;而且,明初的狮子在施工的时候,是充分考虑了动物本身的肌肉线条的,它的四肢肌肉隆起,显得非常有力量感,完全就是一只猛兽。
和后期不同,明初石狮的坐姿甚至都有点站起来的意思,而不是服服帖帖的蹲在那里,它的四蹄厚实异常,显然是长于奔跑的样子。
换句话说,明朝初年乍逢天下初定,朝廷和百姓都觉得欣欣向荣,自信心实际是爆棚的,狮子的动态美和力量美,最终折射出的还是这个王朝初期的那种生机勃勃的气劲。
眺望
在这张王朝的强劲面孔之下,到底是怎样一处教育的学宫殿堂呢?文物君明天继续分享,请关注。
作者:中国旅游报记者/国家旅游局高级导游 韩静
【实地走访 触摸古中国之美 大美山西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