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桂大地上,壮族先民创造了独特的稻作文化,也叫做“那”文化。“那”是古壮语,意为水稻田。“那”文化融入了他们的生产、生活,他们视“那”为他们的生命和灵魂。




百越民俗盛典《那人那谣》剧目,作为自治区文联重点文艺创作项目,通过广西稻作民族丰富的节日习俗、人生礼仪、歌、舞、戏、乐等艺术形式,讲述壮族节庆民俗文化故事。



壮族人有春祈秋报的风俗,春天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天真诚感恩,感谢所有给予生命的人和事。《那人那谣》剧目就分为分《春之祈》《秋之报》上、下篇。


《那人那谣》剧目既有各民族文化的汇聚,又有现代人演绎的色彩。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出现在了剧目中。南丹的板狮、龙州的天琴、靖西壮牛胡、马山的会鼓、都安的扁担舞、瑶鼓舞、天峨的古壮调、田东的嘹歌等众多民族优秀文化在舞台上精彩呈现。
广西各民族长期以来亲如一家,各民族文化元素相互交融。《那人那谣》剧目展现了广西各族儿女的乡俗民情,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民俗文化也反应着时代的民族精神和社会面貌,彰显广西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共同发展的精神风貌。



薪火相传担使命,讴歌时代铭初心。为了努力提高广西艺术人才培养科学化水平,推动艺术领军人才队伍建设,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实施了“广西有戏”十百千育才工程。作为育才工程的首个项目,广西演艺集团开展了广西基层声乐骨干人才研修班。研修班学员中有来自县级文化馆的辅导员,来自乡村振兴一线的第一书记,还有来自非遗传承中心的文化工作者,带着对声乐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在不断努力地学习提升。他们也会把学习成果带到基层群众文艺实践中。

广西基层声乐骨干人才研修班由国内外音乐家作为钢琴艺术指导,并中央民族歌舞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慕林林担任导师。

为检验和展示培训成果,“广西基层声乐骨干人才研修班”结课汇报音乐会共分为中国艺术歌曲、外国古典歌剧选曲以及中国少数民族经典歌曲三个板块,让我们见证了基层声乐演员的成长,看到了广西艺术人才的风采。音乐会上展示了很多中国艺术歌曲,作品以一首首咏物抒怀、托物言志的诗词,演绎出一个个涵义隽永的故事。


音乐会上一首《刘三姐幻想曲》让人耳目一新,广西经典的刘三姐唱段以一种新的打开方式触动人心。
在研修班众多学员中,来自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石明辉显得格外不同,身穿一身侗族服饰手拿一把侗琵琶,仿佛要将万事万物都唱进他的歌声里。


音乐会上还呈现了很多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民族经典歌曲,比如哈萨克族民歌《燕子》等。
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唤起观众对时代氛围和情绪的感知力,从而进入时代语境中去感悟时代精神。研修班学员们潜心磨砺以优秀文艺作品凝神聚力,用最真挚的情感、最激昂的声音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基层的土壤中发光发亮,传递着爱与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