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花为什么叫死亡花?背后3个原因,听完有点心疼!
走在初秋的公园角落,或是刷到古风短视频时,你大概率见过一种特别的花——红得像火,花瓣细长卷曲,却偏偏没有一片叶子相伴。它就是彼岸花,也常被人叫做“死亡花”。

自行拍摄
明明长得惊艳,为啥会和“死亡”挂钩?其实不是它真的带什么“晦气”,而是背后藏着几个让人唏嘘的原因。

自行拍摄
第一个原因,和它的生长习性有关。彼岸花特别“倔强”,总是先开花、后长叶。春天长叶子的时候,一朵花也见不到;秋天开花的时候,叶子早就枯萎掉光了。花和叶就像被拆开的鸳鸯,一辈子见不着面。古人见了这种“花叶永不相见”的景象,联想到人世间的生离死别,慢慢就把它和“分离”“逝去”的意象绑在了一起。

自行拍摄
第二个原因,离不开它的生长环境。彼岸花喜欢长在阴湿的地方,比如山坡的背阴处、石缝里,甚至有些地方的墓地周围也会自然生长。以前交通不发达,人们常见到它开在坟边,再加上它鲜红的颜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血色”“祭祀”,久而久之,“死亡花”的说法就传开来了。

自行拍摄
第三个原因,是受神话传说的影响。在很多民间故事里,彼岸花被说成是“冥界的花”——花开在奈何桥边,花瓣掉落的方向就是通往阴间的路,甚至还有“花开一千年,花落一千年,花叶永不见”的说法。这些传说给彼岸花蒙上了一层神秘又悲伤的面纱,让“死亡花”的称呼更深入人心。
其实细想下来,彼岸花本身只是一种普通的植物,没有什么特殊的“魔力”。人们给它安上“死亡花”的名字,不过是把自己对离别、对逝去的复杂情绪,寄托在了它身上而已。

自行拍摄
下次再见到彼岸花,或许你不会再觉得它“吓人”了。毕竟,它只是在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那些关于“死亡”的联想,不过是人类赋予它的故事。就像生活里很多看似“不吉利”的事物,背后藏的其实都是人们对情感的珍视——正因为害怕分离,才会把“花叶不见”当成悲伤的象征;正因为怀念逝去的人,才会对坟边的花格外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