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唐朝的货币奥秘,那些流转千年的货币故事

探寻唐朝的货币奥秘,那些流转千年的货币故事"/

唐朝的货币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初期(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
"贝币(海贝):" 唐朝建立初期,沿用了隋朝以及周边民族使用的贝币。海贝作为货币流通了相当一段时间。 "铜钱:" 武德四年(621年),政府废除五铢钱,铸造了"开元通宝",这是唐朝主要的流通货币,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货币之一。开元通宝的铸造标志着唐代金融体系的正式建立。
"2. 中期(唐太宗贞观年间至唐玄宗开元年间,627-741年):"
"开元通宝:" 这是唐朝最主要的货币,一直流通到唐朝中后期。开元通宝的形制、重量、材质都相对规范,对稳定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绢帛:" 在一些边远地区或交易量较大的场合,绢帛等实物有时也作为货币使用,但主要还是以开元通宝为主。
"3. 后期(唐玄宗天宝年间至唐朝灭亡,742-907年):"
"开元通宝:" 仍然流通,但后期由于战争、财政问题等原因,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贬值。 "虚钱:" 天宝年间,为了弥补财政赤字,

相关内容:

唐朝的时候,白银还不是大规模流通的货币,而银票也还没有出现,当时的人们用铜钱或是绢帛作为货币,也就是“钱帛兼行”。

唐朝建立后,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体系。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确立了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同时,又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绢帛为货币的传统,实行了“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钱即铜钱,帛则是丝织物的总称,包括锦、绣、绫、罗、绢、絁、绮、缣、紬等,实际上是一种以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货币制度体系。

李渊政权废除了自汉武帝时期就流通于市的五铢钱,开始使用开元通宝。开元通宝,也称开通元宝,是唐朝的第一种法定货币,也是整个唐朝流通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的钱币。钱币上的“开元通宝”四字为大书法家欧阳询所题,字体“隽秀、挺拔”,十分具有欣赏和收藏价值,故为历代收藏家所青睐。而由于唐朝是中国古代的黄金时期,故开元通宝也被百姓赋予辟邪、生财的含义。


除开元通宝,唐肃宗年间还发行过“乾元重宝”,代宗年间发行过“大历元宝”(史书无记载,但有存世实物),以及安禄山铸造的“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等。

乾元重宝是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始铸。以一当开元通宝十,乾元重宝,四字隶书直读,初铸轮廓深峻,后期较为轻小。宝应元年后所铸小钱,背有星、月、祥云、瑞纹,其中白铜母钱为迄今所见最早的铜质母钱。

大历元宝为唐代宗李豫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西北地区地方铸币,制作粗陋,铜色昏浊,隶书“大历元宝”四字旋读,书体朴实有力,有大小两种样式。

唐代大城市中出现了柜枋和飞钱。柜枋经营钱物寄付,在柜枋存钱的客户可以凭书贴(类似于支票)寄付钱财。这些都说明了商业在唐朝中期的繁荣。唐末,因为黄巢之乱和藩镇割据,人口锐减,社会经济规模再也未能达到开元盛世的水平。

随着商业的发展,唐后期已普遍出现了供商人贮存和批发货物的邸店,以及承办商人货款的柜坊,商人只要付给柜坊一定的出纳费就可以把货款存入,凭券领取。此外,唐后期还出现了一种信用券,称为“便换”,亦称“飞钱”。商旅只要付钱给各道设在京师的有关机构和商号,取得半联凭券,回到本道后就可以持券取款。飞钱的出现对于远途到京师做买卖的商人提供了贸易上的便利。这些都与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发布于 2025-09-21 05:43
收藏
1
上一篇:宋朝京城宰相租房,揭秘多数人“蜗居”背后的高房租之谜 下一篇:明清时期,牙人角色解析,商品流通中的关键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