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智慧,如何在静穆中寓深雄,以柔弱胜刚强

曾国藩智慧,如何在静穆中寓深雄,以柔弱胜刚强"/

这句话“柔弱胜刚强,必须寓深雄于静穆之中”深刻地体现了曾国藩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智慧,融合了道家思想和儒家修养的精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柔弱胜刚强 (Róuruò shèng gāngqiáng - Softness overcomes hardness):" "哲学渊源:" 这句话直接化用了老子《道德经》中的思想。“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水看似柔弱,却能穿石、克刚强,象征着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力量。 "实践意义:" 在军事、政治、人际交往乃至个人修养中,单纯的刚强、强硬往往难以持久,甚至可能招致失败。而柔韧、耐心、以退为进、潜移默化等方式,有时能更有效地达成目标。曾国藩一生强调“厚、诚、缓”,不尚蛮力,不争一时之长短,正是“柔弱胜刚强”理念的体现。例如,他平定太平天国,并非依靠一时的奇袭或猛攻,而是依靠坚韧的意志、严谨的纪律、水滴石穿的耐心和分化瓦解的策略。
2. "必须寓深雄于静穆之中 (Bìxū yù shēnxióng yú jìngmù zhī zh

相关内容:

最早知道曾国藩,是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中,书上的评价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

上了大学,教马列的老师推荐看唐浩明的《曾国藩》和《曾国藩家书》,读完以后,其人物形象也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单一的视角已经很难全面的去透视一个历史具体场景中的人。

晚清时代,百弊丛生、内外交困,曾国藩以一己之力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使晚清政府又在风雨飘摇之中跌宕了半个多世纪,他是中兴名臣,还是杀人不眨眼的“曾剃头”?

历史定性,毁誉参半。但后世许多名人却对他倍加推崇:

毛泽东: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

梁启超:五千年才出一个的奇人。

......

在中国被称为圣人的,少之又少,“半个圣人”必有过人之处。

他考秀才考了7次才中,一般人可能3次以上就要崩溃。

他当了京官以后,一年多时间,不断上书,“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意欲和腐朽的官僚体系斗争。这是唐吉坷德式的精神。

他一介文人,从未行伍,在长沙被当地官场严重排挤的情况下,却赤手空拳创建了湘军,直接扭转了清廷危亡的局势。

他镇压太平军,被逼三次差点投河自尽。

他为避免功高震主,在剿灭了太平天国以后,主动解散了几乎可以一定乾坤的湘军。

......

曾国藩既不是天赋异禀,也没有显赫的家世,他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走到历史舞台的聚光灯下,被众人所瞩目?在曾国藩身上,究竟有什么品格值得后世之人所借鉴?

关于这些问题的多如牛毛,我们在这里只给出一个答案:曾国藩所有力量的来源都是“寓深雄于静穆之中”。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柔弱胜刚强,有很多论述,譬如:

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理解都只停留在了表面。

涓涓细流,断难形成磅礴之势;只有大江大河,才能摧枯拉朽。世情通物理,关键在于蓄势。

曾国藩并不以为柔弱本身可以制胜,而必须要饱含雄奇之力,他形容自己的作书之道时,写过一句话:“寓深雄于静穆之中”。而这句话近乎解释了他一生的行为取向。

这可以从两方面得以印证:

一方面,初入官场的曾国藩,和周围的一切都格格不入,看什么都不顺眼,人际关系差得一塌糊涂。后来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机诈,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到达胜利的彼岸。

另一方面,人的天性,都喜欢投机取巧,走捷径,殊不知,经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捷径走多了,就成了弯路,年轻时偷过的懒,总是要还回来的。金庸写郭靖,一个笨呼呼的傻小子,勤学苦练,终成一代宗师,他哪里是在写武侠,那是在写我们的人生。曾国藩一生都在坚持自我改造,用的全是笨功夫,连看个美女回去都要反省半天,自虐到简直可以让我们怀疑人生,如此还有什么乐趣。可人的心性必须这样如琢如磨,“像粗糙之米,再舂则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则精白绝伦。”

普通人自我完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是停顿和倒退。我们往往努力一段时间,就精疲力竭,悄然放弃。过了许久,才能积起心理能量,又重新开始。如此反复多次,进步始终不多。而曾国藩则终生坚持毫不退步。他一生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曾国藩一生不断强调恒之重要性,他说:“有恒为作圣之基。”

他在写给几位弟弟的信中说:“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无所成。”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为人处世,就是一个刻板、自虐的形象。在他身上看不到普通人做人的乐趣,“没有贪巧求速,没有灵光乍现,立地顿悟。每一步的都是困而求知,勤勉而行。”但这种“寓深雄于静穆之中”的柔软之力,就像扎根很深的大树,拔地而起,枝叶满天。

在一个功利浮躁的社会中,我们往往盯着的都是成功人士、顶尖高手,欲学之而后快。殊不知,我们的人生很多时候找错了标杆。王志刚之前写过一篇关于马云的文章,形容他为猴王出世,其人其言,其神其貌,皆无迹可寻。无迹可寻的东西,是无法copy和学习的。反倒是像曾国藩这样的人,打仗都是结硬寨、打呆仗,从不存侥幸之心,一板一眼,踏踏实实。

不世出的高手,只可用来瞻仰,不能用来羡艳,甚至于起心动念,走另一种弯路。曾国藩对普通人最大的意义也许就在于:即使天资愚钝,只要能“寓深雄于静穆之中”,也人人可为。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战战兢兢,日拱一卒的人生,才是可以有为之法

巧不如拙,智慧愈苦愈明

感谢阅读,点赞关注是种鼓励!

发布于 2025-09-20 16:28
收藏
1
上一篇:澳门回归25周年之际,江澳合作展现的八大新变革 下一篇:探寻深渊,低于人间一千米深处的记忆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