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万三、刘镛、张静江,探寻传奇之地,揭秘巨富摇篮

沈万三、刘镛、张静江,探寻传奇之地,揭秘巨富摇篮"/

这个“神奇的地方”通常指的是 "苏州 (Sūzhōu)"。
沈万三、刘镛、张静江都是近代史上(或更准确地说是晚清至民国时期)苏州著名的富商,他们代表了苏州在特定历史时期(尤其是明清时期)商业繁荣和财富积累的顶峰。
"沈万三 (Shěn Wàn Sān):" 明朝中期苏州洞庭东山望族,以巨额财富闻名,传说曾资助朱元璋一部分军饷,甚至想独立建“万国”。 "刘镛 (Liú Yóng):" 清代苏州巨富,开设“刘庄”钱庄,是当时江南地区重要的金融家和商人,与胡雪岩齐名。 "张静江 (Zhāng Jìngjiāng):" 近代著名的金融家、实业家和政治人物,虽然籍贯浙江吴兴,但长期在苏州、上海等地活动,与虞洽卿等人并称“上海滩三大亨”,其财富积累与苏州的商业环境密切相关。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之一,尤其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达,拥有“苏杭繁华”的美誉。这里的手工业(如丝绸、刺绣)和商业网络非常发达,孕育了无数像沈万三、刘镛这样的巨富。张静江虽然活跃时期更晚,但他的财富也根植

相关内容:



汪涵在《天天向上》中曾经说:“南浔那地方走出了很多特别了不起的人,比如沈万三。”



可很多网友对此都不认同:沈万三明明是周庄人,而且周庄还有他的故居,南浔却没有。这湖南台的文案,也忒不讲究了吧?


汪涵真的搞错了吗?


其实,他说得没错。实际上,明朝江南首富沈万三的出生地,真的在南浔。只是由于那年水灾,他才去了妻子娘家周庄发展。


明代时,就有谚语形容沈万三的故乡南浔镇:“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可见其人才辈出。


南浔也出了许多像沈万三一样的富商,演绎出许多财富传奇。近现代,就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之说,可见此镇富甲商贾云集。


那么,南浔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其财富密码又是什么呢?



财富传奇


电视剧《大明王朝》里,江南织造杨金水跟西洋商人做生意,领着洋商看货订购。



那匹绝妙的丝绸上,蝴蝶翻飞,一层层,描绘了蝴蝶在一天不同时段的姿态,维妙维俏。


这些美丽的江南丝绸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像南浔这样的江南水乡。


清朝学者沈炳巽著有《权斋老人笔记》,说南浔“其丝之行于两广外洋及江宁、苏、浙三织造,岁不下数百万”。


一年数百万,生丝产量着实惊人。


到了1842年,这个“堆金积玉地,温柔富贵乡”的商人们,开始占领上海滩。


而这些商人尤以“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为最。


所谓“四象”,就是说当时南浔有资产五百万两白银以上的人有四个人,分别是刘镛,张颂贤,庞云鏳,顾福昌四家,他们拥有巨额的资产。


而“首富”刘镛的资产是多少呢?达2000多万两。



刘镛家在上海投资,光是他家第四房的姨太太,在上海就拥有出租房屋700栋,房租月收入至少5万银圆。


南浔“四象”之一的张家,有一位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少爷,名叫张静江。


他被孙中山称为“民国革命圣人”,并写下“丹心侠骨”四字相赠。这个张静江,就是南浔商人传奇中的传奇。


张静江继承家族生意,并拓展到海外。他在法国,结识了慕名已久的孙中山。


得知孙中山要去往美国,张静江便写了一张支票,让其到纽约第五街566号自己所开办的公司,领取他资助给革命的活动经费3万元。



孙中山将信将疑,让黄兴去试试,还真领到了。第一次见面,张静江就是大手笔,还说自己随时可以拨付资金,支持革命。


此后,每遇革命活动遭遇财政危机,孙中山便按照与张静江约定的暗号写信,张静江便会如数寄来所需款项。


原来张静江和孙中山约定,以a、b、c、d、e分别代表1、2、3、4、5万元。


有一次,由于革命急需财力支援,可张静江手里没有现钱。他便将自己位于巴黎的一个茶店卖掉,以汇给孙中山所需的款项。


张静江后来被聘为中华革命党财政部长,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等职,成为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之一。


他修公路,筑铁路,办电厂,并在杭州首次举办了西湖博览会。



这个展会非常成功,展销了四个月,展品共14余万件,参观人数突破了2千万人。


完全达到了举办展会倡导国货,奖励实业,推介西湖的目的。


可谓大开风气之先。


张静江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中山陵祭堂拱门门楣上的“民族、民权、民生”六个隶字,便是他写的。


以张静江为首的南浔商人群体,富可敌国。


八牛,是指资产百万两以上的八个人。而资产三十万以上不到五十万的,被人们称为“黄金狗”,共有七十二人。



这些南浔商人群体,他们财产的总额最少六千万两,跟当时清朝政府每年的财政总收入相当。


物质上的富足,让南浔商人们不再满足。他们用手中的财富,建造了许多园林豪宅。


南浔古镇,从此变成了凝固的诗行。


凝固的诗歌


南浔百间楼,是最典型的诗行符号。


这座江南古镇上一条弯弯的河流旁,布满了带有廊檐的民居。


那一道道颇具特色的山墙,那一个个圆拱门,那一排排木柱廊檐,装饰着白墙黑瓦。



这些房子都是两层,可是其山墙拱门廊檐却并不相同,各有不同的做法及花纹。它们倒影在清清的河水中,真是一幅漂亮的水墨画。


留下百间楼清澈倒影的,是洗粉兜河。传说战国时,范蠡曾带西施等美人从此路过,她们曾在这河边洗脸整妆。


有农夫把西施们洗过脸的脂粉水用来浇地,种出了仅在南浔才出产的绣花锦菜。


这种菜,不仅有一种清香,而且还有一种比普通蔬菜糯软得多的惬意。


最神奇的是,绣花锦菜离开南浔,就会变种,有其形而无其香。



清朝的方熊曾有诗曰:“参差阛阓压溪流,长板桥连洗粉兜;夹岸珠帘风宕漾,春波影泛百间楼。”用来形容这条美丽的小河和河边的风景。


如果说,百间楼是水边丽人,那么,小莲庄则可以算是大家闺秀了。


小莲庄位于南浔镇西南的鹧鸪溪畔,占地27亩,是南浔四象之首的刘家私人花园。



刘家人,用了39年的时间,从刘镛开始建造,到其儿子刘锦藻接手修造,才最终完成。它是江南园林中的精品,其造园的手法,更是中西合璧,不拘一格,因地就势。


既然叫小莲庄,则必有莲。园内荷花塘,其大十亩,荷叶田田,风景绝佳。



想起电视剧《清平乐》中,公主徽柔与曹评泛舟莲池的情景。那里面的皇家荷塘,也不过如此,跟小莲庄的莲池,大概差不多。


莲池东面,有一“养心德斋”,院内蕉叶碧翠,又称“芭蕉厅”。这让我们不由得想起《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怡红院,正所谓:“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绿玉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小莲庄不仅有唐朝诗人杜牧《山行》的造景意象,充满了诗情画意,更是富贵逼人。


内里的刘氏义庙,正厅里,就悬挂着宣统皇帝御赐的“承先睦族”九龙金匾一块,足见刘家的荣耀。



初看到这块金匾的人,大概也会像初进贾府的林黛玉看见荣府正宅的那块赤金九龙青地大匾时的心情一样。


“荣禧堂”三字,是皇帝的手笔,那威势,不免让林黛玉心里一惊。


刘家这块金匾,正是他们一呼百应,咤叱商场的通行证。


与小莲庄毗邻,有嘉业堂藏书楼,因正厅悬有末代皇帝溥仪题的“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



嘉业堂藏书楼,建于1924年,为刘墉的孙子刘承幹所建,占地20余亩。


辛亥革命后,大批古籍流入市场。嗜书如命,被鲁迅称为“傻公子”的刘承幹,收购了大批好书。费银三十万,得书六十万卷。


这些书中,有不少是珍贵的明代刊本、抄本、稿本等,甚至还有许多清代的禁书。



书楼中,其“宋四史斋”,就珍藏着宋刻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典籍。


1951年,刘承幹把藏书楼捐献给了国家,归浙江省图书馆。


南浔正是这样一座古镇,有百间楼、小莲庄、嘉业堂等园林花园,它们与普通民居交错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南浔绝美的风景。


南浔商人把手中的财富,化成了诗意的栖息。



那么,南浔财富的密码到底是什么呢?



财富密码


钱山漾,是南浔财富的原点。


考古发现,4000多年前,南浔的钱山漾就已经出现了丝织品,它是世界丝路的源头。


我们所熟知的丝绸之路,起点在黄河流域的长安,如果要朔源它的最初产地,则必须上溯到钱山漾。



南浔不仅是最早产丝的地方,这里的人们更是勤劳的人民,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湖丝惟七里尤佳”,那是南浔镇七里村人不断改良蚕种的结果。因而南浔丝具有“细、圆、匀、坚、白、净、柔、韧”等特色。


从1851年开始,走出国门的南浔丝便屡屡在国际展会上获奖。


来自南浔辑里村的“荣记湖丝”,曾在伦敦世博会上独获金、银大奖,由维多利亚女王亲自颁发奖牌。


其后,湖丝畅销欧洲市场,更是一路免检。得英国女王的推崇,湖丝重新成为欧洲宫廷中最雍容华贵的标志,一时风光无比。


南浔人的财富密码,原来都在丝绸里。



4千多年间,年复一年,丝农们喂蚕缫丝,不断改进生丝的品质;商人们则驾着船舶,走南闯北,卖丝赚钱,积累财富。


原来,南浔人的勤劳和其创新精神,就是他们的财富密码。


. END .


【文| 安林】

【编辑| 丹尼尔李】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范绍增认自己的姨太太为干女儿,还把她嫁给别人,他是仗义吗?

三毛: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发布于 2025-09-19 20:13
收藏
1
上一篇:四海宾朋汇聚,尽享江南风情——湖州南浔倾力打造世界级旅游胜地 下一篇:浙江南浔,内外兼修,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