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白乡村在国家安全上起到的作用
我们谈论国家安全,往往想到的是国防、军事、科技等传统领域,却常常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乡村。

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各个关键阶段,乡村都承担了工业化进程中因财政能力不足所导致的失业危机,避免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回看历史,乡村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扮演了危机缓冲带的角色。
1966年苏联突然撤离专家,同时封锁我们,我国经济几乎停滞,约1000万城市职工被迫转移到农村,这场潜在的失业危机没有演变成社会动荡,正是依靠乡土社会的承载能力。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将3000多亿元资金投入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建设,这些投资大多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但却为国家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时国家财政无法继续扩大再生产,形成了连续多年的劳动力积压。
乡村又一次承担了这部分就业压力,避免了城市社会矛盾的激化。
七十年代初,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1972年尼克松访华前表示要给中国送一份大礼——解除对华贸易封锁和技术禁运。
中国随后进入了引进消化吸收关键技术的新阶段
但由于大量引进技术设备,财政支出急剧增加,又无法立即产生经济效益,到了1974年,财政赤字问题再度凸显,经济出现结构性困境。
乡村再一次承担了化解危机的重任。

在当今全球化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乡村的战略价值就更加凸显了。
当外向型经济受阻时,每年有400万私营个体企业注销,2000多万外出农民工返乡。
这些返乡人口并不计入失业统计,而是回到了乡村自己的家。
正如专家所指出的:当经济发生困难时,总得有地方供人吃饭、有事情可做,否则就会引发更大的社会问题。
乡村的这种稳定功能,使得国家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有了回旋的余地。
如何在全球崛起的重大挑战面前保住国家的稳定,乡村成为了首要的战略考量。

当前我国正通过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两化一振兴)来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国家正在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你看在过去建设的大量基础设施(如水、电、路、宽带)原本是债务负担,现在被流量经济所利用,变成了发展优势。
藏在深山无人知的生态资源,因为大量游客的到来而被发现,山区群众打开自家房屋接待游客,将资源转化为资产。
少数民族文化也得到了充分展示的机会,每个村庄都愿意挖掘和展示自己的本地文化,民族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产被激活。

乡村振兴更是国家安全的战略考量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强调,必须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为统领三农工作的战略总纲。
农业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