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守护国家安全,历史见证的强国基石

乡村,守护国家安全,历史见证的强国基石"/

您说得非常有道理。乡村不仅是国家人口的主要承载地,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其作用贯穿了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并且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乡村守护国家安全,体现在多个层面:"
1. "粮食安全的基础:"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乡村的主业,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压舱石”。稳定可靠的农业生产,能够保障国家粮食供给,抵御外部冲击和内部风险,防止因饥荒引发的社会动荡。历史上,粮食丰收则国富民强,粮食歉收则易生祸乱。 2. "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乡村人口众多,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助于维护整个国家的安定。当外部势力试图颠覆或干涉时,稳固的乡村社会是难以撼动的根基。同时,乡村也是化解社会矛盾、吸收社会压力的重要空间。 3. "地缘战略屏障:" 广袤的乡村地区,特别是边疆和边境地区的乡村,是国家抵御外部侵略和渗透的第一道防线。这些地区的居民往往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熟悉地形,具有天然的防御优势,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力量。 4. "文化传承与认同的源泉:" 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承载地,保留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价值观念。强大的乡村文化认同感,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巩固国家认同,为国家安全提供深厚的文化

相关内容:

说明白乡村在国家安全上起到的作用

我们谈论国家安全,往往想到的是国防、军事、科技等传统领域,却常常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乡村

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各个关键阶段,乡村都承担了工业化进程中因财政能力不足所导致的失业危机,避免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回看历史,乡村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扮演了危机缓冲带的角色。

1966年苏联突然撤离专家,同时封锁我们,我国经济几乎停滞,约1000万城市职工被迫转移到农村,这场潜在的失业危机没有演变成社会动荡,正是依靠乡土社会的承载能力。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将3000多亿元资金投入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建设,这些投资大多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但却为国家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时国家财政无法继续扩大再生产,形成了连续多年的劳动力积压。

乡村又一次承担了这部分就业压力,避免了城市社会矛盾的激化。

七十年代初,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1972年尼克松访华前表示要给中国送一份大礼——解除对华贸易封锁和技术禁运。

中国随后进入了引进消化吸收关键技术的新阶段

但由于大量引进技术设备,财政支出急剧增加,又无法立即产生经济效益,到了1974年,财政赤字问题再度凸显,经济出现结构性困境。

乡村再一次承担了化解危机的重任。

在当今全球化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乡村的战略价值就更加凸显了。

当外向型经济受阻时,每年有400万私营个体企业注销,2000多万外出农民工返乡。

这些返乡人口并不计入失业统计,而是回到了乡村自己的家。

正如专家所指出的:当经济发生困难时,总得有地方供人吃饭、有事情可做,否则就会引发更大的社会问题。

乡村的这种稳定功能,使得国家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有了回旋的余地。

如何在全球崛起的重大挑战面前保住国家的稳定,乡村成为了首要的战略考量。

当前我国正通过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两化一振兴)来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国家正在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你看在过去建设的大量基础设施(如水、电、路、宽带)原本是债务负担,现在被流量经济所利用,变成了发展优势。

藏在深山无人知的生态资源,因为大量游客的到来而被发现,山区群众打开自家房屋接待游客,将资源转化为资产。

少数民族文化也得到了充分展示的机会,每个村庄都愿意挖掘和展示自己的本地文化,民族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产被激活。

乡村振兴更是国家安全的战略考量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强调,必须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为统领三农工作的战略总纲。

农业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安全。

#创作挑战赛#

发布于 2025-09-19 18:43
收藏
1
上一篇:传统村落焕新颜,近3亿游客纷至沓来背后的秘密 下一篇:农村魅力无限,探寻农村生活的五大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