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潮歌执导印象·丽江,雪山映衬下的视觉艺术盛宴

王潮歌执导印象·丽江,雪山映衬下的视觉艺术盛宴"/

我们来探讨一下王潮歌与她的《印象·丽江》这部作品。
"王潮歌与《印象·丽江》:雪山下的艺术盛宴"
王潮歌,中国当代著名导演、舞台美术家,以其独特的视觉艺术理念和对传统文化现代转译的深刻理解而闻名。她的作品常常融合戏剧、舞蹈、音乐、视觉艺术等多种元素,创造出宏大而富有感染力的舞台效果。《印象·丽江》则是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舞台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一、 创作背景与缘起"
《印象·丽江》诞生于2001年,是王潮歌应云南丽江旅游发展需要,为提升丽江旅游文化内涵而创作的。当时,丽江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纳西族东巴文化闻名于世,但缺乏一个能够集中展示这些魅力、并与游客深度互动的舞台艺术项目。王潮歌看到了将丽江的自然、人文、风情转化为艺术形式的可能性,于是开始了《印象·丽江》的创作历程。
"二、 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
《印象·丽江》的成功,在于王潮歌将多种艺术元素巧妙地融合,并创造性地运用了舞台技术,营造出令人震撼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1. "宏大的叙事与场景构建:" 王潮歌没有采用传统戏剧的线性叙事,而是以“印象”为核心,通过多个分主题的篇章(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丽江,这片被雪山守护、被时光浸润的土地,孕育了纳西文明,也见证了一场艺术盛宴的诞生——《印象·丽江》。这部作品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灵魂的涤荡,而它的灵魂塑造者之一,便是中国著名导演王潮歌。她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匠人精神”,将丽江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情怀熔铸于舞台,打造出了一场“用心观看”的盛宴。






王潮歌的名字与中国实景演出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导演专业的她,很早就展现出艺术才华。她与张艺谋、樊跃组成的“印象铁三角”,共同开创了中国实景演出的先河。


虽然常被贴上“天才”的标签,但王潮歌更愿意将她的成就归功于“热爱”与“匠人精神”。她曾说:“人这一生,都是从生到死。但如果这一生没有热爱过一件事,到死都不会原谅自己!” 这种对艺术的炽热情怀,支撑着她完成一部又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


在创作中,王潮歌以其“每一次都是新的”的创新追求和近乎严苛的精益求精著称。执导《印象·刘三姐》时,她和团队历经2年时间,联合67位中外著名艺术家,修改了109次方案。在《印象·丽江》的创作和排练过程中,为了让常居深山的少数民族演员达到要求,她曾下令“没演好谁都不许吃饭”,自己也曾十几天只以咖啡、葡萄干果腹,保持每天早8点到晚12点的高强度工作。这种“疯魔”般的投入,正是她所说的“匠人精神”的体现——对作品精雕细琢,反复揣摩,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印象·丽江》是“印象铁三角”继《印象·刘三姐》之后合作的又一部大型实景力作,于2006年正式公演。


这部作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打破传统的勇气和返璞归真的追求。


· 白天演出,拥抱自然:《印象·丽江》大胆地选择了在白天进行演出。总导演张艺谋对此阐释道:“这是实景演出无可比拟的真实性……这是一场看不见任何艺术修饰的演出,决不谄媚。如同从未长过花的土地,暴露在烈日下的岩石,被流水冲刷过的河床一般裸露而直白。” 在最强烈的阳光下,一切情感都是坦白、直接、无法修饰的。这使得演出摆脱了对灯光舞美的依赖,将最原生、最震撼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赤裸裸地展现给观众。

· 非专业演员,本色出演: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演员阵容。演出由500名来自纳西族、彝族、普米族、藏族、苗族等10个少数民族的普通农民组成。他们来自云南丽江、大理等地的16个村庄,“有着黝黑皮肤的非专业演员,用他们最原生的动作,最质朴的歌声,最滚烫的汗水,与天地共舞,与自然同声,带给观众心灵的震撼。” 王潮歌曾动情地评价这些演员:“你一定没有见过这么黝黑的皮肤,这么直灼的目光和这么干净的笑,我们导演组的每个人都深深地为他们所感动,他们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演员。”

· 对话自然,直抵心灵:《印象·丽江》并没有讲述一个具体的故事,而是表达导演对丽江的个性体验,是一场“与山的对话”。它旨在表现“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丽江,体验生命与自然的紧密关系”,让观众感受到“活着真好,学会大口地呼吸,懂得感恩生命,感受生活的美好”。王潮歌导演意味深长地说:“这是一场用心灵观看的演出。”


《印象·丽江》全长约1小时,分为六个部分:《古道马帮》、《对酒雪山》、《天上人间》、《打跳组歌》、《鼓舞祭天》和《祈福仪式》。


· 《古道马帮》:展现了丽江作为茶马古道重镇的历史记忆,马帮汉子们的豪迈与艰辛。

· 《对酒雪山》:表现了少数民族豪爽好客、以酒会情的风俗。

· 《天上人间》:以玉龙雪山为背景,描绘了浪漫的爱情传说。

· 《打跳组歌》:欢快的民族打跳音乐,展现了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热爱生活的天性。

· 《鼓舞祭天》:雄浑的鼓声与祭祀舞蹈,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天地的崇拜。

· 《祈福仪式》:演员与观众共同参与,向天地祈福,祈求平安吉祥,将演出推向高潮,也带给观众深深的祝福与感动。


《印象·丽江》的成功在于它触动了观众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场情感的洗礼和文化的体验。


对于王潮歌而言,丽江和《印象·丽江》也占据着她心中非常特殊的位置。她曾动情地说:“丽江给我另一个故乡”。每年至少两次的丽江之行,下飞机时听到的“欢迎回家”,以及站在实景舞台上所有演员大喊“欢迎王导回家”的场景,都曾让她情不自禁地落泪。她甚至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生命之中耳闻目睹的美好,逐渐都可以和丽江挂上号。” 这种深厚的情感联结,也反过来滋养了她的创作。


《印象·丽江》也极大地促进了丽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它成为了丽江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了大量游客,甚至出现了“不看《印象·丽江》,枉来丽江”的说法。它让无数游客在欣赏丽江自然风光之余,能更深刻地体验到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和生命哲学。



王潮歌和她的“印象”系列作品,成功地将艺术创作与商业运营相结合,开创了中国文化旅游演艺的新模式。


《印象·丽江》自2006年上演至今,长盛不衰。《印象·刘三姐》和《印象·丽江》等作品都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观演人数众多。这些作品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带来的品牌效应和产业拉动效应更是显著,极大地带动了当地餐饮、酒店、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甚至改变了所在城市的命运。




《印象·丽江》的成功并没有让王潮歌停下创新的脚步。之后,她继续推出了《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印象普陀》、《印象武隆》等一系列“印象”作品。


更值得关注的是,她的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又见系列”。2013年,她执导了《又见平遥》,这是一部大型情境体验剧,完全打破了传统剧场的观演模式。没有固定的舞台和观众席,观众在行走中观看,融入剧情,成为戏剧的一部分。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将观众的情感共鸣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此后,《又见五台山》、《又见国乐》、《又见敦煌》、《又见马六甲》(首个走出中国的印象系列)以及“只有系列”(如《只有峨眉山》)相继问世,持续展现着王潮歌不竭的创造力和勇于自我颠覆的精神。她说:“抄袭自己也是耍流氓!” 每一次创作,对她而言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和探索。




王潮歌与《印象·丽江》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热爱、创新与坚守的故事。她以雪山为幕,以大地为台,以最质朴的农民为演员,用最炽热的匠人之心,烹制出了一席震撼灵魂的艺术盛宴。这场演出超越了单纯的观赏性,成为一种深刻的文化体验和生命感悟。


它让我们看到,最打动人心的艺术,往往源于最本真的生活和最纯粹的情感。它也见证了一位女性导演,如何以她的才华、魄力与坚持,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并成功探索出一条艺术与产业结合的文化创新之路。


正如王潮歌自己所坚信的那样:“我怎么着都是一辈子,如果不疯,不极致,不为了一个追求,放弃一切,抛弃一切,就着一个目的往前走,如果没有这个劲的话,人生的终点都是从生到死,拿直接死了得了。” 这份“疯魔”与“极致”,正是她匠人精神最生动的注脚,也使得《印象·丽江》以及在玉龙雪山脚下回荡的歌声与汗水,得以超越时空,成为无数人心中永恒的印象。

发布于 2025-09-19 18:27
收藏
1
上一篇:原创┃云南之旅,印象丽江——老谋子倾心打造的经典舞台巨作 下一篇:王潮歌十年匠心独运,印象系列成功揭秘,成功之路,匠人精神铸就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