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下的创意碰撞,松江泗泾古镇变身文创集聚区,告别千篇一律

剪刀下的创意碰撞,松江泗泾古镇变身文创集聚区,告别千篇一律"/

“臭豆腐、剪刀”这两个元素,一个代表独特的地域风味(甚至争议性风味),一个代表传统的手工艺,它们都指向了古镇可以挖掘和利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然而,仅仅依靠这些,很容易让古镇陷入“千篇一律”的陷阱,变成全国各地的“复刻版”。
要让古镇不再千篇一律,关键在于"深挖特色、创新融合、提升体验",而不仅仅是复制粘贴。松江泗泾古镇打造文创集聚区的思路,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以下是如何利用“臭豆腐、剪刀”等特色资源,并结合文创理念,让古镇焕发独特魅力的思考:
"一、 深度挖掘与活化利用特色资源:"
1. "臭豆腐的“故事化”与“场景化”:" "不再是简单售卖:" 将臭豆腐制作过程、历史渊源、风味特色等做成小型展览或体验活动(如DIY制作体验、闻香品鉴会)。 "场景融入:" 开设有特色的臭豆腐主题小食铺或茶馆,让游客在特定场景中品尝,增加趣味性和记忆点。例如,结合古镇的某个历史故事或建筑风格。 "品牌化运作:" 提升品质,打造具有泗泾特色的臭豆腐品牌,甚至开发相关文创衍生品(如造型独特的臭豆腐冰箱贴、钥匙扣等

相关内容:

“传统村落的硬件条件不佳,人越来越少,只有老人,年轻人都不愿意回来。不能让它们变成空的文物,我们要保护它们,就要让它们活起来。”在昨天松江区泗泾老街举办的“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活动上,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杜晓帆表示。在现场,来自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等高校专家们,还结合泗泾古镇开发利用,建设G60文化走廊提出了意见和设想。

“不能把泗泾古镇建成千篇一律卖臭豆腐、剪刀的商业街,我们希望赋予它生命力,引进古迹保护的高校项目、新概念书店、非遗实践基地等,成为文创的集聚区。”泗泾镇副镇长姜磊告诉记者。

作为国家级历史风貌区,泗泾下塘于2017年5月启动古镇保护与更新利用工作。两年来,已完成修缮程氏、管氏、孙士林宅6处,大得同地块内18处,林立地块内1处、2块石碑等文物。剩余25处有宅院形态的文物建筑,以及石桥武安桥、普渡桥待等,将在今年全部启动修缮方案设计工作,其中,下塘“丁氏、蒋氏、陆氏”计划于7月进场施工,年底完成工程量的70%。

“在我很小的时候,祖上老人都爱去街上茶馆喝茶,一群老友天南地北地聊,有时候到饭点了都不愿意。可是等长大了,老街也变得老旧不堪,我们年轻人都没有机会了解老一辈人的生活形态了。” 夏明何是在泗泾老街土生土长的80后,父母在市区买房后,他离开这里再也没有回来过,与老一辈人之间的文化断层成为他心中的遗憾。听说老街已经恢复了水清岸绿的面貌,而且马上有新概念书店入驻,他说到时候一定要去喝着咖啡,读一本关于老街前世今生的书。

据了解,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传统村落面临着经济发展落后、人口流失、居住环境恶化、教育和医疗资源匮乏等诸多问题,当地居民外迁寻求发展已成为常态。尤其是地处长三角城市群“夹缝”地带的传统村落,由于整体经济水平更高,传承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当下,业界有一种比较前沿的观点,对文物的保护工作不能只是把门栓上锁,找人定期打扫卫生,只有让人类的文明痕迹在里面继续,让文物继续“活”下去,才是对文物最好的保护。

泗泾镇党委书记沈雪峰表示,在下塘建筑的保护工作中,泗泾镇重视修缮后的更新与利用部分。“程氏、管氏、孙士林宅位于下塘历史文化风貌区内,是区级文物保护点,总面积2680平方米,在去年完成修缮工程并通过竣工验收。作为古镇保护工作阶段性成果的一次展示,同时赋予3个古宅新的生命力,一批文化、文创业态将于5月份在此亮相。

根据最新规划,程氏宅将落地云间草堂(茶文化研究中心)暨雅镇泗泾乡音茶馆项目,包含茶文化介绍、茶具展示、茶艺表演,琴道、香道、花道以及书画、菖蒲文化展示等。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负责,在孙士林宅成立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实践基地,展示各类古建筑的构件、木料,定期举办讲座、文化活动。管氏宅落地南村映雪书店暨雅镇泗泾古镇书屋项目,届时将入驻“南村映雪”新概念书店、上海音乐学院非遗实践基地(十锦细锣鼓)、郭树荟工作室、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创空间等。

栏目主编:黄勇娣 文字编辑:李成东

李成东 摄  泗泾镇供图
发布于 2025-09-19 09:58
收藏
1
上一篇:松江泗泾重大项目控规调整获批复,土地出让完成,全力打造‘科创绿洲’新地标 下一篇:喜讯!松江区泗泾医院荣升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疗服务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