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锦囊】探寻时间的玫瑰,缘何在投资长跑中未能绽放光彩

【投资锦囊】探寻时间的玫瑰,缘何在投资长跑中未能绽放光彩"/

这则“投资锦囊”探讨的是一个非常经典且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常常看到别人投资成功,而自己的“时间的玫瑰”却迟迟未能绽放?这背后往往隐藏着投资认知、行为和策略上的诸多误区。
"“时间的玫瑰”是什么?"
“时间的玫瑰”是一个投资领域的比喻,意指那些基本面优秀、有长期增长潜力的公司或项目。它们的价值需要时间来发酵、成长、被市场认可,就像一朵花需要时间慢慢绽放。持有这类资产,如果能穿越周期,最终往往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为何“时间的玫瑰”未能绽放?"
1. "认知偏差与“幸存者偏差”:" "过度关注成功案例:" 我们更容易看到那些早期布局并大获成功的“时间玫瑰”,而忽略了大量同样优秀但投资时机不当、或最终失败的项目。这导致我们高估了“时间玫瑰”的普适性和必然性。 "对“慢”的耐心不足:" 投资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市场情绪波动、行业周期、公司成长速度不一,都可能导致短期内“玫瑰”看起来“蔫蔫的”。缺乏耐心,在市场回调或业绩暂时不及预期时选择割肉,就等于扼杀了它绽放的机会。
2. "选错花(误判标的):" "基本面认知不足:"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一段时间以来A股颇为劲爆的市场行情,让公募基金产品赚钱效应明显,多只过往业绩平平的权益基金也扬眉吐气。与此同时,一些迄今没有回本的基金则显得颇为尴尬,其中以部分三年持有期权益基金最为典型。据媒体不完全统计,当前存量约100余只三年期权益基金,其中有近一半尚处在亏损状态。

全市场55只亏损的三年期权益基金产品中,某知名公募机构独占12只,占比近1/5;表现最差的产品净值回撤近40%。这暴露了该公募“长期持有”制度设计的缺陷。这12只基金由多位基金经理管理,其整体业绩远远落后于沪深300指数,说明这些产品亏损并非个别基金经理短期操作失误,而是公司整体投研体系与市场风格错配的集中体现。

几年前这类权益产品出台时,业内都曾寄予厚望。其产品设计旨在通过三年锁定期减少投资者频繁申赎,为基金经理创造稳定的运作环境。然而,三年后其中部分产品仍然浮亏较大,这无论如何难让持有人满意,尤其当市场回暖(沪指反弹至3800点之上)与相关基金表现形成巨大反差时,可见设计初衷与实际效果脱节。这一窘境值得相关基金管理人总结与深思,绝非一句“市场不给机会”能搪塞得过去。

站在旁观者的视角去看,尽管此类产品设计为长期持有,但基金经理很可能因为短视的考核机制,仍面临短期排名压力,导致投资策略变形。部分产品可能在赛道选择上,先是失之草率,后又因为渠道压力,规避净值短期波动而过度保守,错失反弹机会。而基金公司在依赖渠道大力推广锁定期产品时,有意无意强化了带封闭期产品的优点,而回避了最差情形。投资者误将“锁仓”等同于“稳健”,忽视底层资产的实际质量。这一现状也警示整个行业:缺乏业绩支撑的“长期主义”只是空中楼阁。如果不予以改善,将会引发信任崩塌,且让长持有期权益基金的发展蒙上阴影。而从这两年市场上少有此类较长锁定期基金产品再面世发行,也可见一斑。

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属于专业范畴,普通投资者可能一时无法分辨。但对于投资者而言,选择产品时可以穿透营销话术,关注底层逻辑——毕竟,真正的长期投资,应始于专业、终于回报。尤其需要关注管理人的信息披露,如明确提示锁定期产品的历史波动率、最大回撤等风险指标,而非仅强调“长期持有”的模糊概念。尤其在管理人收益与投资者回报深度绑定的费率结构改革之后,投资人对不愿意采用浮动管理费、缺乏业绩对等约束机制的基金管理人要心存警惕。毕竟,浮动管理费率也是管理人自信心的一种体现。而不给基民挣钱则“三年白干”的业绩对等约束机制,也会倒逼管理人勤勉尽责。值得一提的是,前文所提的知名公募,近期新发了不少浮动费率基金,这应该是其改革的结果,希望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

总而言之,未来基金公司需在产品制度设计、投研能力与投资者教育三者间找到平衡,否则锁仓期将沦为信任的“枷锁”,而非价值的“桥梁”。唯有如此,时间的玫瑰才能如约绽放。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发布于 2025-09-18 11:43
收藏
1
上一篇:月季与玫瑰,一场真爱角逐,谁将笑到最后? 下一篇:浪漫满溢,玫瑰花篮里的爱情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