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曰:“子非三闾大夫与?闻子之被逐,乃由是也。夫圣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

沧浪之水,探析清浊皆有道的自然与人生哲理

沧浪之水,探析清浊皆有道的自然与人生哲理"/

“沧浪之水,清浊皆有道” 这句话富有哲理,源自《楚辞·渔父》中的典故。
"原文背景:"
> 渔父曰:“子非三闾大夫与?闻子之被逐,乃由是也。夫圣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御而不穷。故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天地玄黄,人与万物,皆在变化之中。子乃自苦,不如相忘于江湖,无所求而自得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圣人之道,可以托于身,可以托于物,可以托于时,可以托于地,可以托于道,可以托于神,可以托于鬼,可以托于天,可以托于人,可以托于物,可以托于事,可以托于言,可以托于行,可以托于乐,可以托于诗,可以托于书,可以托于画,可以托于剑,可以托于琴,可以托于棋,可以托于酒,可以托于茶,可以托于花,可以托于草,可以托于山,可以托于水,可以托于云,可以托于风,可以托于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近日到小浪底看开闸放水,看到激荡浑浊、喷涌而出、奔流不息的黄河水,不免感叹中华民族母亲河的伟大,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放雄迈,然突然灵光一现,感怀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精妙与智慧。看似在写生活琐事,实则在向我们阐述两种生活智慧:“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前者是一种人生态度,后者亦是另外一种人生态度。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也没有孰优孰劣,甚至可能会出现中间灰色的人生态度。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这一段话最早出自《孟子·离娄》,孔子听到小孩子唱了一支歌:“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听后言:“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清濯缨,浊濯足,这本是水给予人们最便利、最直接的恩惠,但孔子却从这个简单的事实中,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人生道理: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忠奸善恶、荣辱祸福主要取决于自己。

后世在描写屈原流放的《渔父》中亦有:“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意思是“沧浪的水如果是清的,可以用来洗我帽缨;沧浪之水如果是浑浊的,可以用来洗我的脚”。沧浪之水清有水清的作用,沧浪之水浊有水浊的作用,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形势比人强,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能明大势,识时务,顺势而为,无为而为。沧浪之水的清与浊,皆是它本来应有的形态,都应该坦然接受,清水的时候,洗衣洗脸正衣冠,洗涤心灵,修身养性;浊水的时候,洗脚洗地催人醒,除垢去污,涤荡心灵,洗心革面。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个人只要善于调整自己,清世乱世都可为我所用。渔夫站在道家“世俗”的角度,劝屈原要审时度势,不可太执著于自己的清高洁白的理想,要不然屈原会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的。正如老子《道德经》所言“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果不其然,信奉儒家“不可为而为之”的屈原宁愿为了自己清高洁白的理想和抱负而舍生取义,以死直谏,为国捐躯,名垂青史。

正如众所周知的一些情况,既然有人要一意孤行,为私利肆意妄为,执意决裂,我们不必强求也无法强求,这是阴阳转换之道的大势,与其如鲠在喉,患得患失,正中敌人的下怀,还不如做个洒脱的“渔夫”,顺势而为,解决一些自己长期积累的、比较棘手的问题。既然好说歹说,有些人都要胡搅蛮缠,强力制裁,还不如顺势扎好自己的“篱笆院”,巩固好我们自己的核心利益。“一阴一阳之谓道”,愚人反阴阳,智者转阴阳,有些问题避无可避,忍无可忍的时候,只能直面,阳的时候固然很好,阴的的时候也不必沮丧,也许正好给了我们看清深层次问题的机会,为顺势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遗留或隐藏问题提供契机和抓手。

发布于 2025-09-18 07:43
收藏
1
上一篇:十二首“濯沧浪”诗词,探寻隐逸的最高境界 下一篇:「引经据典」著作知识体系探析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