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金叶”播撒大别山,一片茶叶的跨界缘

皖南“金叶”播撒大别山,一片茶叶的跨界缘"/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标题,它巧妙地融合了地域特色(皖南、大别山)、产品(金叶茶叶)和核心概念(扎根、两地缘)。我们可以围绕这个标题,探讨这个故事背后的意义。
"皖南“金叶”扎根大别山——一片茶叶的两地缘"
这个标题描绘了一个充满想象和故事性的场景:源自皖南的“金叶”茶叶,在地理与文化差异显著的大别山区扎下了根,形成了独特的联系。这里的“两地缘”可以理解为:
1. "地理之缘:" 皖南和皖西大别山区同属安徽省,但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差异巨大。皖南多丘陵、山地,雨水充沛,土壤肥沃,适合茶叶生长;大别山区则地势更高,气候更垂直,生态环境原始,同样适宜茶树生长。茶叶从皖南“迁徙”到大别山,体现了对适宜生长环境的探索和利用。 2. "文化之缘:" 皖南是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商文化兴盛。大别山区则有着独特的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以及淳朴的民风。当“金叶”茶扎根大别山,不仅是技术的传播,也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交融与融合。它可能带去了皖南的制茶技艺和经营理念,同时也吸收了大别山的自然灵气与人文精神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新华社合肥4月18日电题:皖南“金叶”扎根大别山——一片茶叶的两地缘

新华社记者王菲

清明过后,绿茶之乡安徽郎溪迎来了繁忙的采茶季。

在郎溪毕桥镇的茶博园里,一千多亩优质黄魁茶在阳光下呈现耀眼的金黄色。记者看到,茶园里几百名采茶工保持着一定的距离,采摘、装筐,刚采的鲜叶源源不断被送入茶园不远处的清洁化生产车间。杀青、理条、风选、色选、闷黄等等,标准化替代了传统“经验制茶”,自动化生产流水线满负荷运转,每天可产优质黄魁茶2000斤。

“到茶园里采茶,秤杆子一放就拿钱,不愁吃不愁穿还有点小存款,日子过得好。”虽已年过六旬,郎溪县施宏村贫困户吴兴发一点也不愿闲着,贫困户的帽子摘掉了,人也越忙越有精神头。

与此同时,远在八百里之外的大别山革命老区岳西县,3年前由郎溪县援赠的100多万株黄魁茶苗,作为郎溪结对帮扶岳西的扶贫“使者”,如今也已开枝散叶。

在岳西县山水间合作社负责人王世遐眼里,小小的黄魁茶就是一枚脱贫致富的“金叶”。

“今年基地的400亩黄魁茶长势很好,春季做绿茶,夏秋做红茶,带动一百多户贫困户脱贫。”王世遐说,黄魁茶色美味香,效益是传统绿茶的好几倍,目前正在进行有机认证,为下一步出口高端红茶做准备。

“我们是山区县,温度、土壤条件和郎溪县都不同。3年前茶苗刚下地,大伙还有点担心,怕种不好。”王世遐说。

让王世遐感动的是,郎溪县不仅送来了茶苗,还专门派来了技术骨干到基地,从提高茶苗的存活率到预防冬季冻伤,技术人员指导得特别细致。“郎溪技术人员常来茶园,疫情期间,还放心不下,一直通过手机和我们保持联系。”王世遐说。

“黄魁开红花,郎岳是一家。”在岳西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今,郎溪的黄魁茶遍布岳西的响肠、菖蒲、古坊、头陀等乡镇,吸纳老区就业人口近千人。

资金支持、产业扶贫、人才交流……小小一片茶叶,见证了两地携手决战脱贫结下的情谊。

“岳西县在全省率先脱贫摘帽,离不开郎溪的一份心血。”岳西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胡合庆不无感触地说。

如今,岳西通过茶旅融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年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带动茶叶及其他农副产品年销售上亿元,这给郎溪正在推进的茶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启迪。

在郎溪县大佛山养心谷,一望无际的黄金茶顺着山势起伏绵延,养心亭、木屋、茶楼、彩色骑行道与茶园相映成趣,正在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岳西的休闲农业值得借鉴。疫情后,康养业会迎来发展机遇。我们依托黄金茶标准化种植基地,打通一二三产,发展休闲农业,带动更多的贫困户一起奔小康。”大佛山养心谷负责人王立胜满怀信心。

因为黄魁茶,王世遐在郎溪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看到企业选育的黄魁茶苗在王世遐的基地生长得好,黄魁茶业公司负责人戴世权萌生了新的想法,“我们在延伸黄魁茶产业链,研发茶食、萃取等新产品,岳西的高山条件适应优质有机茶生产,下一步考虑合作在岳西扩建种植基地。”

在郎溪县委书记彭禧元看来,县域协同互助,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打开了优势互补、多方共赢的广阔空间。红土地上,一片茶叶的“情缘”还在续写……(完)

发布于 2025-09-18 05:43
收藏
1
上一篇:河南茶叶十大名品揭秘,一文速览,揭秘哪款品牌茶叶独领风骚! 下一篇:桂林必尝十大美食大盘点,你都尝过哪些绝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