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超越东京、新加坡!揭秘韩国年轻人周末“移居”中国的秘密!
这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探讨的现象。韩国年轻人在周末前往中国(尤其是上海、东京、新加坡这些城市)度假或消遣,确实是一个日益增长的趋势。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经济因素 - 购物与消费成本优势:"
"奢侈品和商品价格:" 上海作为中国的时尚和购物中心,拥有众多国际品牌旗舰店、奥特莱斯和大型购物中心。对于许多韩国年轻人来说,这里的奢侈品、美妆护肤品、电子产品等商品价格可能比在韩国本土更低(尤其是在汇率有利的情况下),或者能买到国内没有的款式和品牌。这吸引了大量以购物为主要目的的游客。
"餐饮和娱乐:" 上海的餐饮选择极其丰富,中餐、日料、韩料、西餐应有尽有,且许多餐厅在价格上具有竞争力。此外,娱乐活动、夜生活等也比韩国某些城市更具吸引力或成本更低。
2. "文化与潮流因素 - 体验前沿生活:"
"时尚与潮流:" 上海被广泛认为是亚洲的时尚之都之一,拥有前卫的街拍文化、潮流店铺和艺术氛围。韩国年轻人希望接触和体验最新的国际潮流,上海提供了这样一个窗口。
"生活方式体验:" 他们想体验不同于韩国本土的生活节奏和氛围,感受中国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活力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无论是外滩的夜景、陆
相关内容:
【文/观察者网 邓军 编辑/赵乾坤】
清晨7点,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弥漫着咖啡醇香,行李箱轮子在光滑地面上滑行的声音,夹杂着兴奋与期待的韩语交谈,如同一首异国交响曲,拉开了上海之旅的序幕。旅客们或手拖行李箱、或端着咖啡,脸上写满对这座城市的憧憬。
正午时分,阳光洒落在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上,与游客的欢笑声交织,谱写出一曲动人的城市乐章。不少韩国游客举起手机,对着东方明珠和外滩建筑群频频拍摄,脸上写满惊喜,不时发出“哇哦”“漂亮”的赞叹。
晚上8点,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上演着一场“购物狂欢”。空气中飘散着各式小吃的香味,混合着音乐与人群的喧闹。许多韩国游客手提购物袋,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有的在化妆品店挑选商品,有的排队购买奶茶,还有的正品尝地道上海小吃……
2024年12月,大批韩国游客乘坐飞机前来上海度周末,在羊肉串店前大排长龙的景象令人记忆犹新。如今,这一趋势仍越演愈烈。
据《韩国时报》及中国香港《南华早报》报道,近几个月来,上海已超越东京和新加坡,成为新一代韩国游客的首选目的地之一。这既得益于中国2025年起对韩国实行的免签入境政策,也源于韩国游客对中国美食与都市生活的向往。
韩国《亚洲日报》此前报道称,上海的东方明珠、外滩、豫园、迪士尼乐园等景点吸引了大量韩国游客。从仁川国际机场飞往上海仅需约两小时,成为韩国游客周末“短途游”的理想选择。
在线旅游平台Hotels.com的数据还显示,在2025年韩国秋夕假期(9月16—18日)期间,韩国用户对上海住宿的搜索量同比增长240%。
不止于观光,韩国人正把上海当“家”体验
上海市文旅局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来沪韩国游客达42.3万余人次,增幅高达130.7%,位居所有入境客源国之首。这一数据已接近去年全年韩国游客来沪的44.6万余人次。
《韩国时报》指出,对许多韩国人而言,上海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自1919年起成为朝鲜独立运动的总部,也是朝鲜临时政府的所在地。这段历史使其成为韩国国民记忆的一部分,至今仍引发韩国游客的情感共鸣。同时,上海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天际线和丰富的美食,也在韩国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
例如,外滩作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景观,其1.5公里长的滨江长廊融合历史建筑与现代风貌,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群”。这座城市的故事在其建筑与天际线中生动展现,成为韩国游客热衷在社交媒体分享的焦点。
除了建筑景观,充满活力的美食与体验场景也是吸引韩国年轻群体的关键。韩国社交平台上涌现出大量“上海必吃美食”榜单,引导游客探寻美味。诸如“羊肉串配青岛啤酒”套餐、探访小众店铺、体验美甲等服务,都极受欢迎。甚至有韩国网友调侃:“韩国人辛苦赚的钱,全都贡献给中国旅游业了。”
为应对这一趋势,上海部分餐厅已招募韩语服务人员,增设韩语标识,更好地服务韩国游客。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金准向观察者网分析表示,韩国年轻游客在上海的小众店铺打卡、体验美甲等消费行为,清晰反映出全球旅游消费正从传统“景点观光”向“体验式、生活化消费”转变。游客不再满足于作为旁观者,而是渴望成为当地生活的“临时居民”。然而,目前中国国内的旅游供给仍大多停留在旧有模式,难以满足新一代外国游客对真实、个性化体验的需求。
金准建议,为把握这一新兴消费趋势,商家和服务提供商必须推动一场全方位的革新:产品要更加精细化,哪怕是一道菜、一杯咖啡,都应力求极致,具备“可分享”的属性;增强文化叙事能力,善于讲述产品背后的故事,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结;提升数字营销精准度,有效运用国际社交媒体与年轻群体沟通;服务体验应更具温度,通过人性化的服务将消费行为升华为一段难忘的旅行记忆。
上海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保持”长青”的秘诀
《南华早报》还提到,上海对韩国游客的吸引力还源于其便捷的移动支付系统和先进的购物体验。
例如,韩国游客常在社交平台上称赞上海广泛接受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即便使用国际信用卡或境外支付应用的外国游客也能轻松完成交易。
此外,上海对外国游客的友好态度同样令人印象深刻,韩国游客在网上分享与本地人的积极互动,称赞这座城市的开放、友好与包容。
金准认为,上海持续迎来韩国游客的热潮,既是阶段性机遇,也具备转化为长期趋势的潜力。与东京、新加坡等亚洲旅游城市相比,上海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独特的“复合型魅力”——即海派文化的历史底蕴、现代化建设的宏伟景观,以及精细城市治理所带来的安全与便利。
他强调,要使这一优势持续释放价值,上海需进行长远的战略投入。比如,持续强化“文化+科技”双驱动,系统活化文化资源,将前沿科技融入文旅体验,塑造“未来都市”的独特形象。更关键的是,城市规划应致力于构建“主客共享”的高品质空间,让外国游客自然融入城市的真实节奏。
此外,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品牌忠诚度,需超越一次性消费,通过建立官方会员与社群体系、持续讲述高质量城市故事,构建情感认同。并以“持续更新”的创新力,给予游客“每次来访都有新发现”的稳定预期。
“这才是上海在全球旅游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金准总结道。
上海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城市提供优秀范本
上海市文旅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超过415.8万人次,同比增长37.6%。其中外国游客约312.1万人次,增长53.3%。随着中国免签政策持续扩大,支付、语言、出行便利度提升,以及文旅活动日益丰富,“China Travel”的全球吸引力正在增强。
9月17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旅游局首席执行官麦博朗(Brendan McClements)在媒体见面会上称赞上海为“令人一见倾心”的城市。“上海,这座早已蜚声寰宇的国际都会,其魅力是如此鲜活、多元且充满张力,” 麦博朗向观察者网坦言。他敏锐地捕捉到这座城市最生动的注脚:“徘徊在街头的肤色各异的人流,宛如一幅流动的‘万国画卷’,这正是上海非凡魅力的最佳写照。”
麦博朗认为,“何以成就一座城市的国际吸引力”的答案藏在上海的日常之中:历史与未来在此交融,外滩的时髦与里弄的烟火气相映成趣,国际风范与本地韵味并行不悖。尤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成为他抵沪后的首重“文化冲击”,“这种体验令人叹为观止。”
在中澳旅游交流升温的背景下,上海给麦博朗带来的“惊艳”,已不止于旅行者的即时感受,更是对“全球门户”城市的重新定义:上海以开放与多元持续吸引全球目光的同时,也在悄然重塑国际游客的期待与想象。
随着赴沪外国游客不断增加,旅游热潮正从上海扩散至青岛、北京、哈尔滨、杭州、重庆等城市。
例如,2025年初,“杭州成韩国人新宠”的话题一度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游西湖、访灵隐寺,品尝东坡肉、龙井虾仁……打卡地标、体验本地美食成为许多韩国游客在杭日常,熟练使用大众点评等平台找店、评分、排队,也成了他们的新技能。
青岛市文旅局数据显示,2025年前4个月,全市接待韩国游客10.56万人次,占入境游客总量的64%,同比增长44.86%。青岛机场边检统计显示,自2024年11月8日至2025年8月7日,青岛机场口岸入境韩国籍旅客超过25万人次,约占入境外国人总量的72%,同比增长60%。其中免签入境韩国旅客达20万余人次,韩国已成为青岛最大的入境游客源国。
金准指出,上海作为“门户城市”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城市提供了优秀范本——其核心在于建立了一套高标准的旅游服务体系和丰富的都市消费生态。但要真正将“首站效应”转化为全国旅游资源的整体活力,关键在于打破行政壁垒,建立高效的区域旅游协作机制。
“目前国际游客从上海向青岛、北京等地的扩散多属自发式探索阶段,我们应通过顶层设计,推动区域间联合开发旅游产品、实现信息无缝对接与服务标准协同。”金准建议,以上海为核心联合长三角乃至更多旅游城市,共同设计“一程多站”式旅游线路,搭建面向海外游客的一站式信息平台,确保他们在从“门户”向“腹地”延伸的过程中,获得流畅、高品质的旅行体验,从而真正激活全国入境旅游市场。
金准进一步强调,过度依赖短期政策红利难以持续,构建入境游市场的真正“护城河”,需从战略层面进行系统谋划。其核心在于将中国深厚的文化IP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与转化,将“羊肉串配青岛啤酒”这类自发文化现象,体系化地打造为可持续、具独特性的旅游产品与体验。
同时,“便利化”不应停留在宏观政策,更应深入游客体验的每一个细节。从打通境外人士移动支付瓶颈,到提供顺畅的退税服务,这些“软基建”的完善比任何宣传都更具吸引力。在此基础上,旅游产品供给应超越传统观光模式,向“主题+”复合型业态升级,积极发展如“美食+城市漫步”“艺术+购物”等深度融合体验,建立起基于兴趣与文化认同的旅游目的地持久魅力。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