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不是已经掉队了?

”昨晚刷手机,看到这条留言,心里咯噔一下。

不是第一次听。
陆家嘴的灯再亮,也遮不住大家那股“差点意思”的失落:
——张江药谷里,国产抗癌药刚拿批文,转头就被说成“抄的”;
——B站总部楼下,UP主剪了条上海话Rap,弹幕飘过“土味”;
——老外同事周末想去吃小笼,被导航带进商场连锁,吃完嘟囔“不如东京便利店”。

怪谁?
怪不到某一个人。
只是当东京凌晨两点还能买到热便当,伦敦地铁里坐着穿和服、戴头巾、穿球鞋都不被多看的乘客,上海这边,连本地阿姨都在劝小孩“讲普通话,别讲上海话,洋气”。
其实硬指标没输。
张江科学城一年新增AI公司三百家,临港特斯拉超级工厂一分钟下线三辆ModelY,静安寺夜里十二点还有共享单车叮叮当当。

可大家记住的,还是“差点意思”。
差在哪?
差在“细节感”。
东京便利店门口永远摆着免费雨伞袋,伦敦路边摊卖咖喱的锡克大叔能跟你聊英超聊上海海港;台北小巷里,五十年的蚵仔煎摊和刚开的精品咖啡店共用一张折叠桌,没人觉得突兀。
上海呢?

外滩源开了家“赛博豫园”,霓虹灯配宫灯,拍照发小红书,本地人吐槽“像横店”,游客说“不如去迪士尼”。
文化自信这事,真不是砸钱办个电影节就能补。
去年上海电影节,红毯上最出圈的是韩国明星,微博热搜挂三天;同期一部沪语纪录片《街市风景》,排片少得可怜,最后靠观众众筹加场。
导演在映后说:“我们拍的是上海,但上海人不看。
”

也不是没努力。
市文旅局悄悄把“上海腔调”短视频账号做起来,拍弄堂里的葱油饼、复兴中路的梧桐、苏州河边的滑板少年。
数据不错,可评论区还是吵架:有人说“这才是上海”,有人怼“别自我感动”。
吵到最后,账号小编发了条动态:“我们也在学,怎么把家乡故事讲到让家乡人点头。
”

国际化更尴尬。
外服局统计,常住上海的外国人超过二十万,可真正留下来的,不少是因为“工作机会多”,而不是“我想住这儿”。
一位法国设计师在安福路住了七年,搬家那天发朋友圈:“上海很好,只是我需要每天解释为什么我不喝热水。
”
怎么补?

张江实验室的90后研究员说,他们现在开组会,规定每人必须讲一个“上海段子”当破冰;静安寺街道把老弄堂里的理发店改成共享办公,剪头、开视频会、吃葱油拌面一条龙;连虹桥机场都出了沪语广播,虽然被吐槽“像AI”,好歹是个开始。
说到底,城市跟人一样,最怕“端着”。
东京也经历过“山寨巴黎”,伦敦曾经被吐槽“雾都”,台北早年满街美式快餐。
上海才刚走到“想被看见又怕被看穿”的阶段。
下次再听到“上海差点意思”,别急着反驳。

先问问自己:上次用上海话跟陌生人聊天是什么时候?
有没有在梧桐区迷路后,干脆坐下来吃碗二十块的辣肉面?
如果答案都是“有”,那这座城市就还没掉队。
评论区留给你们——说说哪一刻,突然觉得“这就是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