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杭州茶的历史,用得上悠久二字。它是全国重要的茶产地、消费地和集散地。杭州产茶的文字记载,最早见诸桐君所著的《桐君采药录》(后人整理汇编)。书中曾述:“武昌、庐江(今安徽境内)、晋陵(今江苏武进)好茗,而不及桐庐。”据考证,桐君系距今4000多年的黄帝时人,曾在杭州桐庐一带采药求道,后人尊其为中华医药鼻祖。可见,杭州起码已有4000多年的产茶史。唐时,茶叶已在杭州境内广为栽培,陆羽所著《茶经》已有天竺、灵隐两寺产茶的记录。李肇记载,唐朝贡品名茶有15种,淳安所产“睦州鸠坑”已作为名茶入贡。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与在灵隐修行的韬光禅师结为诗伴茶友,并留有“烹茗井”遗迹,至今依存,成为杭州茶叶文明的重要依据。宋时,龙井茶区初具规模,灵隐下天竺香林洞所产“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所产“白云茶”,葛岭宝云山所产“宝云茶”被列为贡品。当时,杭州的饮茶之风日盛,大街小巷茶馆林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元时,龙井茶已被视为佳茗,而明代,龙井茶与虎丘、天池、阳羡、六安、天目并列为六大名茶,其中“龙井”和“天目”被选为贡茶。明末清初,杭州和淳安威坪已成为浙江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每年新茶应市,四方商贾云集,成千上万吨茶叶经此销往境内外。其中,那西湖龙井茶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而闻名于世。成茶扁平挺秀,光滑匀称,翠绿略黄;泡在杯中,嫩芽成朵,一旗一枪,交相生辉,芽芽直立,栩栩如生;香馥若兰,清高持久;汤色明亮,滋味甘鲜。人们夸称它为“黄金芽”“”“无双品”。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三月,乾隆帝第三次下江南到了杭州,首次到龙井,为此给八个景点分别作了一首诗,为龙井八咏。今日龙井山中尚有“龙井八咏”景观,这可不是乾隆的八首诗。原来乾隆对龙井情有独钟,每次到龙井都要作诗,他来龙井一次就写八首诗,来了四次,四八三十二,他共写了三十二首诗,如今刻在龙井山中,算是对他的赞许。有乾隆皇帝为西湖龙井茶站台背书,此茶从此贵为“天子茶”。龙井茶最早就生长在杭州西郊,人称西湖龙井,已有1200多年历史,是江浙地区老百姓最喜爱的日常饮品,以其色翠、香郁、味甘、形美的无双品质,镶嵌在绿茶皇后的皇冠之顶。其产地与景区天衣无缝的结合,使其生长的过程展示为美的欣赏的过程,人入其中,天人合一。龙井,原是泉名,位于杭州西郊山中的风篁岭上。龙井泉原名龙泓,是一个圆形泉池,涓涓山泉从山岩层石之间流入玉泓池,奔入风篁岭下的溪流之中。常有人拿着小棍去搅动泉水,水面上便会出现一条分水线,似游丝,不断摆动。这是由于地面水和地下泉水相互冲出,因流速不同和比重差别所形成的。人们一般以为龙井的来历就是从这里来的,其实还有一个真正的老龙井,就在风篁岭旁边的狮峰岭上,这才是龙井的真正来历。今天的西湖龙井,共有二万多亩,其中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为一级龙井产茶地,龙坞为二级产茶地。它们是一种朴素而又神妙坚忍的植物,在许多地方,可以被象征为中国人的精神,这是可以被理解的。因为中国正是茶的故乡。西湖风景美,龙井名茶佳,龙井茶产地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地势北高南低,南临钱塘江,西北有北高峰、狮峰、天竺峰三大山峰,形成天然屏障,挡住西北寒流的侵袭,构成了特定的土壤及小气候环境。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而均匀,特别是春茶期间,经常细雨蒙蒙,漫山遍野,云雾缭绕。大部分茶园又分布在傍溪靠涧的谷地或山坡,点缀在“山峦叠翠满葱茏,溪涧谷地水潺潺”的西湖群山之中。茶园的土壤多为砂质土,结构松软,通气透水,含有效磷酸较多,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致使茶树根深叶密,常年碧透,萌芽轮次多,采摘时间长,从垂柳初绿,直至层林尽染,都有茶采。龙井茶园地处西湖风景区,在那狮峰山上,梅家坞里,云栖道旁,虎跑泉边,灵隐寺周围,九溪十八涧沿岸,到处林涛滚滚,翠竹婆娑。在浓荫笼罩中,一片片茶园碧绿如染,一重重茶山接连云天,为湖光山色增加了不少的诗意。为保证西湖龙井其优异品质,必须偏早嫩采。自清明前后至谷雨是采制特、高级龙井茶的最佳时节。龙井茶的外形和内质皆美,同精美的加工制作是分不开的,炒制特级龙井茶,分“青锅”和“辉锅”两个工序,其间不经揉捻,是制作上的一大特色。炒制手势,有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号称“十大手法”,一斤特级龙井茶,每炒制500克,需要有3.6万—4万个鲜嫩芽头,采摘要花6个工,炒制要花4个多小时。一个熟练的炒茶工,一天能炒一公斤茶。被誉为“百茶之首”“绿色皇后”的西湖龙井,源于唐,发于宋,闻于元,兴于明,盛于清,成茶中极品、宫廷贡品、国家礼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毛主席访苏,西湖龙井被作为馈赠礼品。周总理五到梅家坞,并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建设龙井茶区的十年规划。可以说,龙井茶是与西湖齐名的又一张杭州的“金名片”。摘编自“我和我的南方嘉木”,原载《农民日报》,作者王旭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