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联酋,全民一夜暴富奇迹,如何从贫困边缘跃升为中东经济巨头?

阿联酋,全民一夜暴富奇迹,如何从贫困边缘跃升为中东经济巨头?"/

阿联酋(通常指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AE)的崛起确实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经济和社会转型故事。它从一个依赖石油、基础设施落后、文盲率高的“穷鬼之国”,发展成为如今的中东地区主要经济体和政治力量(“中东二哥”),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发现并有效利用石油资源 (The Oil Factor):"
"起点:" 阿联酋的财富基础是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1966年发现大油田后,迅速带来了巨额收入。 "关键:" 与许多石油国家不同,阿联酋的领导层(特别是阿布扎比酋长国)非常明智,没有将石油钱挥霍一空。他们采取了"谨慎的财政管理和大规模投资"策略。 "建立主权财富基金:" 最著名的就是阿布扎比投资公司(ADIC,后更名为穆巴达拉发展公司 Mubadala),将石油收入进行长期投资,分散风险,实现财富保值增值。 "储备外汇:" 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2. 聪明的领导和战略眼光 (Visionary Leadership):"
"联邦建立:" 1971年,七个酋长国(包括阿布扎比、迪拜、沙迦等)联合成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结束了各自为政

相关内容:

“阿联酋”这仨字,说实话,放在饭桌上聊起来,十个人里有八个都得愣一会:这地儿在哪儿?玩啥?但要是把“迪拜”往嘴里一抖,谁还不晓得?土豪、黄金、世界第一高楼……好像人人都能整出两句花里胡哨的小故事。但你真要说“阿联酋”这整个国家,跟沙特那个正经首都、正牌二哥的地位比,比起石油、比起一堆酋长,阿联酋几个字总有些重量感——却又神秘得没个准数。

如今他们已经是全球人均GDP靠前的狠角色,起码在经济报告里,阿联酋得排到前面。但这剧本可没一帆风顺。就像谁能想到,迪拜居然压根不是阿联酋首都——要不说,命运这东西,真跟沙漠里的沙子一样,总是东刮西吹,没个定形。

别看今天街头豪车、摩天轮转得起劲,阿联酋本身是一锅晚了好几道菜才端到桌上的拼盘。你问什么时候建国?上世纪七十年代,1972年才算“合体”。在这之前呢?满地都是“部落大号”,酋长不少,能耐不多。其实英国人一开始是来这儿收租的,早年接了奥斯曼帝国的烂摊子——说白了,英国人盼的不是沙漠里的友谊,而是快赶紧啥油能榨就榨,不行就撤。那片地方,看看地图上,啥都没有,种不出几棵树,养不下几头羊,顶天了聚块绿洲,互相凑着喝口水。

二战一散,英国人也不太想搭理这烂沙子,各种托管的名头陆续摘了下来。沙特先独立,阿曼也跟着走,南也门那边闹腾着。剩下的波斯湾南岸,别查资料,现场感一点,就像一桌饭局散了,最后还杵着几个人没主意。这里不是啥“大国”,而是密密麻麻散着九个小酋长,真凑一起人口还没一个中县多,地盘也小得可怜。

英国人懒得给他们留个“地雷分界”,不像印巴死家底那样撕着玩,干脆撒手溜了。这下,几个酋长才带点慌张地围坐一圈:咱们以后怎么办?眼下有俩路子。每家自立门户,那就是人人都想当老大,问题是边上沙特虎视眈眈,万一被吞了谁找说法去?另一条,是拼成一团,伪装个“联合酋长国”,也算抱团过日子,不过摊主可得让出点底气。

唠了几天,卡塔尔、巴林俩邻居先撂挑子。俩地儿觉得自己独自潇洒,不愿跟剩下的七个酋长混。其他人也是,被沙特“分化瓦解”吓唬着——都说夜里睡觉不踏实,就算酋长住帐篷,也得琢磨国界墙后面是不是来踩地皮的。于是,七个小酋长就那么一拍即合。1972年2月,砸锅卖铁拼了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家底,草台班子算是登场。

先别笑,这七家伙再怎么拼,也只是沙漠里蹲着的小邻居。人口不到34万,面积八万多平方公里,结果里头大部分还长得寸草不生。阿联酋刚独立那会儿,就像刚分家的小兄弟,自家兜里没几个钱,还得天天盯着隔壁大块头沙特会不会找茬。

果不其然,沙特很快就来“唠嗑”了。谁家占了几个绿洲,这事没啥明白账,尤其是布赖米这种据说有油的热区,沙特早盯上了。当年英国人还罩着时,谁也不敢和沙特正面碰,等英国说走就走,沙特哐当踩进门,摆明要抢地皮——不是你给,就是我拿。阿联酋这几个新生酋长,早就听风是雨,知道这事瞅准了该自己琢磨后手。

要说刚独立就割地搬家,哪个酋长都不牢靠。大伙一边琢磨对策,一边低三下四地跟沙特求情,兄弟,都是阿拉伯的,能不能留点面子。结果沙特那脸皮厚得很:你不割地不行,要不就换点其他地方。说是提议,其实就是“点拨”:卡塔尔半岛最南头的Khawr al-Udayd海岸通道,看似阿联酋飞地,实则鸡肋。沙特要是拿下,那港口正好能让自家油轮不必绕半岛,少走弯路。

阿联酋几个兄弟索性识时务,1974年两家签协议:沙特收获那块海岸,阿联酋则保住布赖米绿洲,主权安全暂时妥善。等于上了一笔“保护费”,才换来短暂的自家门口清净,盼着哪天能把日子过旺。

不过新国家是保下来了,钱袋子却还是空的——沙漠除了沙子,啥都没有。沙特那边自五十年代靠油发家,敲敲自家弟弟的门:你自己去挖下试试,说不定能刨出金来。于是沙特出钱帮忙勘探,事成后二八分账。阿联酋那会还正犯愁,想都不用想就答应了。说来也巧,还真在自家沙漠里找着点宝。虽说石油没有沙特多,但人少啊——挖出来的大金砖几乎人人能分一头杯羹。

从穷光蛋摇身一变,七十年代阿联酋成了全球霸榜的人均GDP黑马。1980年,那人均数值可比美国高好几倍,别说沙特,连欧洲大国都得羡慕。可打铁还需自身硬,石油翻了国家命运,但新问题又冒出来:分蛋糕怎么分?酋长国之间的恩怨、家底,一下子就复杂了。

阿联酋这联盟不是铁板一块。阿布扎比家族占了85%地盘,不仅沙漠多,油也多,早早霸住总统大位,权力说了算。阿布扎比一心想用“大一统”调度六个小兄弟的钱袋和资源,一度成了“老板”。可剩下的酋长国哪肯认?石油钱来了,竞争也热起来,明面上是国家,暗里还是各顾各的小算盘。

有趣的是,这种“内部较劲”反而让阿联酋没走沙特那一刀切死水一潭的老路,各家酋长开始各显神通。阿布扎比稳坐总统,控油控钱,别的酋长国就琢磨“自救”。最典型就是迪拜——资源最少,但胆子最大。他们只占了全国石油产量的一点点,不过架不住有头脑,早早想明白:油是靠不住的,得靠别的路。

七十年代,迪拜的阿勒马克图姆家族先把基础设施鼓捣起来。有油也不乱花,修路、挖运河,把城市和经济命脉都先捋一遍。到八十年代,干脆引进西方顾问,把商贸圈子往大了搞。不怕自己不懂,就怕顾问不专业,所以迪拜对外来知识分子一百个放心。求人不如自强,才几年时间,迪拜在波斯湾沿岸变成了滤网,捞起了全球商贸、旅游的金机会。

迪拜的崛起,逼着阿布扎比也得服气,俩家族开始联手,权力从此不再一家独霸。于是阿联酋这个看着能说是“土豪”的地方,背后其实是阿布扎比石油加迪拜商贸旅游的合体。人口也开始剧烈膨胀,一波波外来人进来淘金——建国初才几十万,2005年就涨到500万,差点成了沙漠里的小全球。

到2004年,阿布扎比家族又派出哈利法·阿勒纳哈扬上任总统。新一代酋长,比谁都有想法,他心里很清楚:阿联酋要摆脱沙特的“小弟”味道了,得学会自己下棋,走自己的路。

阿联酋的故事还远没完。毕竟,沙漠有沙,树下有影,人心哪有几次能彻底定局?或许,下一个十年,这国还能书写更玄乎的小传,说不定又能让我们叹一句:沙漠的奇迹,还会一刷再刷。

发布于 2025-09-17 20:28
收藏
1
上一篇:迪拜百万富翁数量达8.6万,荣登中东榜首、欧非区第四位 下一篇:迪拜,阿联酋最具梦幻的国家,纸醉金迷的奢华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