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必尝十大特产,地道贵州味,美味佳品送礼佳选,尽享贵阳风味

贵阳必尝十大特产,地道贵州味,美味佳品送礼佳选,尽享贵阳风味"/

哈哈,问到贵阳特产,这可是个能聊的话题!作为土生土长的贵阳人(或者至少是深爱贵阳的人),给你推荐这10样特产,保证好吃、好看,送人倍儿有面,绝对是地道贵州味儿!
1. "丝娃娃 (Sī Wáwa)" "介绍:" 这绝对是贵阳最具代表性的小吃!用一层薄薄的米皮(丝苗米浆制作)包裹上各种新鲜的配菜,比如折耳根(鱼腥草)、海带丝、酸豆角、脆哨(肉末)、黄瓜条、香菜等,蘸上特制的酱油、醋、辣椒水,一口咬下去,口感丰富,酸辣爽口,充满鲜香。 "推荐理由:" 地道贵阳小吃的标杆,谁到贵阳不吃一下就亏了!既是美味,也是体验当地风情的窗口。
2. "酸汤鱼 (Suān Tāng Yú)" "介绍:" 贵州特色菜的代表,贵阳当然少不了。用当地特色的酸汤(主要是红酸汤,用乌鱼骨发酵)烹煮鲜嫩的鱼肉(常用乌江鱼、江鳕鱼等),汤色红亮,酸辣鲜香,鱼肉细嫩。通常会配上豆芽、豆腐、油豆腐等蔬菜。 "推荐理由:" 味道霸道独特,暖心

相关内容:

民以食为天,黔中筑城(贵阳古称)尤重味。

明初屯垦将士入黔,苦于食材难存,遂效苗、布依先民酿酸储食,

酸汤文化始兴——《贵阳府志》“苗家嗜酸,食不离酸汤”

今酸汤更有国标(GB/T 35794)佐证其正统,此乃饮食与历史交融之证。

市井间,丝娃娃最显民风。

薄饼裹十余种时蔬,蘸腐乳酱,恰如“裹尽春味入一馔”

昔年是百姓节用之食,今成待客佳点,藏着黔地“包容共生”的人文底色。

岁月流转,贵阳饮食未失本真。

火锅店仍循古法酿酸,巷陌豆腐圆子香如故。

今儿,跟诸位聊聊贵阳的特产……

花溪辣椒

清代乾隆年间,贵州人开始大量食用辣椒,

缺盐的日子里,辣椒成了“代盐”的宝贝,这习惯流传至今,成了贵州人餐桌上离不开的“灵魂调料”。

这辣椒长得有特色,果身弯曲成钩,像极了个小火把,干椒肉厚油润,

色泽深红发亮,掰开还能闻到股独特的烟熏香

辣度拿捏得刚好,不会辣得跳脚,倒是香味格外浓烈,贵州人管这叫“香辣均衡”。

当地人做油辣椒,必用糍粑辣椒,

把干辣椒泡软,和姜蒜一起擂成泥,再下油锅慢熬,那红油一炸,香得能勾魂。

花溪辣椒早成了贵州饮食的“金字招牌”,连日本人都爱这口,来贵阳必带几包回去

息烽西山贡米

明代万历年间便成为皇家贡品。

当年朱元璋派兵驻守西南,

发现息烽西望山梯田以紫红油沙土为基,山泉灌溉,

产出的米粒细长如玉,煮粥时香飘半巷,遂被纳入佛家供米。

清代嘉庆年间,贵州巡抚更将其选为贡品

这米粒长7.6毫米,半透明如羊脂玉,抓一把能闻见清甜的谷香。

煮成饭,米粒油亮不粘,入口软糯带点嚼劲,咽下后舌尖还泛起甘甜;

熬粥更绝,米汤浓稠似蜜,喝一口暖胃又暖心。

清镇黄粑

三国时诸葛亮南征,为保鲜军粮将豆汁与米饭同蒸,意外得此琥珀色软糯美味。

2024年,"黄粑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

糯米浸泡整夜,与黄豆、粳米浆缠绵交融,

裹上玉米壳在木甑里慢煨17小时。

无需糖色渲染,糯米自然分解出糖分,蒸出金黄润泽的质地。

冷吃Q弹,烤过则外脆里糯,咬开是满口糯香混着豆香,甜得清透不腻喉。

布依族"六月六"的米酒配黄粑,彝族火把节的祭坛上摆着它,

苗族"四月八"跳花场时,姑娘们的竹篮里总藏着几块用红绳系好的黄粑。

息烽红岩葡萄

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这葡萄皮薄透亮,果肉厚实多汁,咬一口蜜香在嘴里炸开,

甜酸比例刚刚好,含糖量18%以上,全省都数得上。

当地人最爱直接吃,鲜灵得很,也有做成葡萄酒、果脯的,但最地道的还是现摘现吃。

每年葡萄文化节,村里热闹得像过年,

文艺演出、篮球赛、垂钓比赛,还有葡萄绕口令、踩气球这些趣味游戏,

游客来了能摘葡萄、吃农家菜、住小洋楼,体验一把“葡萄架下的慢生活”。

青岩玫瑰糖

清康熙年间黄氏先祖创制,1874年平正宽改进并推广,

2009年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糖片薄如蝉翼,咬开是玫瑰蜜与麦芽糖的缠绵,当地人叫“香得遭不住”。

其制作需经十三道古法工序,从泡麦芽、熬糖稀到拉糖成型耗时两日,

全程拒绝机械,连芝麻都要手工淘洗七遍。

青岩人固执地认为,只有井水调和的糯米面,裹着现舂的玫瑰酱,

再“震”成寸金糖粒,才能留住那抹山野的甜。

这糖曾是茶马古道上的硬通货,马帮驮着糖砖走滇藏线,甜味里混着马铃声。

修文猕猴桃

五百多年前王阳明在修文龙场悟道,留下“知行合一”的心学真谛;

三十多年前,这片土地又孕育出另一种“良知”——修文猕猴桃

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修文猕猴桃的“贵长”品种藏着贵州山水的灵性:

长圆柱形果身披着棕褐色绒毛,果肉翠绿如翡,七分甜裹着三分酸

咬开瞬间汁水迸溅,像把整片森林的清润都揉进了果肉里。

当地人管这叫“山野的甜”,说这果子“甜得嘞,像阳明洞里的山泉水泡出来的”。

刺梨

清末《贵州通志》里早有记载,苗家先民拿它入药,

民国《贵阳府志》更称“刺梨味甘,可酿酒制饴”

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大军在贵州染了瘴气,

正是刺梨酒解了将士们的腹痛恶心,这才有了“军中圣品”的传说。

这带刺的金珠珠,剥开是酸甜交织的果肉,晒干后泡水,是当地人解暑的“土方子”。

如今贵阳人用古法酿刺梨汁,加蜂蜜熬成膏,酸甜里带着山野的清气。

老辈人传下“三蒸三晒”手艺,

做出的刺梨干嚼劲十足,外地游客总爱往行李箱塞几包。

民间有“刺梨上市,太医无事”的谚语。

羊艾毛峰

贵阳羊艾毛峰,创制于1960年

是贵阳市羊艾茶场以滇北“十里香”茶树早芽为原料打造的烘青绿茶。

羊艾毛峰以“三保工艺”闻名:

保峰(条索紧结如鱼钩)、保毫(银毫满披似雪绒)、保绿(翠绿鲜活如初展)。

清明前后采摘的一芽一叶,经140℃高温杀青锁住鲜爽,再以70℃初烘、60℃低温慢烘,

成就其“清香馥郁,入口清纯鲜爽,微苦回甘”的独特风味。

汤色嫩绿透亮,叶底匀齐如生,被誉为“茶中珍品”。

开阳富硒茶

明洪武年间,开阳南龙乡的茶农便在硒矿丰富的土壤里种下茶树,

乾隆年间更因"南方茶叶甲天下,开州茶叶甲南方"的赞誉,成为皇家贡品。

武进士徐占魁将家乡茶献给乾隆,皇帝品后连赞"天下少有",

自此南贡茶名震四方,如今虽更名富硒茶,但那缕豆花香仍带着历史的回甘。

手工炒青时,老师傅们遵循"三烘三晾"古法:

头烘80℃锁香,二烘100℃塑形,三烘120℃提香,最终茶叶卷曲如螺,白毫显露。

冲泡时,85℃山泉水一注入,茶芽便竖立如春笋,汤色清透绿亮,

啜一口,鲜醇中带着板栗香,回甘里还藏着硒元素的清甜。

脆哨

这物事源自百年前肠旺面诞生时的臊子

贵阳人偏要较真,选五花肉切丁,

用菜籽油文火慢炸,待水分收干、油脂渗出,再撒上白酒、酱油、甜酒酿提味。

炸好的脆哨像琥珀色的小石子,咬开“咔嚓”作响,

咸香里透着回甜,老贵阳人形容“脆得能听见甲秀楼的晨钟”。

早年间赶场天,民生路上的丁家脆哨摊前总排长队,如今成了非遗美食

本地人教路:脆哨拌糯米饭要加折耳根,配肠旺面得挑带点肥膘的,

最地道的吃法是拿酒酿重新煸一遍,这叫“回魂”

贵阳的味道,就藏在这些地道风物里。

穿街过巷,尝一口酸汤丝娃娃,掰一块玫瑰糖,舌尖上的贵阳,温暖又真实。

不管你是否来过,这份滋味,都值得慢慢尝、细细品。

来说说,你最想试试哪一样?

#记录我的2025#

发布于 2025-09-17 20:13
收藏
1
上一篇:正宗贵州十大名菜,探寻最具地方特色的美食传奇 下一篇:打卡贵州,探寻五大绝美风光与特色美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