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古称邢襄,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行政建置源头可追溯至轩辕黄帝“凿井筑邑”,商朝为都城,西周封邢国,此后历经侯国、郡、州、府演变。
本文介绍邢台各区县在历史上的侯国及州郡府级建制,以补充各区县市在县级建制以外的历史。
一、市辖区(4个):行政核心,承载邢襄根脉
1. 襄都区&信都区(原邢台县)——华夏早期都城,千年州府中枢
作为邢台政治文化根脉,两区是唯一贯穿黄帝筑邑、商王都城、西周邢国、历代州府的核心区域,行政建制及建城史超3500年。
- 上古至先秦:
- 轩辕黄帝时期,“黄帝凿井、聚民为邑”,邢地始有井邑,井邑合为邢字,为邢地专称,是华夏早期聚居与行政雏形;
- 商朝祖乙时期(约前14世纪),迁都于邢(今信都区、襄都区一带),邢为商朝都城,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现存商代邢墟遗址;
- 西周成王时期(约前11世纪),封周公四子姬苴为邢侯,建“邢国”,都城设于今邢台城区,为西周重要姬姓侯国,辖今邢台全域及周边。
- 秦汉至明清:
- 战国属赵,改称“信都”,为赵国别都;秦属巨鹿郡,为郡内要邑;秦末汉初,为赵国、常山国之都,汉为“襄国县”;
- 后赵置为首都,后改置“襄国郡”,仍为陪都,治今襄都区;北魏改“北广平郡”,北齐复襄国郡,北周升为赵国;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邢州”,又称襄国郡,治今襄都区(时称龙冈县);
- 唐代初期设邢州总管府,后置为邢州,又称巨鹿郡,北宋升“信德府”,金复邢州,元中统三年(1262年)因“邢州大治”升“顺德府”,后改“顺德路”,明、清沿用“顺德府”,治所均在襄都区(属原邢台县),为冀南行政核心。
3. 任泽区(原任县)——春秋任邑,汉代侯国
任泽区是邢台“千年古县”之一,行政始于春秋任邑,羽颉奔任,为任大夫。
任泽区境内汉初置任县、张县、广乡县;张侯国废除后置张县,任侯国废除后置任县,长期同属巨鹿—广平郡辖境
(1)任侯国:
高帝六年(前201)置,封张越为任侯,将任县置为任侯国;高后三年(前185)因罪国除,复为任县。
(2)张侯国:
高祖十二年(前195)封“毛泽”为张侯,将张县改为张侯国(约在今任泽区西部),至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因罪国除,后改置为张县 。
- 后世沿革:汉后属襄国郡、邢州、顺德府,现设任泽区,始终为邢南平原重要县邑,春秋任邑与西汉任侯国、张侯国是其历史根基。
4. 南和区(原南和县)——北广平郡、南和郡、和州
南和区地处邢南,始于汉代南和县和朝平县,北魏至唐代置郡、州,宋至清属邢州、顺德府,现代设南和区。是邢南行政门户。
- 郡州建置:
- 北魏置“北广平郡”,治今南和区,辖南和、任县、襄国县(今信都、襄都、沙河)等;北周时改设为“南和郡”,治所不变,辖今南和、任县地。
-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和州”,四年废入邢州。
二、县级市(2个):区域中心,兼具侯国与州治历史
1. 南宫市——汉代南宫侯国,近现代冀南行政中心
南宫市行政始于汉代南宫侯国和南宫县,近现代为革命根据地核心。
- 侯国建置:
汉高后元年(前187年)封张买为“南宫侯”,置“南宫侯国”,治今南宫市区,属巨鹿郡,高后八年(前180年)侯国废为南宫县。
- 后世与近现代:
民国及抗战时期,南宫县为河北第十四行政督查区驻地和冀南第四专署驻地,同时为冀鲁豫省委、冀南行署驻地,1986年升为县级市,位于邢台东北部。
2. 沙河市——唐代温州治所,邢西工业与交通门户
沙河市在隋代以前为襄国县一部分,所以与襄都、信都二区同为邢国、后赵之都,共享隋前荣光。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属邢州、顺德府九县之一。沙河地处太行山东麓,为邢州通往山西潞州(今长治)的交通要道,是邢台西部工业核心。
- 州郡建置: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温州”,治今沙河市,武德四年(621年)废州复县,属邢州;
三、县(12个):各承其史,各有荣光
1. 柏乡县——春秋鄗邑,东汉冀州治所,唐初赵州治所,汉代侯国密集区
柏乡县始于春秋鄗邑,战国属赵,赵赠信陵君汤沐邑于此,曾被中山抢占,为赵武灵王卧薪尝胆兴起胡服骑射之心的起点,西汉分置为鄗侯国和柏乡侯国,东汉刘秀登基鄗南,并合并鄗县、柏乡侯国置为高邑县(治柏乡固城店),设为冀州治所,北朝末期废高邑、房子两县,其地合并置为新高邑县(治所设于原房子县地),隋代分置,原东汉高邑县地(鄗侯国+柏乡侯国)改名为柏乡县,此后历代属赵州,传承至今。五代柏乡大战发生于此。(注:鄗城和千秋亭遗址在今柏乡县,不在今高邑县,今高邑县在北齐以前属房子县地,房子城也在今高邑西南)
侯国建置:
-汉“鄗侯国”(武帝元朔年间封赵敬肃王子舟,治今柏乡固城店镇,属常山郡);始于春秋鄗邑。战国为赵国、中山国名城。有鄗城、千秋亭遗址。
- “柏乡侯国”(竟宁元年,前33年封赵哀王子买,治今柏乡县城,属巨鹿郡,“柏乡”名源此);相传尧帝曾都于柏乡侯国小里村,文物考古出土十万年前的玉琮和六千年前的乐器。
- “袛侯国”(景帝六年,前151年陈锴家族迁封,治鄗县东,元鼎五年废)。
-州郡建制
冀州——东汉建武元年(25年),光武帝刘秀在鄗县(今固城店镇)称帝,改鄗县为高邑县,将冀州治所迁此,冀州为东汉十三州之一,柏乡成为河北高层行政中心;
赵州—唐初 设赵州治所于柏乡,后迁平棘。
2. 隆尧县——汉代4侯国,北魏殷州治所
隆尧始于唐尧之土,西部柏人为尧帝所都,东部象城传为尧帝之子象的封地。为唐代东龙州和唐祖陵所在地,也是柏人侯李昙和战国名将李牧的籍里,为赵郡李氏和陇西李氏的祖源地。西周为邢国腹里的要地名城。南北朝为殷州、赵州治所,隋唐宋金元明清之时,其西部原唐山县(柏人县)地属邢州顺德府,东部隆平县(昭庆县)地属赵州。
- 侯国建置:
- 汉“广阿侯国”(前196年封任敖,治今隆尧东,属巨鹿郡);
- “柏人侯国”(前196年封赵尧,治今西柏人城,属巨鹿郡,柏人城为战国至汉重要城邑);
- “象氏侯国”(前126年封赵敬肃王子贺,治今隆尧北,属巨鹿郡);
- “易侯国”(前126年封赵敬肃王子刘平,治今隆尧东,属巨鹿郡)。
- 州郡建置:
北魏置“殷州”,治广阿县(今隆尧),辖赵郡、巨鹿郡、南赵郡(南巨鹿郡)、北广平郡;
北齐时改“赵州”,治所仍在隆尧。唐代后赵州治所迁平棘(今赵县);
北魏还置“南巨鹿郡”,后改“南赵郡”,治今隆尧(广阿)。
3. 宁晋县——南北朝巨鹿郡治,汉代历乡侯国
宁晋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杨氏邑和瘿陶。
- 巨鹿郡
“南北朝巨鹿郡治”,北魏至北齐时期,殷州巨鹿郡治迁今宁晋县南故城一带(《魏书·地形志》载“巨鹿郡治瘿陶县”,瘿陶治今宁晋南),辖瘿陶、杨氏等县;
- 侯国建置:
汉“历乡侯国”(前58年封广川缪王子必,治今历城村,属巨鹿郡);后世属赵郡、赵州。
4. 巨鹿县——古巨鹿郡核心,秦末战役名地
- 先秦至汉:西周属邢国,战国属赵,为巨鹿邑;秦设巨鹿郡,治所巨鹿县,巨鹿城位于今平乡,今平乡、巨鹿二县当时皆属巨鹿县,为巨鹿郡附郭。秦末“巨鹿之战”(前207年)发生于郡内;汉晋曾置“巨鹿国”(诸侯王封地);后巨鹿郡治北移,巨鹿县也分置为平乡、巨鹿二县。
武帝时期设南龻侯国,封赵敬肃王之子陀于此,治今夏旧城。
- 后世建置:唐初置“起州”,,大业初废州入邢州;隋唐宋金元明清属邢州、顺德府。
5. 新河县——汉代侯国,邢东农业区(侯国奠基县域)
始于堂阳侯国,宋代改新河,历史上多属冀州。
- 侯国建置:
- 汉“堂阳侯国”(前196年封孙赤,治今新河西北,属巨鹿郡,出土“堂阳侯错银虎符”,为国家一级文物);
- “新市侯国”(前76年封广川缪王子吉,治今新河西南,属巨鹿郡),两侯国东汉废为县,构成新河雏形;
6. 临城县——汉代柏畅侯国,太行交通要地
战国属赵,秦属巨鹿郡,汉属常山,隋后属赵州,因地处太行山东麓通道,为历代兵家必争地。
- 侯国建置:汉“柏畅侯国”(前124年封赵敬肃王子刘终古,治今临城西,初属中山国,后属常山郡,或作“柏阳侯国”);
7. 内丘县——后赵中丘郡治,唐代彭州蓬州
后赵石勒时期(约330年)置“中丘郡”,治今内丘县(时称中丘县);
- 唐武德元年置“蓬州”,治内丘,四年废,后属邢州、顺德府。
8. 平乡县——秦代巨鹿郡治,唐代封州(邢台最早郡治之一)
- 核心地位:秦代“巨鹿郡”治所初设今平乡县西南(古巨鹿城),是邢台首个郡级治所,秦末“巨鹿之战”核心区域;
- 后世建置:唐武德元年置“封州”,治今平乡,仅存数年废入邢州;宋至清属邢州、顺德府。
9. 广宗县——北魏广宗郡治,隋代宗州
- 郡州建置: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广宗郡”,治今广宗县;隋开皇六年(586年)改“宗州”,治所不变,后废州入邢州;元设广宗县,属顺德路,明清顺德府。
10. 清河县——汉代清河郡/国,隋代贝州、宋代恩州(邢东高层行政中心)
- 郡州建置:
汉代析巨鹿郡置“清河郡”,长期以清河为核心;东汉置“清河国”(如清河王刘庆封地),与郡同级;
- 隋开皇六年(586年)改清河郡为“贝州”,治今清河县城;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改“恩州”,治仍在清河,金代迁历亭(今山东武城);明至清属广平府。
安阳帝国——北宋王则起义于贝州清河城,建国号安阳。
11. 威县——元代威州治所
- 州郡建置:元代宪宗二年(1252年)置“威州”,治今威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州为县,属广平府;清沿用威县。
12. 临西县——汉代榆阳侯国,明清属临清州
汉昭帝元凤五年(前76年)封江德为“榆阳侯”,置“榆阳侯国”,治今临西县吕寨镇一带,属巨鹿郡,东汉废为县;
- 后世:明代属“临清州”(直隶州,治今临清),清代沿用,现代划归邢台,为邢台东部边界县。
18区县皆有荣光
从黄帝筑邑(襄都、信都)、商王迁都(襄都、信都)到西周邢国(襄都),18区县均能追溯至先秦或汉代行政起点,皆有高光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