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记发起的“河南哪座城市最有可能成为休闲之都”投票,已有近千人把票投给了焦作,说明焦作人对这座年轻的城市充满热情和期待。回望焦作百年,支撑这座城市发展的主色调已由黑转绿,下一个着力点到底在哪儿?
杨桐 | 文
1896年,甲午海战已经过去了两年之久,一个叫康门斗多·恩其罗·罗沙第的意大利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调查中日战后情形 ”,而这并不是什么国际主义精神。
罗沙第以代理牧师的身份在豫、 晋、 陕三省交界地带游走,最终,他将脚步停留在焦作,目光穿透大地,他被那厚厚的煤层惊呆了。
焦作的煤早在战国时期已被发现,焦作人在唐代开始熟练掌握凿石取煤技术,到元代时,出生在这里的科学家、理学家许衡,不无自豪地用“卧牛之地 , 日进斗金”来形容煤炭业的辉煌。及至明清,焦作人采煤的主要用途,依然是作为冶金炼铁、焙烤陶瓷的燃料。
一百年前的焦作煤矿
罗沙第来到焦作时,这里小煤窑已经有星罗棋布之象,100余家煤场坐拥800多座土窑, 这些土法人力的土窑每天出煤一万来斤,其开采量显然未入罗沙第法眼。
1897年,老罗在返回英国伦敦之后,立即和金融大鳄罗斯切尔德——洛希尔家族组建了英意联合公司,次年,这个初衷即是染指焦作地区矿山投资的外资企业来到,中国通们给它取了个充满中国味儿的名字——英国福公司。英国福公司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外资企业,后来也成了在中国经营煤矿最长的外企。
但当时清政府尚不允许外国资本在中国直接开办矿山。写出过《老残游记》的文学家刘鹗此时成为福公司在中国聘用的第一个华人经理,用现在的价值观,这个堂堂外资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是非常受人尊敬的,但时人基本不无鄙夷地称之为买办。即便后来的史学家,也认为刘鹗在帮助英国人在河南、山西掠取采矿权。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
随着鸦片战争和甲午海战的接连战败,大清帝国在坚船利炮面前显露皇帝新装,惊醒的士人阶层开始活跃起来,“实业救国”成为刘鹗们的理想。而权臣李鸿章,也在雄心勃勃地推广他的洋务运动。
文学家刘鹗成为英国福公司的一个重要推手,他让自己的儿女亲家、安徽人程恩培和云南人吴士钊在河南办了一家豫丰公司。豫丰公司是个既无资金又无矿址的典型皮包公司,但创办者一个是分省补用道,一个是翰林院检讨,这种体制内的红顶商人身份,使他们有机会上书河南巡抚刘树堂,要求以豫丰公司名义批准向福公司借款开矿 , 并转请福公司办理矿务。
此事经过李鸿章的斡旋,最终惊动了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庆亲王奕劻。弈劻和李鸿章同属清王朝的改革派,对这个最大的外资企业礼遇有加,我们无法揣度清政府是否也有招商引资饥渴症,但1898年6月21日,弈劻亲自主持了豫丰公司与英国福公司的签约仪式。
庆亲王奕劻
《豫丰公司与福公司议定河南开矿制铁以及转运各色矿产章程 》(简称 《河南矿产章程 》)赋予了英国福公司“专办怀庆左右、黄河以北诸山各矿”的合法采矿资格。此后, 福公司在河南、山西两省交界的怀庆府修武县老牛河(今焦作市解放区)一带建立基地,拉开了焦作百年煤城的发展史。
老谋深算的李鸿章却醉翁之意不在酒,“师夷长技”一直是他的梦想。合同的第十三条特别规定:“福公司于各矿开办之始, 即于矿山就近开设矿务铁路学堂, 由地方官绅选取青年颖悟学生二三十名, 延请洋师教授, 培养专门人才, 以备路矿因材选用, 此项经费由福公司筹备。”
1906年2月, 英国福公司第四号井开始出煤,河南交涉洋务局开始交涉办学事宜,但福公司却一再推脱,焦灼状态的谈判一直拉锯到1909年初,福公司不得不在《河南交涉洋务局与福公司见煤后办事专条》中签字,并在哲美森厂附近的西焦作村购地8.1亩建校。“焦作路矿学堂”由此成立。
“师夷长技”的李鸿章
根据双方协议,“路矿学堂议定本年春季开办,除饭食由学生自备外,所有堂中宿息、舍宇、游戏场以及教习员司、夫役薪工、书籍、文具、仪器、标本、灯火、煤水,统归福公司筹给。”
1909年3月1日,焦作路矿学堂举行开学典礼,首批招收学生20人,聘请英人李恒礼等4人和华人陈筱波等为教习。
但在1913年12月,路矿学堂首届学生毕业后,英国福公司便以“公司投资甚巨, 收效甚迟”为由,停办了这所外资企业在中国最早创办的私立矿冶高等学府、河南省建立最早的私立高校。此前的1907-1909年的三年中 , 福公司帐面净利达13.8万余英镑, 其平均盈利率达9.16%, 最高年份平均盈利率竟达13.87%;而在同一时期, 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的盈利率, 却很少超过11%。
即便首期只有20名学生毕业,这批学生在当时的中国也是弥足珍贵的人才。资料显示:甲午战争前, 全国矿业人才仅有数十人(留学);1895-1910 年, 留学矿业人才也不到70人。国内仅有北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山西大学堂等设有矿务工程;到1911止, 也仅有14人完成学业并获得毕业文凭。
此时,清王朝已经大厦倾倒,民国之初百废待兴,1915年,由华商所组成的中原煤矿公司找到英国福公司,希望共同承担焦作路矿学堂的经费,是年5月7日,英国福公司与华商中原公司合组福中公司,学校更名为河南福中矿务学校,归外交部河南交涉署直辖,直到1926年福公司停办,学校的经费基本上就由中原公司来承担了。
之后,焦作路矿学堂历经了数次迁徙和更名,1931年易名“私立焦作工学院”,校董会主席是时任河南省主席刘峙。1937年因抗战爆发西迁山西,次年与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合组成立国立西北工学院。抗战胜利后又分别在洛阳、郑州和江苏苏州短暂复校,直至后来成为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由焦作工学院更名而来的河南理工大学,也有着焦作路矿学堂的基因。
一定程度上,焦作路矿学堂直接为中国近代矿业工程教育构建了专门机构, 奠定了矿业教育乃至整个工科教育的基础, 推进和影响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历程,更对焦作这座城市影响深远。
焦作早在8000年前的氏族公社时期就有人类居住,但她作为城市的历史并不长。夏商以来,焦作曾隶属过雍、邗、温、魏、卫等诸侯国,秦汉之后又归属过河内郡、汲郡、荥阳郡,之后分属怀州、孟州、郑州、开封府过一段时间。
即便进入民国之后,才由河内县改沁阳县,再从沁阳县分出了博爱县,1945年建立焦作市,1949年叫过一段焦作矿区,划归平原省新乡行政专员公署,平原省撤销后仍归河南省新乡行政专员公署领导。直到1956年7月9日,焦作才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级市。
作为一个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新兴城市,焦作靠煤炭红利期持续增长近百年之久,进入资源匮乏期之后,地下几被掏空的焦作面临了很大的困境,好在,1999年这座城市精准地找到了转型的切口——旅游产业。
云台山等一大批山水景点的开发每年攫取近十亿元的门票收入,2014年旅游综合收入261.5亿元,占据了GDP收入的一成还多,“太极故里、山水焦作”为这座城市的华丽转身提供了完美注脚。但我们回顾焦作的百年历史,仍不免有所忧虑,煤炭作为一种资源,有挖干采净的一天,山水经济同样也有面临瓶颈的一天,当自然风光的开发殆尽,焦作作为旅游城市的下一个发力点在哪里?
焦作有其独特的人文历史,这里是太极拳的发源地,是竹林七贤的主要活动地,诞生了子夏、韩愈、李商隐等一大批文化巨人。但焦作对自身人文历史的挖掘以及展现做得并不好。比如太极拳可以与少林功夫一较高下,但在全世界范围的推广以及产业化运作方面,太极拳远不如少林功夫。
“煤城”时代的焦作人,城市的精神特质是“忙”,忙着采煤、运销、经营……那么新千年以后,焦作渐渐步入旅游时代,城市的精神特质应该是“闲”,上接竹林七贤的士大夫式的悠游洒脱,下起焦作市民的闲情逸致。
这种闲,要闲得有品位,有格调,不是空虚无聊,而是悠游富足。本地人可以找到归属感,外地人来此旅游可以神游古今,既能欣赏焦作的自然风光,又能品位其独特的人文历史。焦作有展现其人文历史、城市精神特质的载体么?
恰在此时,集文化、商业、旅游于一体的焦作闲街在该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区悄然启动,闲街项目总策划、中原自媒体联盟发起人王少华找到了豫记新媒体,我们决定联手打造一场全新的人文体验论坛,此后加入的还有郑周刊芝兰社和焦作晚报等机构。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竹林七贤,寄情于云台山的钟灵毓秀,作为这片山水的最早体验者,他们的坐而论道成为诠释魏晋风度的千古佳话。一千多年后,在同样的场景中,我们郑州大学汪振军教授等七位当代乡贤进行思想碰撞、精神穿越。
作为本次活动的承办方,豫记新媒体已同主办方焦作闲街、中原自媒体联盟和协办方焦作晚报、郑周刊芝兰社做好前期沟通和准备,这是豫记继“发现故乡之美”后,又一涨姿势的人文体验行动尝试。
本周末(8月22日-23日),“竹林论道:中原休闲文化走向何方?”即将拉开序幕,焦作闲街将对本次活动提供经费支持,本土媒体人、自媒体人和人文体验发烧友探访焦作路矿学院旧址和焦作影视城逛闲街、游云台,我们租了一辆大巴,但座位实在有限,如果您有意同去,可在豫记微信后台留言报名,同时说下自己对焦作的了解,对休闲的认识,我们将择五个有缘人同行。
编辑:云济 图片来源:网络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
微信公众号搜索:豫记。(yjhltxdj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