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北京的美食,多数人想到的应该就是北京烤鸭,北京首钢篮球队的标志也是一只鸭子,叫霹雳鸭,据说因为当时是找的外国人设计队标,老外设计师对北京唯一的概念就是北京烤鸭。
说到北京烤鸭,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全聚德,全聚德为什么这么有名气呢?

先说全聚德的名字怎么来的呢,在北京的方言里管吃饭可以叫“得着”(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字,但是这个发音),所以开玩笑说全聚德就是全都聚在一起吃饭的意思。以前蔡明和牛振华的一个小品曾用过这个梗。
但实际的来历非常简单,全聚德的创始人叫杨全仁,是河北省冀州人,在1850年的时候因为老家发洪水,便与父亲逃难来到北京谋生。他初到北京时在前门外护城河边给人家放鸡鸭,后来有了点钱就自己养鸭子并挑到前门外肉市街去卖;当时每天去肉市上卖鸭时都要经过一间名叫“德聚全”的干果铺。这间铺子位置不错,但生意不好,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濒临倒闭。杨全仁抓住机会,拿出多年的积蓄,租下了“德聚全”的店铺,改成了一个烤炉铺,重立新字号,名字为了省事,就调了个次序,改叫全聚德。
不过在1957年3月27日周总理在全聚德宴请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代表团时,当时外宾向他询问全聚德为何意时,总理略加思索后说:“全聚德”的意思为全是全而无缺;聚是聚而不散;德是仁德至上。
后来全聚德集团就把“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作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

杨全仁(1822-1890)
全聚德刚建立时没有堂食,只在保留干果的同时还外卖鸭子,那时候在京城的餐馆里还没有全聚德这一号。
杨全仁去世后,他的二儿子杨庆茂成为第二代掌柜,也是在他手里全聚德开始发展起来了。首先他将全聚德的店面改建成两层小楼的格局,同时开始堂吃,不再仅仅是外卖了。又重金礼聘了曾在清宫御膳房包哈局当差、专司挂炉烧烤的孙师傅。孙师傅将宫廷挂炉烤鸭技艺带到了全聚德。原本北京只有便宜坊的焖炉烤鸭,现在全聚德挂炉烤鸭独树一帜,开始在京城出名了。同时既然有了烤鸭和堂吃,其他菜品的菜品也开发了出来,著名的“全鸭席”开始逐渐形成。

杨庆茂(1864-1930)
1930年杨庆茂去世后,他的兄弟子侄们自知没有能力经营好全聚德,便决定请当时店里的二掌柜李子明当了大掌柜,在此之前,全聚德一直都是东家与掌柜合二为一,他也成为全聚德历史上的第一位职业经理人。

李子明
李子明祖籍山东荣成,早年在玉升楼饭庄当学徒,后来全聚德经管财务,他针对当时债务过高,流动资金不足的情况,发明出鸭票子这一新鲜事务,先花钱买鸭票子,提前回笼资金,事后拿鸭票子来吃饭;没想到鸭票子后来风靡京城,成了当年大家拜年串门的必备礼品,仅过了五年全聚德就还清了盖小楼欠下的债务,李子明也因此升任二掌柜。
在当了大掌柜后,他将全聚德的经营推向最高峰,并提出了全聚德的老“生意经”--鸭要好,人要能,话要甜。李子明掌管全聚德十余年,将全聚德在京城餐饮业的位次带到了同行业的老大,买卖越做越红,北京烤鸭的名声也开始在全国传播。

当年管理层合影
根据李子明当年的事迹,后来曾以他为原型,拍了一部电影(老店)和一部电视连续剧(天下第一楼)。
李子明当时除了会做生意头脑灵活外,还有一个功绩就是在原烤鸭师傅蒲长春(孙师傅的徒弟)在1932年辞工后大胆启用仅26岁的张文藻执掌鸭炉。而张文藻也因此成为烤鸭业的一代宗师。他从活鸭宰杀到制坯、烤制、片鸭,掌握了全部技术,然后大胆改良,采用了用热水往鸭腹灌汤的做法,不仅缩短了烤鸭的时间,而且杜绝了鸭子外熟里不熟的现象;并总结概括的“先右后左再裆脯”烤制顺序和流程,使烤鸭质量得到保证。

解放前一代宗师张文藻在烤鸭

解放后张文藻老先生在烤鸭
1957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人民大会堂举行万人宴会,要全聚德负责烤鸭工作;当时张文藻已经51岁了,只带了一个徒弟,在不到12小时的时间里连续烤出一千多只烤鸭,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继李子明之后,原来李子明手下的堂头(相当于现在的大堂经理)李培之成为了全聚德的第四任掌柜。直到1948年李培芝病逝后,杨庆茂的长子杨奎耀重新接管全聚德,恢复“自东自掌”的局面。

杨奎耀(1889-1952)
不久后全国解放,1952年杨奎耀病逝,将产业传给了儿子杨福来,杨福来也成了全聚德的最后一任私房掌柜。

杨福来(1922-1996)
1954年开始公私合营,全聚德收归国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