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古称复兴,下辖县名回归,能否引爆旅游经济新热潮?

乌鲁木齐古称复兴,下辖县名回归,能否引爆旅游经济新热潮?"/

将乌鲁木齐及其下辖县改回古称,是否能够提高旅游经济和知名度,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有利有弊,不能一概而论。
"潜在的好处:"
"提升文化底蕴和吸引力:" 古称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能够吸引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例如,将乌鲁木齐改回“高昌”,能够立刻联想到古代高昌国的辉煌历史,吸引历史爱好者前来探索。 "增强辨识度和独特性:" 在众多城市中,独特的古称能够帮助乌鲁木齐脱颖而出,增强城市的辨识度和记忆点,便于游客传播和记忆。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围绕古称,可以开发一系列与历史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和线路,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例如高昌文化之旅、丝绸之路之旅等。 "提升城市形象和软实力:" 使用古称可以展现乌鲁木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提升城市的形象和软实力,增强城市的文化自信。
"潜在的挑战和风险:"
"历史认知度和接受度问题:" 古称可能不为大众所熟知,甚至存在一些争议,需要进行大量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例如,高昌只是乌鲁木齐众多古称之一,是否最具代表性和认可度,还需要考虑。 "现有品牌和认知度的损失:" 乌鲁木齐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

相关内容:

那些年,有人在迪化卖过羊毛棉衣,有人在轮台城外捡过野苹果。谁能想到,这小小一块天山北麓的土地,名字一变再变,命数也跟着跌宕。就说乌鲁木齐吧,咱到现在还时不时听见有人管它叫“迪化”,老人嘴里攥着旧影子,年轻人追着新名号——一座城,多少代人的心里都搁着不一样的乌鲁木齐。

先从清朝说起吧。乾隆年间,南门外刚起土墙那会儿,估计也没人知道三百年后这儿能热闹成什么样。那时的迪化,名字里带着“启迪教化”的意思,可日子哪有这么好教化?清凉的秋天,城墙外是杂草和河滩,城里多的是乌泱泱的兵和远道而来的商人。乾隆二十八年,新城在北边铺开,灰土里搅进了不少异乡人的口音。那些年,乌鲁木齐是个机关算尽的地儿——知州、都统、参赞大臣,官帽换了一茬又一茬,却都是为了守好西域门口。

我常听我外公讲迪化改名那阵子。那是1954年,冬还没走,春又搅搅地扭着脚脖子进城。外公的店在明园路头,迪化牌匾砸了下来,新乌鲁木齐的招牌挂上去,还挺隆重。但说句真心话,街坊们嘴还没来得及改口,内心里多少还有点迷糊:到底是从外边来的新气象,更是根里土生土长的老底蕴,两头拉扯,谁也不松劲儿。

往更早瞧,还得说到轮台。唐朝时,公元六百来年,庭州设下,乌鲁木齐就是轮台县了。有时候历史就是一锅热粥,瓢一瓢就能挖出个故事——轮台这个名,仿佛风里裹着兵马和屯田人的汗味。那阵子,有个老兵在城南十公里外立了个帮子,轮台城就地起了户口。后来庭州升格成北庭大都护府,乌鲁木齐一下子成了必争之地。我琢磨,当年那些屯田的汉子,大概没工夫琢磨哪个叫法,他们在荒地里种麦子,盯防着远处的烽火,一天过一天,名字什么的只是信口念念。

再往深走点。三国时期,车师人在乌鲁木齐南郊挖了口“淤赖城”。这头乌鲁木齐的老前辈,起初不过是一小块城墙和守城的哨兵。那个魏文帝派戊己校尉管着的年头,变数多得很——风吹沙滚,边城岁月就像断片的蒲苇,总有细碎不及细说的心事。很多事,就像古称一样,留在了书里也好、传说里也好,等有一天有人翻开,再默默地把它们放进记忆里。

说到“十三国之地”,就又松散点了。西汉那会儿,乌鲁木齐周边是一堆部落混居,草场分得稀松,大伙儿靠驼铃和刀子维生。汉政府在吉木萨尔附近搞屯田,不为了别的,只怕的是丝路北道上的乱。那种守着王朝边界的感觉,现在我们很难想象。毕竟,现代城市的夜灯亮得太稳了。

讲到米东区,故事就近了些。上世纪二十年代,米东还是“乾德”,听上去有那么点儿吉祥。那会儿县佐建成,三道坝成了县治,尘土早起晚落,驼铃、羊群、炊烟,不知不觉地过了一代人。很多人对“乾德”没什么情感记忆,倒是“米泉”——1953年改成这名的时候,有点水、有点田,还有点生活气息。等到2007年,好家伙,直接和昌吉的米泉市合并,摇身变成米东区。你问米东区的“米味”哪来的?大概是从那几代人的日常里,一点点渗出来的吧。

达坂城区也是闹腾。不只是地名变,人事也跟着翻新。乾隆年间建嘉德城,城外风声紧,屯田扎新营;到了民国,乡约体制说没就没,镇子又重新划了界。再后来,南泉区、达坂城区这么一通折腾,多少老人还记得鱼尔沟里野鸭子的叫声。行政区划的更名,总是隔着一纸批文,但生活里的变化,却琢磨不透。那些年、那些地,用脚走过,用汗浸过,才算是真在地名里活过。

乌鲁木齐县嘛,讲起来就更散了。在古代,这儿是准噶尔部的游牧地。马蹄扬尘,成群结队的牧民里不问县治、不识名字。乌鲁木齐县,后来的行政归属也不过是现代人的需求。你如果站在县城北边的牧场,风把语调往远处吹,很难说得清这里是哪一朝的界线、哪一代的故事。人安于土地,土地也默默看着人变来变去。

这些名字,其实就是一条条线,缠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每一个改名,每一次划界,都有人抱怨、有人赞同、有人麻木地顺着时势走。仔细琢磨,乌鲁木齐变不变名字,其实都是表面——骨子里的生活还在慢慢往前流。羊圈还是羊圈,茶馆里说笑话的还是那拨人,只是你要细细地听,能听出“淤赖城”、“轮台”、“迪化”、“嘉德城”的余音在风里飘。

我有时候会想,人怎么就那么容易被名字影响了情绪呢?也许是这些古称藏着时间的味道,一旦有人喊出来,就好像祖祖辈辈从黄土里浮现出来,跟我们打个招呼。现在的乌鲁木齐,地铁、写字楼、商场里,没人会细细地想这些名字的来头。可等夜深,街灯下闲转,风一吹,总有点什么在心头发了芽。陆离斑驳,变与不变间,都是这座城市的命数。

故事还没完,更没法讲完。就像那些地名,变了又变,还留了些没变的角落。也许哪天,再有人说起迪化、轮台、淤赖城,旧味会顺着一杯陶壶热茶飘出来,让我们这些后生,往过去里偷偷望一眼——也算是对这块土地和走过的人的一句问候罢了。

发布于 2025-09-17 01:28
收藏
1
上一篇:新疆古韵,你的家乡在古代叫什么? 下一篇:乌鲁木齐古称回归,激活下辖县域旅游潜力,提升区域知名度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