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67万人口神秘部族揭秘,图腾独特,身份之谜,非少数民族,亦非汉族认同

贵州67万人口神秘部族揭秘,图腾独特,身份之谜,非少数民族,亦非汉族认同"/

在中国西南的云贵高原上,贵州省以其多样的民族文化和壮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在这片多彩的土地上,生活着一个规模庞大、文化独特、身份认同模糊的群体——他们人数超过67万,拥有神秘的图腾崇拜,既不被归类为少数民族,也不认同自己是汉族。这个群体,就是“穿青人”。
"穿青人的身份之谜"
穿青人,又称“川青人”、“土青人”等,主要分布在贵州的毕节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以及四川、云南的部分地区。关于穿青人的来源,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没有确凿的定论。
"主要观点包括:"
"古代氐羌族后裔说:" 有学者认为,穿青人是古代氐羌族的一支后裔,氐羌族是中国古代西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其分布范围很广,后来逐渐向南迁徙,部分融入了西南地区的民族中。 "元朝军队戍边说:" 另一种说法认为,穿青人是元朝时期跟随军队戍边的中原汉人后裔。元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边防,从内地调遣了大量军队驻守西南地区,其中一些人就留在了当地,并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 "明朝“调北填南”说:" 还有学者提出

相关内容:

穿青人:不属于56个民族的“第57族”,600年没被说清楚的身份故事

你听说过“穿青人”吗?有些人一辈子没听过,有些人从小就觉得新鲜——明明自己是贵州人,怎么左邻右舍突然多了个“第57族”?要说身边藏着个一百万人、有着600年历史的族群,谁不好奇?可偏偏,他们既不归汉族,也不算少数民族,还总被问“到底是哪一路人”。说实话,看似简单的标签,背后却一直像谜一样,没谁能轻易说得明白。

别的民族一说名字,末尾不是“族”就是“人”,什么苗族、侗族,顶多再来个布依人、满族人。可“穿青人”这仨字,像是个外号,又仙又怪。很多人以为“穿青”是不是因为爱穿青衣,结果又不止于此。说到他们的来历,不仅坊间有两种相反的说法,就连不少当地老头老太太聊起来,都各说各的理儿。

有的人笃信穿青人是汉人的一支——明朝打完仗,朱元璋手底下调兵遣将,贵州成了数拨人迁徙落脚的地方。原本的汉兵,和当地苗侗土著凑到一块,渐渐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间一长,诞生了“穿青人”。有人讲得煞有介事:“你看,穿青人不是讲汉话嘛,习惯饮食也不差。”其实仔细一问,有些穿青人自己反倒不认。他们说:“我们不算纯汉族。”到底哪里不一样?有时还真说不全,就像自己给自己留了块“秘密领地”。

另外一派说得更玄,说穿青人本来就是贵州本地的老住户。有人翻查史书,觉得他们和古时候的僚人差不多,是最早在这里扎根下来的族群。这话一出口,马上有穿青人里的文化人点头:“对,咱就是正经土著!”——可吉光片羽,记载并不完整,史书上也没写个明白。两种说法,各有粉丝,仿佛随你怎么拆解,谜底还在风里。

外头的人有时不明白——这分个身份,有那么重要吗?可对穿青人来说,远不止这个意思。最直接的细节,放到穿青女人和汉家姑娘身上看最明白。老一辈的汉族女人小脚,三寸金莲,裹得细细的——穿青姑娘呢?那时候就还是大脚,走山路,不讲究这套。谁家的小孩子结婚,从没听说过裹脚,自己也挺直腰杆儿。久了,别人叫他们“大脚板”,有褒有贬,反倒成了他们的一张“名片”。

至于信仰、图腾,更是八竿子打不着。汉家皇帝偏爱龙凤,“龙”是天子标配。穿青人不吃这套,他们不拜龙,偏偏拿山魈做图腾,说那才是大力无穷、守护族群的象征。逢年过节,穿青老人带头戴上吓人的山魈面具,扛着锣鼓闹腾跳舞,小孩子根本不怕,反倒抢着要试一试,像是保护神落了凡间。

穿青人的衣服又是一绝。不分老小爱穿青蓝色,蓝得像山里水井,青得像冬日清晨的雾气。姑娘们的三节衣,衣袖干净利落,有讲究的老人物事多,怎么绕头发、扎腰带,都要照模照样。可时代推着走,谁能一直都这样?新中国成立以后,渐渐越来越多的人穿起了汉族的衣服,传统的服饰少了,可偏偏有些老太太还是舍不得扔,把花青衣当宝贝锁进了箱。别人说这是稀罕,也有人说,这是一份倔强。

话说回来,最难平的不是习惯,而是被人问“你到底是什么人”。有人觉得,穿青人身上明明带着汉族的影子,怎么就死活不肯改成汉族?其实,这个矛盾,埋得忒深。别看很多汉族人讲“我们是炎黄子孙”“自豪得很”,出去一趟,身份证上一栏写着民族,穿青人常被窘着——既没被官方算作56个民族,也不是汉族,这一行填啥?有一年还闹过笑话,去外地打工的小伙子,光是填这个空,一时不晓得写啥,耽误了好几天。

2014年,有记者特意跑到贵州,想探个究竟。正赶上贵州出了新政策,穿青人能自己填表,选归属哪个民族。表格一拉,有人坚决选苗族、有人认彝族,还有一小撮人索性选了汉族。大部分人纠结半天,总觉得自己跟哪边都不完全贴合。想享受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有人干脆改了族籍,有的拗不过,还是照自己老话说的——“我还是穿青人。”

有趣的是,认真问起来,穿青人选汉族的,大多是图方便。他们讲:现代生活和汉人混得多,办事图省心,改了汉族以后不用改口音、也不用忌嘴,没其他的套子。可真让他们说自己是“正经汉族”,心里又过不去。当年填表,按指模那一刻,有人还嘀咕:“以后孩子问我,我们家到底是谁家人?”

其实,穿青人身份这档事,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户口问题。它混着历史的风、家族的老照片、父母打小的叮嘱,也混着某种“我不愿跟你们一样”的倔强。柴米油盐的日子里,他们和邻居一样种地、娶媳妇、生娃娃,进城以后大家也说普通话——可回村吃饭,难免还是喜欢用自己讲了几百年的“老辈子话”。

有时想想,如果没有身份之争,也许没人注意到这一撮まだ被忽略的“第57人”。他们像一道浅蓝的水线,流在贵州深山,弯弯绕绕,穿过历史的洪流。等到时光过去六百年,新一代还会不会问,“我们到底是谁?”可能有一天,各种界限都磨没了,山魈面具也悄悄蒙了灰,只有穿青人的孩子,在某个夜晚,还偷偷拉着爷爷奶奶,“讲讲以前的过年,跳跳那个古怪的舞吧。”

所以说,关于身份、民族、归属感这事,哪有哪个答案是真正绝对的?有些人与众不同,一开始就是一片粗布青衣,天然不同,后来硬是被时光和政策推来搁去。最终他们选了哪一个名分,是无奈的顺水推舟,还是内心的小小坚守?这问题,大概得留给每一个穿青人在淅淅沥沥的雨夜自己去想清楚了。至于我们外人,就别忙着下结论了——毕竟,有时候,世界本来就不止56种颜色。

等再过几年,也许贵州村头还能遇上一个青布裹身、眼神里还带着点子疑惑的小伙子。他会问你:“你觉得,我们算哪种中国人?”你会怎么答呢?

发布于 2025-09-16 14:42
收藏
1
上一篇:贵州67万独特部族揭秘,图腾奇异,身份成谜,既非少数民族亦非汉族 下一篇:明后天局部降雨将至,高温天气逐步缓解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