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碱淖地处陕西神木市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之间,总面积达 54 平方公里,湖面呈独特的三角形状。七条季节性河流奔腾而来,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使其蓄水量高达 8.1 亿立方米,成为陕西省贮水最多的湖泊。
蒙语中,“淖” 意为湖泊,因其湖岸及浅滩沙子呈淡红色,湖水含碱,故而得名红碱淖,又被称作红碱淖尔、红碱淖海子 。
回溯历史,红碱淖的形成历经沧桑。晚更新世早期,这里仅是神木境内秃尾河上游的一个河谷盆地。随着岁月变迁,风沙堆积物沿木独兔梁东移,河道被堵塞,地表分水岭形成,红碱淖一带沦为沼泽湿地。
同治年间,水量渐涨,湖泊初现雏形。1929 年前,其水面约 2000 亩,后经降水等因素影响,面积逐步扩展至 3 万余亩。建国后,大规模水利建设促使红碱淖湖水面积迅速增长,终成如今模样。
红碱淖的生态价值无可估量。2008 年,它被陕西省政府列入重要湿地保护名录,周边煤矿企业陆续关停。2012 年起,财政部与地方财政共同发力,投资 6 亿元实施人工增雨工程,稳定了红碱淖的水量,为湖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奠定基础。
2014 年,红碱淖升级为陕西省级自然保护区,内蒙古境内部分流域也被纳入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全方位的保护网络逐步构建。
这里还是众多珍稀物种的家园。作为全球最大的珍稀濒危鸟类遗鸥的繁殖与栖息地,每年四月至八月,近万只遗鸥翩然而至,在湖心岛繁衍生息。它们黑脸红脚,或成群卧于沙窝草丛孵卵,或在天空盘旋、水中觅食,鸟鸣声交织成一曲生命的赞歌。
除遗鸥外,白天鹅、鸬鹚、白鹭等 53 种受国家保护的珍禽也在此栖息,为这片沙漠中的湖泊增添了灵动之美。红碱淖水质微咸,适宜鱼类生长,曾捕获过重达 2.85 千克的鲫鱼,创下中国水产鲫鱼单尾最高纪录。
如今,通过增加补给水量、疏浚入湖河道等一系列举措,红碱淖的水域面积已从 2015 年的 31.5 平方公里扩大到如今的 37.1 平方公里。同时,相关部门持续推进湖心岛生境修复、湖滨湿地治理、鱼类增殖放流等工作,不断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红碱淖,这颗 “大漠明珠”,不仅是自然馈赠的瑰宝,更是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在未来,它将继续闪耀在沙漠之中,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故事,吸引着更多人前来领略其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