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城隍庙的神怪日常与大人物

你信神吗?或者说,你信有个“神”,能为一个城市操碎心,连皇帝也得看他面子?郑州人多少是信的。要不,每年过年,庙会那人挤人的劲头,也不会比春运差多少。可你要问郑州的城隍爷,到底跟别家的城隍有啥不一样,我敢八成儿劝你坐下,慢慢听点新鲜的——郑州的城隍爷,不光能接驾、穿龙袍,连三房太太也光明正大,这种待遇,放眼整个中国,找不来第二个。
郑州城隍庙,就在城里,商城路、紫荆山路这块热闹地方,转角就是。外头闹哄哄、下班高峰堵得大车小车都叹气,庙里却照旧青砖灰瓦、咕噜噜安静。要是有闲,往庙门口那对石狮子一蹲,看着来来往往烧香拜神的,年轻的、年老的,求子求财求平安的都不缺。就是没人再爱琢磨,这庙正经头顶着多少年的风雨了。

按郑州老一辈的说法,这庙起头儿得算明初。可有的柱基、青砖压根比明代还老——有人说是元代的,也有人跟着胡侃,说不准哪会儿再往前呢。想想古人,也许这地儿最早不是修神庙的,而是个啥大院、官邸,又或者压根就是条官道。庙修了拆,拆了修,光碑记还能看见十来块。左一道“弘治年重修”、右一道“隆庆年修缮”,明嘉靖、清道光,哪个太平年头,各家各户筹了钱,捐了砖,才把庙修成现在这模样。
有时候,我怀疑,这庙和城隍爷一样,其实连烟火带神气,一半是文物,一半是活着。你说是古建筑的孤零遗存吧,它每天又都呼吸着这城市的日子——孩子们绕着古榆树追逐,烧香老太太还说着老话,偶尔有城隍庙戏楼上唱起老腔,大殿前就热闹得像老郑州还没改名字那会。

说到“城隍”,到底是啥?别奇怪,连河南人有时都分不太清楚。咱小时候念书,说“城”是土墙护着城市,“隍”本来是护城河,后来干了,也叫“隍”。可这俩东西怎么变成了神仙,守着整片城市百姓的平安?这事儿,得往回翻。不过你说都讲到诚信、契约精神,这算不算最初的“中国版保险公司”?
故事如果再早,每年腊月,人要拜八神,排第七,那就是“水庸”——也就是城隍。这套祭拜,后头自有讲究,大王小臣都不能落下。后来呢,祭拜变成常态,城隍也有了“庙”,连南方江水流不尽、北方河道杂乱,大家都巴望着有神仙像老大哥一样罩着,自然,香火越烧越旺。

明太祖朱元璋,种地出身,小学没毕业,但心眼明亮。他说自己生在土地庙,让城隍爷沾了点喜气。等他掌了全国,头一件事不是修宫殿,而是下令全国城隍庙都得分等级,明文规定连官职高低都区分开,要和各地地方官打好配合。这一点,可真够一丝不苟,城隍爷从“自然神”立马升级为正儿八经“人神”——再加一顶“灵佑侯”封号,不比御史大夫面子薄。
郑州这位城隍爷,要说传奇,正经比皇帝还会“见机行事”。明朝洪武年头,朱元璋来河南,夜路暗,天色发蒙。说巧不巧,郑州地方官赶着来“接驾”,皇帝一看,今儿算了,明早再折腾吧。结果当夜里灯火辉映,鼓乐齐鸣,朱元璋抬头一瞧,居然已到了郑州城隍庙。这回是神仙现身赶路,皇帝高兴得不得了,说,封你个“灵佑侯”,以后郑州安定,你得看着点。

日子一晃又是一朝天子。轮到乾隆爷——传说他爱四处跑,微服私访那套没人能管得住。乾隆来郑州,拜了庙后出门,忽然发现迷了路。你说,老皇帝都能迷路,这也是郑州小巷的本事。不知道是故弄玄虚,还是真碰见神仙,反正乾隆后来跟大臣们说,自己是被城隍爷“引路”送出来的。回京后,立马加封,再次“黄袍加身”,还恩准这城隍爷纳三房夫人。至于三房夫人干啥用?一房掌生育、一房保财运、一房管身体健康。你觉得荒诞?其实这种把神仙人情世故化的本事,全中国也就郑州有。
杜岭村那位送子奶奶,原是庄户人姑娘。传说头天晚上全村人梦见了成亲队伍浩荡,城隍爷威风八面、红灯黄轿。当晚村里真有人家女孩忽然没了命,说是被神仙“娶”走。这之后,杜岭人进庙不磕头、不烧香,还能拍城隍爷肩膀。郑州这老习俗,有点混不吝,又透着种亲热。你笑吧,到现在都还有老郑州人自认是“娘家”,见了城隍庙就跟在自己院儿里一样。

其实整个庙,有种奇异的时间感。你第一眼看到的是那几近四千平的院落,中轴线压得稳稳当当,从山门、仪门、戏楼到大殿,工整却亲切。山门中文气浓厚的楹联,你若细看,还藏着本地人的牛脾气,什么“黄童白叟四季安康”——这都是门口邻居老太太才说得出口的祝愿。
最热闹的还属戏楼。年头大的都知道,这戏楼餍足过多少人的耳福。老郑州人听“报应、轮回、天道”,有点发愣,但也有点着迷。唱戏是给神听的,神满意了,百姓才会太平。老一辈儿人说,唱戏那天,整个四邻都是锣鼓声。

大殿后边,有棵老榆树,得两百年了,听说有人在树下睡觉,做梦都能见到神仙。大殿里供着城隍爷像——其实是纪信。那出戏你也许听过,刘邦困在荥阳,纪信假扮他从东门骑马而出,帮主公脱身,自己成了烈士。项羽火烧纪信,郑州人却让他成了城隍。谁说命运只有一条,千百年后,还有人磕头祭拜,一声“城隍爷在上”,纪信的忠义似乎也没随风散了。
大殿正中,再往北,拜殿宽大,寝殿沉实。城隍爷睡着,城隍奶奶在边上坐着,这不就是传统中国的“神仙眷侣”日常么?城市还在喧闹,神明早已云淡风轻。

庙外头是公园,春天柳绿花红,小贩卖着贡品糖人。碰上庙会,整个城区仿佛又回了过去。自古中国人庙会不就是图个热闹,讨个彩头?神和人之间,也不过是你来我往,彼此盼个心安。
说到这,也许该问一句:老庙老事,会不会哪天随风消散?可仔细想想,它活在习惯里,也许根本没消失过。郑州的城隍庙,不收门票,不摆身价,连念叨一声“心诚则灵”的道理,都透着点浑然天成。今天我们讲城隍爷的故事,到底是在追忆传奇,还是在替自己,也找个靠山和安慰呢?

这座庙门常开,也未免不是在等,等一位有心人进去,和神明对磕儿,问问将来的路怎么走——或许,城隍爷就在那榆树下,笑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