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一些老重庆的背景资料和一些至今完好的老重庆地点,留给打小在老重庆长大的你们吧~ 耐心看完 眼眶不自觉都湿润了。
昨天呢,小狐给大家摆完了上半城和下半城的故事,许多本地的小伙伴都表示听说过,但是对老重庆的历史却并不了解。
重庆除了美食、美景和美人,还有许多掩埋在繁华背后的巴渝文化。而这些历史风韵正在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你还记得老重庆的样貌吗?
每当外地的朋友询问小狐重庆有哪些好玩的地方,这些地方有什么故事时,小狐只能告诉他:观音桥解放碑!逛次逛次~实在太尴尬了!读完“半城重庆”后,从上半城到下半城,从进城到出城,你们再问,那就得端上小板凳卖瓜子花生,听小狐慢慢儿摆一部重庆史了。
进城 出城
什么是“进城”和 “出城”?
从沙坪坝到牛角沱,都说是进城。后来知道,从观音岩到解放碑也叫进城。似乎自临江门、解放碑、较场口、南纪门这一线为分界线,东为城内,西是城外。过去重庆的城门城墙也是以此为界构筑而成。
城外的发展是在民国时期,尤其是抗战时期,因为大量中央和外省单位及企业内迁入渝以及国民政府陪都的建立而发展很快。城内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使人陶醉其间,城外的新鲜空气别样风情也让人流连忘返。
近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是一个城市扩张的主要命脉。重庆最早的公路是1927年,当时四川军政首长刘湘组织修筑的由重庆牛角沱至土湾,经山洞、璧山、至简阳的渝简马路。
老人们记得,解放初期重庆最早开通的公交线路只有一条,即从城内的小什字到城外的曾家岩,后来又开通了两条到郊区的线路,一条从七星岗到沙坪坝的小龙坎;一条从七星岗到北碚。
此间还有一条用马车组成的公交线路,从牛角沱到沙坪坝的土湾。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干线的成渝铁路建成于1952年。
此后,菜园坝,两路口,大坪、杨家坪等地陆续发展起来。小狐从小就知道牛角沱、化龙桥、小龙坎、山洞、青木关、沙坪坝、磁器口、北碚这些很有名气的地方,它们都是因紧邻交通发达的水路或陆路而繁荣起来。
七星岗.通远门
这是现在重庆保持得最为完好的一座城门。
重庆的城门极有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地形特点造就出重庆城独有的“九开八闭”的十七座城门。
(未被轰炸前的通远门鸟瞰)
据东水门城墙上的石刻碑文《东水门及古城墙》载, 明朝洪武年间的重庆守将戴鼎所建石城,“高十丈,周二千六百六十有七丈,环江为池,门十七,九开八闭,象征九宫八卦”。
戴鼎修筑城门时,请了一位风水先生勘测风水,并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来确定辟门的方位,以“九宫八卦”之象来确定辟门的数量以示“金城汤地”的含意,因九开八闭恰与九宫八卦相吻合,即有意识安排九开八闭共十七道门。
为何有开门闭门之分?旧时的重庆木制建筑物极多,特别是吊脚楼,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山壁上,很易失火,防火成为一件大事。
八座关闭的城门,都是离江较远,修筑规模较小的‘旱’门,与“火”对应。而靠江的九座城门则与‘水’ 对应,水门开而旱门闭,寓意着以水克火。
关于城门,当时还流传着一首童谣,名为《重庆歌》,歌中记录了重庆这十七座城门的名字和特点:
朝天门大码头,迎官接圣(开);
翠微门挂彩缎,五色鲜明(闭);
千厮门花包子,白雪如银(开);
洪崖门广开船,杀鸡敬神(闭);
临江门粪码头,肥田有本(开);
太安门太平仓,积谷利民(闭);
通远门锣鼓响,看埋死人(开);
金汤门木棺材,大小齐整(闭);
南纪门菜篮子,涌出涌进(开);
凤凰门川道拐,牛羊成群(闭);
储奇门药材帮,医治百病(开);
金紫门恰对着,镇台衙门(开);
太平门老鼓楼,时辰报准(开);
仁和门火炮响,总爷出巡(闭);
定远门较场坝,舞刀弄棍(闭);
福兴门遛快马,快如腾云(闭);
东水门有一个四方古井,正对着真武山;
鲤鱼跳龙门(开)。
童谣中所唱的开和闭,代表着重庆城门著名的“九开八闭”,即有九座城门是开着城门,供人正常出入的,还有八座城门则只有城门的样子,却是关闭着不供人通行的。
通远门由镇西门演变扩大而来。它在全城的最高处,与朝天门恰成对峙。它是9道开门中惟一的陆路门。其他8道门都是和码头紧邻,是水门。
以前通远门的城门洞上有两扇厚重的木门,隔绝了两个世界。
木门内,是热闹繁华的城市,在城墙边如今的妇产科医院所在地,曾是香火鼎盛的赵王庙。
木门外,是贫穷萧肃的景色,最早这一带是关山冥宅、遍野菜地,后来到处都是连片的低矮房屋和狭窄的路。
通远门是由陆路离开重庆城的必经之路。由通远门城外的七星岗经枇杷山到两路口,在此分为两条路。
一条经上清寺过嘉陵江到川北,另一条则是过佛图关经大坪、歌乐山到川西。现在重庆城留下来的就只有通远门和东水门,而且通远门保持得比较好,很长一段城墙都还在。
在八十年代以前进城门后的城墙下和沿墙的小街满是店铺。现在城墙改成了雕塑公园。原本是商贾云集,人流如注的太平景观,如今却变成两组挥枪持戟的士兵雕塑正在展示攻守城门的血腥场面。
七星岗.归元寺
七星岗在通远门外,是一个小山岗。旧时叫“七星缸”,源之重庆城最怕的是火灾,到处都要用池、缸之类设施来储备水,以防万一发生火灾好扑火。
相传以前在七星岗上修有七口大石缸,装满了水,作消防用,因此被称为七星缸。抗战时期将“缸”更名为“岗”。
明末张献忠攻城,此处成为战场,因死人过多,怕扔在江中污染水源,便将尸体拖出城外埋葬。七星岗一带由此成为“乱葬岗”。
1922年国民政府杨森推行市政改革,通远门外的乱葬岗逐渐变为大马路,建起了房屋。上个世纪30年代初,成渝公路修通,起点就在七星岗。
在渝中区七星岗的中一路小学旁有几条小巷,都围绕着一座小山转,这座小山的地名现在叫归元寺。
据说早在300年前,这一带是一座香火繁盛的寺庙——归元寺。“归元”,出自佛经《楞严经》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
归元即归真,就是超出生灭之界,还归于真寂本源的意思。这座归元寺已经难查相关文史记载,如今只能看到一些断墙残垣,一座风化严重的石柱(亦名叫“阙”)和寺院门头上石刻的“觉路广布”四个字。
那座石柱是纪念一个已故老和尚,就在原来归元寺的一个门前,寺庙的大门已经封堵,石碑的背面依稀可辨认出“嵩源和尚”四个字。
归元寺一景。
归元寺旧址附近靠嘉陵江一侧依山而建的小路和民居。假如左侧没有后来修建的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的话,可以远眺嘉陵江的秀美景色。
七星岗.枇杷山正街(目前正街已动迁)
海拔345米的枇杷山位于渝中区中部,是重庆主城的最高点。
关于枇杷山的山名由来,一说是因山上曾植有很多枇杷树而得名;二说山形类似中国乐器“琵琶”;三说相传从前山上住过一位美丽的姑娘,每夜弹着琵琶召唤她在长江南岸的爱人,后人怀念而传为山名。
(枇杷山红楼)
1938年10月,成立于武汉、简称“中制”的中国电影制片厂迁至重庆枇杷山。
枇杷山公园位于重庆市中心的枇杷山上,面积5.7公顷。里面有民国四川省政府主席王陵基的私家宅院——“王园”和国民党军统首脑戴笠与影后胡蝶的同居地——神仙洞公馆,也是军统办公地旧址。
该公馆深藏60多年无人知其身世,至今保护完好。
七星岗.四德村
四德村是通远门外的中山一路公路边的一条呈马蹄型的街道,此街是条老街,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
四德村街名。取礼、义、廉、耻之义为街名这条街正是名扬天下的四德村。文化大革命中被改为新德村,显破旧立新改之意。
(四德村老街一段)
这一段街道不足两百米,老屋甚多,旁边一条小路可通往归元寺。
七星岗.三八街
三八街原来叫保节院。所谓保节院,就是专门为那些守节妇女而设置的。保节院的历史已经无法考证。抗战时期,蒋介石入渝后,提倡“新生活”运动,那保节院就名存实亡了。
解放前夕,那条街曾是重庆有名的保姆市场。解放后保节院便改名为三八街,意为妇女解放之尊重。
三八街在通远门外。分为上三八街和下三八街,南接中山一路,北接上安乐洞。从中山一路下去是一面很高的石梯,然后弯了一下,这两条街原来都很热闹,特别是下三八街连接着临江门和七星岗,街道较宽,曾是一条主干道。
以前,船靠嘉陵江边,来重庆的人可以不进城(墙),从临江门大码头上行,经安乐洞、三八街,到通远门外,然后西去成都等地。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庆城拆城墙、开马路后,这条路才开始显得偏僻。
现在这两条街除了居民,很少有外人进出。有趣的是,由于“三八”在南方是骂人的意思,后来又将“上三八街”改为“安中街”,“下三八街”更名为“中民街”。
上三八街
从繁华宽阔的中山一路猛然钻进这条拥挤狭窄的小街,很难想像反差如此之大。
下三八街
自下三八街的街口俯视。这一处的画面不错,很有老巷子的代表意义,白描的画法使其看起来很明亮,其实每一间房子都很阴暗潮湿。
下三八街一出口
房子很旧,石梯很陡。
七星岗.兴隆街
出了通远门,沿城墙左面即是兴隆街。清代时期,属于城外的七星岗附近渐渐繁荣,而“兴隆街”是通远门到成都的必经之路,沿途商业发达,为了图吉利,取“生意兴隆”之意。
(兴隆街一景)
兴隆街的四周几乎都是高楼。墙上写有“发展经济”四个大字的房子应该建于五十年代。现在为扩宽公路,这一片区已经全部拆掉了。
(小街一景)
图中的远、中、近三处房子各有特色。这条街里有一个农贸市场,物品繁多又价廉物美,要是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来开发应该是不错的。
石板坡.燕子岩
从渝中区观音岩往枇杷山后街走一段路,是一处叫燕子岩的地方。这实际上是一条宽不足两米,长约数几百米的石板小路。令人惊奇的是这条路沿着陡峭的山崖修筑而成,上下起伏,蜿蜒曲折。
小路的临长江一侧悬空数百米,而大多数民居就修建在这一侧。偶尔从两幢房屋的空隙看出去,悬崖下繁华的街道上人群熙攘,远处可见浩瀚的长江。
小路上的民居有不少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有些年代更久的黄桷树枝叶茂密,树根深深地嵌入岩石里。
(燕子岩一景)
左侧的房屋是临江一侧,木质的楼梯极具重庆旧时吊脚楼的韵味。远处右侧是九十年代以后修建的约有十层之多的高楼,竟然也见缝插针,临崖而建,重庆之称为山城,名副其实。
石板坡.法国仁爱堂
从渝中区南纪门的一条小路往枇杷山走,在鱼鳅石与山城巷之间,有一座西式建筑,名为法国仁爱堂。
据史料介绍其前身系1902年法国人创建的“仁爱堂医院”,1944年改名“陪都中医院”,也即重庆市第一中医院的前身。
如今,在残存的仁爱堂旧址,昔日的华丽仍然依稀可见。
这一带地势较高,老地名叫“天灯街”,如果夜晚从长江上往这一带看,万家灯火齐亮,犹如星星闪烁。站在仁爱堂俯览长江,视野极其宽阔。
(仁爱堂主楼)
仁爱堂那孤零的旧楼。建筑物上端的浮雕十分精致,大多数保存完好,但这幢楼房已经非常破败,里面空无一人,外面野草丛生,污迹斑斑。
(仁爱堂一景)
仁爱堂旁的一座阁楼,被杂树荒草遮蔽,还有破烂不堪的棚屋、肮脏发臭的垃圾和散发出粪味的菜地所包围。远处则是修葺一新的现在的基督教仁爱堂。
南岸.玄坛庙
从南岸玄坛庙往长江走,有一条小巷东弯西绕,一直通到长江边。这里有一片四处布满老式民居和时而冒出一幢小洋楼的神奇地段。很可惜,如今,随着这一带房地产的开发,几乎所有的景象已经了无踪影。
(临江小巷口)
就在长江边。临江而建的吊脚楼风光独秀,进入玄坛庙的小巷由此开始。
(玄坛庙远眺)
从较高处看到的屋顶及景色。小巷就在下面,尽头已临长江边,远处是渝中半岛的高楼。
重庆曾经有一些著名的建筑物和街道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明信片、香烟盒、火柴盒、糖果纸上都出现过,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人曾有过的温馨情怀。
如今这些建筑物有的早已消失,有的模样大变,有的虽保持完好,可周边环境已经今非昔比。还有那些富有历史与文化背景或者浓厚生活场景的地名,也随着城市的扩展和环境的改变而消失。
许多重庆人可能还记得曾经去过的夫子池、依仁巷、磁器街、皇后餐厅、群林市场,而这些地方小狐都还没去过,它们却早已旧貌换新颜。
上小较场、国泰电影院、美军招待所,还有城外的化龙桥、龙隐路、大坪七牌坊也已夷为平地。
沙坪坝石门中渡口以前那种航标高挂、江水踹急、纤夫声吼、民船争流的场景已被沿江大道和水位提高后流速平缓江水所取代。
那些只能留在记忆中的景象和生活时光,往往使人在多年以后看见这些旧时的建筑物或街道时,难免不生出感叹:岁月无情只叹人生苦短,物是人非怎可昔日重来。
■ 小狐说
这些老街小巷逐渐消失,带有巴渝古风的历史遗貌将逐渐被都市化取代。小狐有时候想去这些看看,转念却又会想:这么破旧的地方有什么好去的?于是几乎没去过。但是,等到它们消失的那一天,错过的遗憾将无法弥补。周末空闲,不如去亲眼看看,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最本质的故事。
「内容源自网络,搜狐重庆改编整理」
亲,更多精彩在这里,
重庆一号资讯(ID:jizhexiao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