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对华关系新篇章,糖与咖啡的甜蜜交融

英国对华关系新篇章,糖与咖啡的甜蜜交融"/

相关内容:

商业和贸易大臣 彼得・凯尔,将于本周飞往中国进行贸易会谈。凯尔预计将于9月10日飞抵北京。自工党去年上台以来,凯尔是最新一位赴华的内阁大臣。此前,外交发展大臣拉米于去年10月访华。

商业和贸易大臣时隔七年与中方举行经贸工作会议,彼得・凯尔在受访时表示:「改善中英关系是当前伦敦必须要做的事」。

一、英国对华政策受美影响

英国对华战略跟随美方。

英国的实力和地缘影响力不足以在「中俄欧美」四方之间发挥战略性作用,外交受美方影响,表现出对于「美国的对华政策」的靠拢。

在外交和安全保持与美方一致,在对华关系上强调配合美方印太战略的施压态势。

近十年来,英国在安全和防务领域与中方并无直接和间接冲突,也没发生利益矛盾,但英方将防务力量挥霍在亚太,其防务核心和安全关注焦点大部分指向中方。英方将防务力量向印太倾斜是为了配合印太战略,无论是支持美英澳三边AUKUS,还是配合「美日印澳」四方安全机制,与日本加强日英军事同盟,都在完成美方安排的任务。

2017年提出「自由开放的印太」概念。印太对美国的安全繁荣很重要。2022年,拜登政府发布《美国印太战略》。

2022年5月24日,拜登、岸田文雄、莫迪、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东京举行「美日印澳」四方安全机制(QUAD)峰会。

七年来,英国意识到与中方「零和博弈」并不明智,英国既没能力与中国抗衡,也没实力推行「集体孤立」的外交政策。


二、英国重新确认对华政策

1、英国在脱欧後对自身定位和国际身份的迷茫,通过提升实力恢复大国地位,但在俄乌冲突的大背景中无从实现,在战略挤压、心理期望和自身定位的落差影响下,英国陷入战略焦虑。

2、俄乌冲突胶着,能源短缺、通胀飞涨、经济停滞、投资暴跌、市场下行压力大、地缘冲突波及⋯⋯等等副作用对英国造成负面影响,外部环境的多变引发英国对内外政策的调整。

英国无法解决其内政的结构性问题,须通过改善对华关系来给经济注入新动力。英国发现要想解决问题,不找中方是不行的。稳定物价、改善民生、创造就业、稳定经济、恢复民众信心,是斯塔默当局的重心,因此恢复刺激双边贸易投资的联合机制。

英国对外关系由美方主导,结果这种跟随并没有换来美方肯定,更没得到英国想要的回报和安全感。因此,推进多元平衡外交,已成为斯塔默当局唯一的选择。


Keir Starmer,1962年9月生于伦敦,毕业于利兹大学,于牛津大学获民法研究生学士学位,曾担任过律师,检察署总检察长,历任影子脱欧事务大臣,反对党领袖等职务,工党党首。

1981年,从利兹大学法学院获一等法学学士学位;

1986年,从牛津大学圣艾德蒙学堂毕业并获民法研究生学士学位;

1987年,成为大律师,专攻人权法,并在法律界声名鹊起;担任律师期间,遇到妻子维多利亚·亚历山大;

2007年,完婚;

2008年至2013年,担任检察署总检察长;

2014年,因在司法方面的贡献被封为爵士;

2015年,首次当选下院议员,进入政坛;

2016年10月至2020年4月,担任影子脱欧事务大臣;

2020年4月,当选为工党党首;

2024年7月起,任首相兼工党党首。

将工党的经济政策和安全政策向中间靠拢,把工党定位为「可信的中左翼」。

2024年7月,斯塔默提出六个变革:

(一)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经济,恢复繁荣和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坚持支出规则,尽可能降税、通膨、抵押贷款。

(二)通过在每晚和周末提供40,000次预约来减少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靠赋税维持的公众医疗)的等待时间,这些任命的费用将通过打击避税来支付。用这笔钱,政府将把NHS CT和MRI扫描仪的数量增加一倍,并提供牙科套餐,其中包括每年700,000次紧急预约。

(三)成立新的边境安全司令部,部署更多的警察来捣毁走私贩运,从源头解决问题。涉及反恐,利用情报和警务力量来摧毁人口贩运。

(四)成立大不列颠能源公司,将电力交还给人民。这家国有的清洁能源公司将有助于削减账单并提高能源安全,通过对石油天然气巨头征收暴利税来支付。总部设于苏格兰,将推动对清洁、本土能源生产的投资,创造就业机会,并在英国的每个角落建立供应链。

(五)打击反社会行为,增加13,000名社区警察和社区治安员(PCSO)重新工作,并确保每个社区都有一名指定官员,他们可在需要时取得联系。并对违法者实施新处罚,建立一个新的青年中心网络,为有犯罪风险的年轻人提供他们需要的支持。将出台新规,针对毒品交易或酗酒犯罪,及在市中心和问题地区反复造成破坏的行为。

(六)招聘6,500名新教师,教授短缺的关键学科,费用通过抵免私立学校的税收来支付,这将帮助打破机会障碍,为年轻人的生活奠定基础。将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高质量教育。将审查课程,以便更丰富、更广泛地发展创造力、数字和沟通技能,以确保年轻人拥有生活和工作所需的技能。

马卡龙,甜甜圈,果酱面包,下午茶甜点。除了Fish&chips,甜味广泛为人们喜爱,从婴兒对甜食的沉溺,到成人对甜品的依赖和情感慰藉,以至于难免去猜测这是天性。但嗜甜本来并不是英人的天性。

在英人的味觉偏好中,甜味的重要性是随历史兴起的。甜味来源有许多,有自然界中存在的糖,像是蜂蜜和水果,也有人工提炼的糖,像蔗糖、葡萄糖和果糖。

近几个世纪,蔗糖在英人嗜甜这件事上扮演着重要角色。17世纪前,蜂蜜在欧洲还是蔗糖的竞争对手,而後蔗糖胜过蜂蜜,其它糖制品变得无关紧要。

15世纪以前,蔗糖在英国只作为药品、调味品的稀有物存在。15世纪後才慢慢成为奢侈品和装饰品。而蔗糖真正变为大众日常食品,则要到18世纪末。

从人类学的眼光来看,英人对糖的食用量不断增加,功能不断丰富,这其中和英国在过去几个世纪的历史有关。

一开始,从地中海商人那里买到有限的一点蔗糖,到之後用商船进口数量更多的蔗糖,再到从葡萄牙人殖民的大西洋诸岛,再到巴西手中大量购买蔗糖,直到建立起英国自己的蔗糖殖民地。在帝国扩张的过程中,英国将蔗糖消费融入本民族的饮食习惯中。

蔗糖量少且昂贵,被贵族垄断,同时也作为药物、香料或装饰品。後来,由于蔗糖的消费生产增多、降价,加上在这几个世纪之间蔗糖发展出的新用法,慢慢的,蔗糖成为多用途的大众消费品。

最初,蔗糖的吸引力不仅是带来甜味,而是被权贵所青睐的在「礼仪体系」中的象征意义。因为蔗糖容易和其它液体或固体食物混合,可用于雕刻出糖雕作品,像是各种动物、静物和建筑,但基于高昂成本和庞大的蔗糖投入量,所以只限于国王贵族、骑士阶层和教士。糖雕也就变成了权力象征了。

但当蔗糖的生产量变得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廉价,蔗糖的象征意义式微了,不过在经济和日常饮食方面的重要性却日渐增强。

当蔗糖变得便宜且货源充足,饮食也和甜味融在一起。

糖使得繁忙生活不再不堪;在恢复元气的间歇中,糖使人放松,或者说,看起来像是放松了在工作与休息之间辗转所带来的烦躁。比起复合碳水化合物,糖提供了迅速和充盈的满足感,糖可与许多食物相混而食(茶与饼干、咖啡和小面包、巧克力和果酱面包)。它在象征上充满了权力,因为它的使用可被赋予许多附加意义。

咖啡、茶、土豆⋯⋯这些食物随着权力变化、资本流动、生产模式的改变,随着不同阶层在社会关系中使用这些物质,意义来自于其用处。

工人第一次喝下一杯带甜味的热茶,预示着整个社会的转型,预示着经济和社会基础的重塑。建立起来的是不同的观念──关于生产者与消费者、工作的意义、人对自身的界定。由此而来的是,商品之「所是」以及商品包含的意义都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

千年咖啡史

1、850年:咖啡源起的传说


咖啡的起源众说纷纭。《牧羊人的故事》是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咖啡的诞生地是埃塞俄比亚的卡法 (Kaffa) 地区。


埃塞俄比亚的牧羊人 Kaldi,发现羊群里的一头羊在吃了一种灌木的红色浆果时变得异常兴奋,Kaldi立即带着这种浆果向附近的僧侣们询问缘由。

coffee origin


没想到为首的僧侣认为这种浆果是恶魔的化身,随手将其扔入火中。事后,一位守夜的年轻僧侣从灰烬中偷走了早已冷却的豆子,并将其磨碎倒入热水中,很快觉得精神百倍。世上第一杯咖啡也就这样诞生了。


2、1000年:第一本关于咖啡的书


一位叫 Avicenna Bukhara 的医生兼哲学家,写出了第一本关于咖啡的书籍,在书中他解释了咖啡的药用性。在当时,咖啡被视为药品而非饮料。


3、1100年:咖啡名字的由来


“Coffee”一词究竟是怎么来的呢?一种说法是,因为最早发现咖啡的地方是埃塞俄比亚的Kaffa,因此人们以咖啡原产地地名为之命名。

而另一种说法则与阿拉伯人有关。古时候阿拉伯人的酒被称为“Kahwa",但回教戒律是禁止饮酒的,因此嗜酒的回教徒们便把成熟的咖啡果实发酵後当作酒来饮用。时间久了,就习惯把这种能酿成酒的果实叫做「Kahwa/Qahwa」(意思是植物饮料),逐渐演变成今天的「Coffee」。


4、1453年:土耳其咖啡起源


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下,坊间流传奥斯曼帝国士兵手持一种神秘黑水,才能连续三天三夜不休息,赢得圣战。这种富有神秘力量的黑水正是咖啡。


早前,埃塞俄比亚人习惯用树枝引火烘烤咖啡豆。但这种做法不利于控制火候。于是苏丹皇宫中的御厨决定采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煮制咖啡。先在锅中烘烤豆子,再将熟豆研磨成粉,再倒入专用的器具中煮制。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杯土耳其咖啡,制作咖啡的器具也就是现在的土耳其咖啡壶(Cezve)。


5、1475年:最早的咖啡馆


15世纪中叶,亚丁(Aden)的穆夫提(Mufti,伊斯兰教领袖)在拜访埃塞俄比亚的途中,遇上一些同胞在喝一种叫咖啡的神奇饮料。碰巧身体有些抱恙的他,也决定试试咖啡。令人惊喜的事发生了,咖啡帮他恢复了健康与活力,还驱除了旅途中的疲劳。于是他决定将咖啡带回麦加与教众分享。


1475年,麦加出现了世上最早的咖啡馆叫做“Kaveh Kanes”。虽然,最初是出于一种宗教目的,但很快这些地方成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6、1511年:咖啡遭受禁令


1511年,咖啡进入伊斯兰世界不足百年,第一次遭受宗教界的炮轰。理由是不少宗教领袖与学者认为喝咖啡只是享乐,而非为了熬夜礼拜。


当时的麦加总督 Khayr Bey下达咖啡禁令。接下来的一世纪,咖啡的合法性与社会接受度时高时低。


7、1570年:上帝的饮料


威尼斯是全欧最早进口咖啡豆的港口。1570年,咖啡豆从威尼斯进入意大利。一方面,咖啡仅是一种上流社会才享用的饮品。另一方面,教会认为「咖啡是一种来自东方的邪恶力量」。


不过,很快咖啡俘获了主教克雷芒八世的心和胃。这位主教认为,「为什么这种撒旦的饮料会这么好喝,只给异教徒们喝太可惜了,我们要欺骗撒旦,给它施洗」,正式把咖啡定为基督徒的饮料品,赐名「上帝的饮料」。至此,咖啡普及开来。


8、1600年:巴巴 布丹偷来的七粒种子


1600年是咖啡新旧世界的分割点。印度的回教苏非派圣哲巴巴 布丹(Baba Budan)远赴麦加朝圣,归家途中从也门偷了七粒咖啡种子,并带回印度西南部 Chikmagalur 山区。至此,咖啡开始在东方传播。


9、1607年:咖啡入美


1607年,约翰・史密斯船长在北美洲建立了第一座英属殖民地──詹姆斯镇。他是迪斯尼卡通片《风中奇缘》的男主角,是他将土耳其人喝咖啡的习惯带到了北美。


10、1616年:荷兰人掌控咖啡贸易


1616年,荷兰商人Pieter van der Broeck从也门的摩卡偷运出一些咖啡豆,将它们带回了阿姆斯特丹。荷兰人曾试图在本土种植咖啡,结果发现自然条件并不允许。于是,荷兰人转向咖啡贸易,很快他们掌控了欧洲的贸易话语权。


11、1652年:咖啡馆=便士大学


1637年,来自希腊的学生Conopios 将咖啡带到了牛津大学,他成为在英国喝咖啡的第一人。


英国首家咖啡馆诞生于1652年的伦敦,坐落于伦敦的商业中心康希尔附近。早期光顾咖啡馆的主要是知识分子,咖啡馆的出现为自由讨论、学习、传播新闻提供了场所。


只需花1便士就可以买一杯咖啡,在此消磨一天,牛津的咖啡馆得到一个外号──便士大学。


12、1672年:巴黎出现咖啡馆


早年法国人对咖啡是抵制的,弄不清它到底是正常的饮品还是毒品。很多人想喝却并不太敢于尝试。1669年,土耳其苏丹麦赫迈德四世将咖啡赠给路易十四,受到法国王室的热烈欢迎。这一举动间接等于给咖啡的合法地位做了背书。


1672年,一个名叫Pascal的亚美尼亚人,首先在巴黎公开出售咖啡,希望能重现土耳其「咖啡之家」的盛况。可惜,当时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最初巴黎咖啡馆多是一些简陋的小屋,更像是穷人的避难所,有头有脸的人断然不肯涉足此类场合。


随着咖啡文化的兴起,咖啡馆的经营档次也逐渐拉开,出现了不少精致体面的咖啡馆,成为上流社会称之「令人愉快的去处」。


13、1680年:伦敦证交所的前身是咖啡馆


1680年,英国人Jonathan Miles 在伦敦的交易街开办了一家名为Jonathan's的咖啡馆,提供各种商品价目资讯,形成了伦敦早期有组织的证券交易活动。而这家咖啡馆也成为後来大名鼎鼎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1773年,英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就此落地。


14、1683年:拿铁咖啡之父


1683年,土耳其军队抵达维也纳。会讲土耳其语和阿拉伯语的柯奇斯基,冒险越过土耳其防线向附近的波兰军队求救,并获得成功。


事后,他用维也纳市长奖励的钱,开办了中欧第一家咖啡馆——蓝瓶之屋(House under the Blue Bottle),正是维也纳最有名也是最早的咖啡馆之一。


蓝瓶之屋起初贩售土耳其咖啡。由于维也纳人喝不惯带有咖啡渣的土耳其咖啡,于是柯奇斯基先用滤布过滤掉咖啡渣,再加入牛奶和糖。这种改良后的咖啡很快受到当地人的欢迎。


在黑咖啡里加糖、加奶,也成为是咖啡文化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动。因此,柯奇斯基也被称为“拿铁之父”。


15、1720年:最美咖啡馆


1720年底开业的Caffe Florian(花神咖啡馆)是意大利最富盛名的咖啡馆之一。这里曾是当年唯一接纳女性的咖啡厅。光顾过这里的名人不胜枚举。


Caffe Florian被称为最美咖啡馆之一。内部设置极富特色,装潢华丽又充满艺术气息,分为名人厅、议会厅、四季厅(镜厅)、东方厅、中国厅、自由厅。


这间咖啡馆现今仍旧在圣马可广场营业,是威尼斯的地标之一。


16、1723年:咖啡进入拉美


1721年,法国海军军官Gabriel Mathieu de Clieu,从巴黎植物园偷出咖啡树苗,带到法属马丁尼克岛,这也成为拉丁美洲咖啡种植的起源。


17、1727年:巴西成为咖啡大户


1727年,巴西政府派出使团访问法属圭亚那,其中一名叫做Franciso del Melo Palheta的官员,凭借美男计,成功把咖啡树种偷偷带回巴西。巴西的气候条件适合种植咖啡,很快成为世界最大的咖啡生产国。


18、1730年:最贵的蓝山咖啡


1730年,英国人尼古拉劳斯爵士首次把咖啡种从马提尼克岛带到牙买加,并在蓝山的圣安德鲁(St.Andrew)地区推广种植。


蓝山山脉高达2100米以上,天气、地质结构和地势为咖啡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理想场所。今天的圣安德鲁产区仍是蓝山咖啡的三大产区之一。


19、1773年:美国人放弃茶叶


1773年,在北美当地居民塞缪尔·亚当斯的领导下,60名“自由之子”化妆成印第安人上了茶船,将东印度公司三条船上的342箱茶叶全部倾倒入海。


这是波士顿倾茶事件,也是美国革命的起点。这也是一段美国人如何对茶叶说“不”,而对咖啡说“是”的历史。以此为契机,咖啡取代了茶,成为美国人最受欢迎的饮料。


20、1790年:华尔街最著名的咖啡馆


1792年5月17日,美国21个经纪商和3家经纪公司在华尔街68号外,一棵有百年历史的梧桐树下聚会,商订出著名的《梧桐树协议》 。


一个名叫汤迪的老板嗅出商机,便在华尔街建了一家同名咖啡馆。这间咖啡馆日后成为经纪人们聚会的主要场所。虽然对所有人开放,不过只有会员才有资格参与这里的证券拍卖。


1817年,参与华尔街汤迪咖啡馆证券交易的经纪人通过一项章程,成立纽约证券交易会,而它就是今天的纽交所。


21、1800年:告别恼人的咖啡渣


欧洲人喜欢喝咖啡,但掺杂在饮品中的咖啡渣令人发愁。整个18世纪欧洲都在找寻过滤咖啡渣的完美方法。


1800年,巴黎大主教杜贝洛伊发明了滴滤式冲煮法。这套装置被设计成上下两个主体,将煮好的咖啡注入小层容器中(容器的底部有不少微细小洞,用以拦截咖啡渣),香浓的咖啡顺利的落入咖啡壶底部。


这项发明标志着咖啡制作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个壶也被称为杜贝洛伊壶。


22、1822年:用蒸汽加压萃取咖啡


1822年,法国人路易斯伯纳拉鲍特最先想出以蒸汽加压的方式来萃取咖啡。第一台咖啡萃取样机在法国被制作出来。不过,这台咖啡机器未被量产。


23、1864年:咖啡烘焙鼻祖


杰贝兹伯恩斯是咖啡烘焙界的鼻祖,他在1864年推出改良款工业用烘豆机,颠覆了咖啡的生产烘焙模式。


不过,他不反对自家烘焙的乐趣,他说「我生平喝过最美味的咖啡,正是由家用爆米花机烘焙而成的咖啡豆所冲煮而成的。」


24、1873年:宣称咖啡有益健康


1873年,食品商 John Arbuckle 在美国推出第一个咖啡粉品牌 Ariosa。虽然人们争论「咖啡是否有益健康」已有数百年之久,Arbuckle 是首家在广告中宣称──科学研究已证实了咖啡的健康功效。


Arbuckle 为了宣传旗下产品,专门写过一本有关咖啡销售的书籍,同时为咖啡配备精美的包装并在每袋咖啡里都附赠礼券。这种销售手段让 Arbuckle 成为了19世纪美国最成功的咖啡品牌之一。


25、1884年:意式咖啡机革命


意大利人Angelo Moriondo发明了一台使用水和蒸汽压力的大型咖啡设备。在1884年的都灵世博会上,他为这台机器申请了专利。这一机器後来被誉为现代意式咖啡机的雏形。不过,Moriondo 并未将这台机器进行量产使用。


直至1901年,一位名为Lugi Bezzera 的意大利人对原有设备进行改进。1905年,他推出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商用意式咖啡机,利用蒸汽加压来快速萃取咖啡;同时,他也开发了「冲煮头」等意式咖啡机的部件设计。


之后,另一名意大利人Pavoni取得Bezzera的设计专利,并于1905年正式进行咖啡机的生产。从此掀起espresso咖啡机的第一波热潮,意式咖啡的历史序幕也由此正式拉开。


26、1903年:低因咖啡出现


德国诗人歌德饱受喝咖啡後无法入眠的痛苦。于是求助好友隆吉分析咖啡豆的成分。1820年,隆吉终于找出咖啡妨碍睡眠原因是咖啡因,并找到将咖啡因从咖啡豆中分离的方法。隆吉因此被誉为低咖啡因咖啡的始祖。


可惜,当时的历史技术条件有限,低因咖啡咖啡无法量产。直到1903年,德国咖啡商人罗塞鲁斯首次琢磨出了去除咖啡因的办法,并成功进行量产。


在获取相关专利后,罗塞鲁斯开发出全新低因咖啡品牌Sanka(由法语“sanscafeine”演变过来,就是没有咖啡因的意思),迅速获得市场欢迎。


27、1906年:速溶咖啡出现


提到速溶咖啡,我们会想到雀巢。不过,速溶咖啡的首创者不是雀巢,而是一位在美国工作的日本科学家,并于1903年获得美国“浓缩咖啡与制作过程”的专利。


但是,将速溶咖啡推向市场的是一位与美国总统同名的商人乔治·华盛顿(George C.L. Washington)。

1906年,他获得了速溶咖啡的技术专利,并快速量产将旗下产品Red-E Coffee推向市场。虽然当年的速溶咖啡口感并不是太理想,但在一战中,依然广受士兵的欢迎。


28、1908年:第一张咖啡滤纸


百年以来,人们在饮用咖啡时多以麻布或金属网过滤咖啡,不仅味道不太理想,而且残留的咖啡渣清理起来非常不方便,很多人为了冲泡一杯咖啡绞尽脑汁。


1908年,一位名叫梅莉塔班兹 ( Melitta Bentz )的家庭主妇用兒子的作业纸裁剪成圆锥型,放在铜锅上过滤咖啡渣,没想到过滤效果极佳。于是,第一张手冲滤纸与滤杯的雏形就此诞生。


后来经过几番改良,梅莉塔申请手冲滤纸和滤杯的德国专利,持续开发出风靡世界的咖啡器具产品。


29、1938年:雀巢引领第一波咖啡浪潮


1930年代,巴西遭遇史无前例的咖啡危机,咖啡豆严重过剩,处于严重滞销的窘境。巴西政府紧急找到雀巢公司,想为过剩的咖啡豆寻找出路。


当时,食品化学家莫根特尔受雇于雀巢公司,临危受命终于找到「保有咖啡原有香味的可溶性物质的方法」,为速溶咖啡的工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1939年二战爆发,雀巢咖啡因其便携性,成为战场上最受欢迎、最稀缺的物资之一。战争结束後,雀巢咖啡很快就成为速溶咖啡的领军品牌。


以雀巢为代表的速溶咖啡,引领了第一波咖啡浪潮(1940’s-1960’s)


30、1959年:最红的咖啡大叔


1959年,哥伦比亚咖啡行业协会为了建立咖啡品印象,决定创造一个淳朴的咖啡老农的形象,并且给这个虚构的人物起了一个琅琅上口的名字「胡安・巴尔德斯」。


「胡安大叔」形象在商业上是极其成功的。这位面相憨厚,头戴白色草帽,身披安第斯羊毛坎肩,斜跨一个皮包,脚穿帆布鞋的咖啡老农,牵着小骡子带着美味的哥伦比亚咖啡走向世界。


伴随着“100%原汁原味,地道的哥伦比亚咖啡”的口号,哥伦比亚咖啡在全球消费者心目中拥有了独一无二的地位。


这个标识经过逐渐改进,由三个部分组成:


1)背景的三角形,象征着安第斯山(代表哥伦比亚咖啡独一无二的风味);

2)胡安大叔(代表勤劳的咖啡农);

3)忠诚的小骡子(代表独特地理条件下,用骡子驮咖啡的运输方式,延续至今)。


31、1966年:精品咖啡教父


位于伯克利树藤街和胡桃街(Walnut St)路口,一栋两层楼高有着典型转角圆形海景窗的建筑,便是毕兹咖啡与茶的创始老店。从这里开始, 阿尔弗雷德・毕兹(Alfred Peet)开启了他「用咖啡记录人生」的传奇。


如果没有他,就不会有美国精品咖啡运动,也不会有星巴克。他对咖啡的态度像是对宗教般崇敬狂热。启发了整整一代热爱咖啡的理想主义者。


闻名全美的综合咖啡「迪卡森少校综合咖啡」(Major Dickason’s Blend)、「加鲁达」」(Garuda Blend)和「太平洋系列」(Pacific Blend)均出自毕兹之手。


至此,1966年起,美国悄然掀起一场长达数十载的精品咖啡运动。


32、1971年:星巴克──第二波咖啡浪潮鼻祖


战後的美国婴兒潮,降生了一批未经战火浸礼、味蕾敏感、吃喝挑剔的享乐青年,这些人很自然成为「毕兹咖啡」的死忠粉。「毕兹咖啡」乌黑香浓的重焙咖啡如燎原之火般,囊括全美,成了竞相模拟的咖啡新时尚。


星巴克创业三元老杰瑞 鲍德温(Jerry Baldwin)、戈登 波克(Gordon Bowker)、吉夫 席格(Zev Siegl)就是在「毕兹咖啡」获得启蒙。


星巴克后来在商人霍华德·舒尔茨的带领下,成为最大的意式咖啡连锁经营店,对于意式咖啡的推广,功不可没。


星巴克也成为第二波咖啡浪潮中的领军品牌。第二波咖啡浪潮的驱动力之一正是第一波咖啡低劣的咖啡品质。此时,咖啡浪潮的主题是“咖啡馆文化”和不断提升的咖啡连锁店服务水平和质量。


33、2000年~:第三波咖啡浪潮


星巴克虽然把快捷的咖啡消费体验带给世界,但对那些咖啡老饕来说,这些远远不够。


第三波咖啡浪潮始于2000's,以美国树墩城咖啡、知识分子咖啡为代表的独立精品咖啡品牌快速崛起。

这波浪潮推动了咖啡自身的品质不断向前发展。无论是咖啡从业者、还是普通消费者,人们越来越关注「咖啡到底从哪里来,又是如何被制作加工成杯中之物」。


高质量咖啡豆、注重地域之味的不同、公平交易、避重焙就轻焙是第三波咖啡的特征。除了意式咖啡,手冲、冰滴、虹吸等咖啡萃取形式也越来越受到欢迎。


因为咖啡的运输、储存、烘焙、杯测和萃取技术已得到很大提升,咖啡产业链将向上下游两端进一步发展。


「两端」即咖啡产业链的「咖啡种植和终端消费」这两个环节。

茶叶


波士顿倾茶事件,是指1773年12月16日发生的北美殖民地人民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反抗行动。这一事件发生在波士顿,一群殖民地居民扮成印第安人潜入停泊在波士顿港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将船上装载的342箱茶叶倾倒入海中。这一举动是对「英国通过《茶叶法案》允许东印度公司以较低税率向北美殖民地销售茶叶,从而打击当地茶叶走私商利益」的直接反抗。

在原文中,波士顿倾茶事件被视为北美革命者对茶税抵制的高潮,它象征着殖民地人民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不满和反抗。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殖民地与英国政府之间的矛盾,也为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通过这一事件,北美人民将茶与英国殖民压迫联系起来,而咖啡则被视作一种爱国和自由的象征,成为茶的替代品。

殖民地的抗议核心有清晰的逻辑链条:

政治权利剥夺问题

最根本的是「无代表不纳税」原则被践踏。英议会没有殖民地代表,却通过《茶税法》强征茶税,这被视作对殖民地自治权的侵犯。尤其《茶叶法案》指定总督亲信为茶叶经销商,政治腐败加剧了不公感。

经济利益双重打压

  • 垄断威胁:东印度公司凭借免税特权低价倾销茶叶,比走私茶便宜50%,冲击北美茶商生计。
  • 产业链危机:殖民地担心英国会将垄断模式扩展到其他商品,扼杀本地工商业。

长期压迫的爆发

倾茶事件是欧洲「七年战争」之後十多年矛盾的顶点。此前《印花税法》《唐森德税法》已引发多次抗议,1770年“波士顿惨案”更激化反英情绪。保留茶税成为殖民者眼中英国傲慢的象征。

深层矛盾

  • 价值观冲突:殖民地民众将“拒绝东印度公司茶叶”视为捍卫经济自由,而英国视其为对帝国权威的挑战。
  • 阶级分化:部分研究指出,倾茶事件实际由走私商(如约翰·汉考克)煽动,反映精英阶层与英国的利益博弈。

波士顿倾茶事件(1773)是北美殖民地与英国矛盾激化的标志性事件,反映了殖民地对英国统治的不满。其核心矛盾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权利剥夺:反对「无代表征税」

  1. 税收自治权缺失

英议会通过《茶税法》,赋予东印度公司在殖民地倾销茶叶的垄断权,并保留象征性茶税(每磅3便士)。但殖民地坚持「无代表不纳税」原则,认为英议会无权在未经殖民地同意的情况下征税。

殖民地民众强调:「每购买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就等于向英国政府交税」,这是对自治原则的背叛。

  1. 政治腐败与权力失衡

东印度公司被授权指定殖民地经销商,这些人多为总督亲信,而非公平竞争选出的商人。这种“指定特权”加剧了民众对英国政治腐败的愤怒。

二、经济压迫与产业毁灭

垄断性倾销冲击本土经济

东印度公司凭借免税特权,将茶叶价格压至比走私茶低50%,导致北美90%依赖走私茶叶的本地茶商濒临破产

殖民地担忧:若放任垄断,英国未来可能将同样模式扩展到五金、工具等领域,彻底摧毁殖民地工商业

英国转嫁财政危机的工具

七年战争后,英国国债激增(达GDP的120%),试图通过殖民地税收缓解压力。《茶税法》本质是将东印度公司积压的1620万磅茶叶倾销至北美,将财政负担转嫁给殖民地。

三、长期积压的殖民压迫

  1. 系列高压政策的延续

倾茶事件前,英国已颁布《印花税法》《唐森德税法》,并制造波士顿惨案(1770)。尽管部分税法被废除,但茶税作为「主权象征」被保留,成为殖民地长期不满的焦点

  1. 军事威慑与自由受限

英国驻军波士顿并颁布《驻营法》,强制殖民地居民为英军提供补给,进一步激化矛盾

事件本质

殖民地民众将倾茶行动视为对经济自主权和政治自由的捍卫。他们拒绝接受「以低价茶叶换取放弃权利」的交易,正如抗议者所言:「宁可不占便宜,也要守护自由」,此次事件触发英国出台《强制法案》(如封锁波士顿港),最终促使各殖民地联合召开大陆会议,走向独立战争。

延伸:倾茶事件中342箱被倒入波士顿湾的茶叶产自武夷山,通过「中国茶叶→英国垄断→北美倾销」的贸易链,凸显殖民地被迫卷入帝国经济体系。

发布于 2025-09-14 06:43
收藏
1
上一篇:EOR名义雇主解决方案,引领英国合规用工新时代 下一篇:英国移民政策引争议,一整年禁工作,12个月监禁似“人道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