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冬夜,病榻上的周恩来指尖划过一张照片,照片里奉化溪口的雪压弯了老宅的梅枝。
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轻声说:“我们这辈子看不到解放台湾,下一代总会看到的。”
可谁知道,为这句话,他早在十年前就埋下了“统一”的种子,
连蒋介石挂念的祖坟,都被他细心护在掌心。
十年前的种子,要从1956年那场政协会议说起。
1月的礼堂里,周恩来站在麦克风前,声音透过扩音器传遍全场。
除了重申"必要时用战争方式",他话锋一转: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

这是共产党第一次公开提"第三次国共合作",
台下坐着的原国民党将领傅作义,手里的茶杯轻轻晃了晃,他知道,这不是空话。
政策定了,周恩来转头就琢磨起台湾那几个关键人物。
他对身边人说:
“蒋介石将来总要在中央安排。台湾还是他们管,陈诚愿到中央工作,不在你傅作义之下。”
顿了顿又补道:
“蒋经国也可以来,他和陈诚都是想干些事的,真要合作,蒋经国只好让一下做副的。”
这话传到香港,章士钊拿着报纸边角料愣了半晌,
暗叹:“周先生这是把‘恩怨’二字踩碎了,眼里只有‘中国’。”

光说不练是空谈。
周恩来叫来了张治中,这位曾与蒋介石称兄道弟的"和平将军",
被递过纸笔:"给蒋经国写信,要晓以大义,陈以利害,动以感情。"
又找傅作义:"你给陈诚去信,告诉他,我们讲信用,说过'一切照旧'就绝不食言。"
最绝的是那张照片,听说蒋介石挂念奉化老宅,
周恩来让人拍了张"奉化庐墓依然,溪口花草无恙"的照片,托人辗转送过海峡。
照片背面,他亲笔题了行小字:"两岸同根,雪落同檐。"
可事情哪有那么顺。1958年炮击金门的炮声一响,台湾那边立马绷紧了弦。
蒋经国在日记里骂:“共匪统战阴谋”,陈诚把张治中的信锁进了保险柜。

周恩来听说了,反倒笑了:“急什么?他们有难处,我们等得起。”
他对工作组的人说:“统战不是追着跑,是慢慢焐,冰总要化的。”
为了“焐化”这块冰,周恩来专门让中央成立了对台工作组,自己亲自抓。
白天处理国务,晚上就在办公室看台湾的情报,对着地图上的“台湾省”一画就是半夜。
身边秘书劝他休息,他指着墙上的中国地图:
“你看这只鸡,缺了个脚怎么站得稳?我们现在是在给它补脚,急不得,但不能停。”
1972年,周恩来的身体越来越差,可对台工作的档案还在他桌上堆着,纸张边角都磨得起了毛。

弥留之际,他让人把那张溪口雪梅的照片从抽屉里取出来,
轻轻放在枕边,指尖在照片上那株老梅的枝干上摩挲了半晌,
喃喃道:“播好种,把路开对了就行……”声音轻得像要被病房的冷风吹散。
后来,邓小平走进这间办公室,翻到那份记着“陈诚愿到中央工作”的档案,
在那句话旁画了个圆圆的圈,当年埋下的种子,
果然在后来人的心里发了芽,这条路,到底有人接着走了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