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近几日,国际军事圈和媒体圈几乎同时爆出了一条大新闻:巴基斯坦,这个我们印象中大量采购武器的国家,竟然悄无声息地拿下了一笔“史诗级”的军事订单。

据多家媒体和观察机构披露,巴基斯坦与非洲国家苏丹达成了一项总价值直逼15亿美元的武器出口协议。这笔买卖可不简单,其金额之大,可以算得上是巴基斯坦建国以来最大的一笔军售。这则消息直接让全球的军事分析家们大跌眼镜。不过,这件事更值得关注的点在于,虽然外面传得沸沸扬扬,但是当事双方却并没有发布正式的官方通告,更别提什么签协议的现场照片或者协议文书了。

那这笔交易到底是真是假呢?如果是真的,那这此买卖的背后又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带着这些问题,咱们接下来就去一探究竟。
1.“引进来”到“走出去”
就像我们先前的分析模式一样,要想整明白巴基斯坦为什么能够卖出15亿美元的武器,咱们得把时间往回拨一拨,看看他们是怎么打下这个工业基础的。其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巴基斯坦在国际军火市场上的策略,就是“买买买”。换句话说,巴基斯坦最初的军事储备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这其中最大的卖家,毫无疑问就是中国。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这些年的报告,巴基斯坦常年位居中国军火出口目的地的榜首。暂且不唠我国军工产业突飞猛进的近五年,即使是在2015年时,巴基斯坦地区就占我国武器出口的41%了。从天上的战机,到地上的坦克,巴基斯坦的军队现代化进程几乎可以说,是和咱的“中国制造”紧紧绑在一块的。

当然在这期间,巴基斯坦也从土耳其、美国等国家开展过军备贸易,但是和咱们的贸易密切度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了。一方面,虽说有报告指出,巴基斯坦自身的国防工业面临着研发能力不足、技术相对落后等挑战。细心的朋友们一定看出来了,这种贸易合作其实是与当年苏联援助我们时,有一定的相似度的。因为这些贸易在给巴基斯坦带去武器装备的同时,也推动了本国工业体系的完善。几十年“引进来”的经验至少为他们今后闯出一条路指明了方向。

另一方面,光会修不行,还得自己能造、能卖。其实在接这份大单之前,巴基斯坦就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开始“接活练手”了。就比如,他们自己生产的MFI-17教练机及其改进机型,就已经出口到土耳其、伊朗、伊拉克等国家了,截止到2017年5月,其延伸机型就已经覆盖了14个国家了。所以说,这次15亿美元的大订单,其实可以看成是巴基斯坦长期坚持“买中学”战略的一次阶段性成果。或者说,这其中可能包含了对印空战胜利的战斗红利。

那么,巴基斯坦的武器库里到底有什么,能让远在非洲的苏丹垂涎欲滴呢?接下来,咱们就拆开这份网传的军备订单,看看里面有什么宝贝。
2.巴基斯坦军备的卖点
根据各方传出的消息来看,这份15亿的军备订单里,可以说是诚意满满了。我们先来讲讲苏丹购买巴基斯坦军备的可能性。首先,K-8教练机及其衍生机型是这次采购的核心对象。笔者认为此类机型有两个核心卖点,其一就是这一系列的机型巴基斯坦本身就在使用,并且过去一段时间内,该体系下训练出的战机的战场表现十分卓越。

其二就是,这款机型原产自中国,是巴基斯坦和中国联合生产的工业品。中国的武器在国际上的口碑想必就不需要我过多陈述了。其次,包括沙巴尔-2武装无人机、阿巴比尔-5无人机等兼顾侦查与打击双重战场能力的无人机赫然在列。这种武器装备可谓是战场上的新宠,也是中国军工产业的优势领域。而巴基斯坦在这方面同样得益于与中国的合作,其能提供一系列性能可靠且价格远低于欧美同类产品的无人机系统。

最后是地面装备,装甲车、火炮以及一些种地防空导弹系统也在其中,这些都是维持地面防线和应对空中威胁的必需品。除了以上性能方面的原因之外,在外交方面,巴基斯坦又与美国存在较好的外交关系,那么他的存在就为广大畏惧美国霸权的国家提供了一个接触中国产品的选择。再说这次贸易的必要性之前,我们先要明确目前苏丹面临的是复杂的国内安全问题和发展需要,这就决定了其国防开支必须谨小慎微。

首先,就像我们前文中讲的一样,巴基斯坦提供的武器很多都是中国的血统,或者是在中国技术的支持下生产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便宜又好用的优势。相比于张口闭口就是漫天要价且还带有诸多使用限制的欧美武器来说,巴基斯坦对于预算有限但又继续提升国防能力的国家来说,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其次,买西方武器时,往往得先关注其意识形态是否符合西方主流。但是苏丹显然不是那种能够顺利通过这一关的国家,这就意味着其很难从西方主要国家顺利获得武器装备。

进而苏丹就必须积极寻求多方面的可能性,就比如在2025年年初,他们曾和俄罗斯达成了“用基地换武器”的协议。说回事件本身,巴基斯坦作为同为发展中国国家和伊斯兰世界的一员,其军售政策相对灵活,附加条件就会少得多。

最后一点,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巴基斯坦军队常年处于高度战备状态,其装备都在严酷的环境下不断经受检验。前段时间的印巴空战更为巴基斯坦的军备打了一次说服力十足的广告,而这就是胜战红利最直观的体现。综合来看的话,巴基斯坦为苏丹提供的,正是一套为其量身定做的解决方案。条件宽松不说,装备质量便宜又耐造。这笔交易看似是巴基斯坦的军工发展的成果,但从实际利益上看,似乎也是苏丹在这样的国内外矛盾频发下的不二选择了。

东西确实是好东西,买家也确实真想买。但是问题来了,15亿美元可不是个小数目啊。拿这笔钱到底从何而来呢?我们接着聊。不论是做什么买卖,都离不开“货”和“钱”两种东西。那么,货我们聊的差不多了,钱从哪来呢?有多家媒体提到,这笔资金的来源是一个谜,甚有传言猜测该资金可能来源于某个富裕的第三世界国家。但是这样的新闻纯属小道消息,根本没有任何政局能够支撑这种说法。不过真要苏丹自己承受这笔资金,那对国家财政来说,还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但是话说回来,不论最终这笔交易以什么样的形式达成,其意义都是里程碑式的。
参考文献:
安峥.印巴宣布停火,为何“急踩刹车”.解放日报,2025-05-12(009)
.DOI:10.28410/n.cnki.njfrb.2025.002923.
张威.管窥巴基斯坦的国防工业.坦克装甲车辆,2025,(02)
:33-37.DOI:10.19486/j.cnki.11-1936/tj.2025.02.009.
田胜,吕伟.《武器贸易条约》与《联合国常规武器登记册》比较研究.中国航天,2017,(03):28-32.
《从武斗到政权割据:苏丹内战“利比亚化”,域内外势力推波助澜》.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