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相信有不少朋友都有过这种体会,就是偶遇并短暂接触过的一个人,事后竟会长驻己心,在不经意间时不时地想起他(她),乃至期盼再次重逢或偶遇。正如那句歌词所言:“不知不觉在我的记忆,写下最深刻的你”。
人如是,物或景亦如是。
对于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背包一族们来说,在我们漫长的旅程里,某个或某几个景点和自己即便“只是偶然的交集”,也会在事后不时萌生故地重游的念头。
湖北钟祥的明显陵,于我而言,就是这么一个特别的存在。
2
2015年12月22日早餐后,我在网上意外地发现并随后毅然决然地锁定了她——明显陵,一个有着“世界文化遗产”头衔的明代皇陵!她就在我从荆州古城驾车北返的路线旁侧,无需绕路。

明显陵(外明塘)
一番实地探寻后,我发现,明显陵竟然是18个明代帝陵(未统计明东陵)中深藏不露的一朵奇葩!
明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北5公里的纯德山上,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亲恭睿献皇帝朱祐杬、母亲慈孝献皇后的合葬墓,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按照亲王规制始建,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建成。
简单地说,明显陵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他老爸老妈的合葬墓,先是王墓,后升级为帝陵。
我游览明显陵的时间并不长,前后不到三个小时,但四年后的今天,其景致依然历历在目,印象深刻,以至心生牵挂。原因不在于她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地上建筑和文物遗迹有多么丰富和宏伟,事实上,尽管显陵的原始建筑和环境风貌保存相对完好,但其遗留至今的古建筑谈不上特别多,单体建筑也不觉得有多么的宏大出众!
然而,明显陵的6大特点确实让她在一众明帝陵中显得有些另类:一是建设周期长,前后达47年;二是位置独特,是我国中南六省唯一的一座明代帝陵;三是占地面积大,近2750亩,相当于两个半故宫,是单体面积最大的明帝陵;四是建设规制特殊,是在墓主人按照亲王规制下葬后的王墓基础上升级改造成帝陵的;五是规划布局和建筑手法独特,在明代帝陵规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清代帝陵规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六是她本身就是明代嘉靖年间“大礼仪”这一重大历史政治事件的产物,以其一座帝陵的改建史,几乎见证了“大礼仪”事件的全过程。
细细想来,除了富有强烈沧桑厚重感视觉刺激的历史遗迹外,格外吸引我的竟然是她“腹有诗书气自华”般的特有气质:独特的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墓主人的特殊身份和陵墓背后的历史故事!就像一个满头银丝满额皱纹眼睛却放射出睿智亮光的老人,其一举手一投足所发散出的那种气场,就足以震慑住你并引发你强烈的好奇。
正因如此等等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使得明显陵在北京十三陵、南京明孝陵等远较她声名显赫的一众明帝陵中脱颖而出,作为18个明帝陵的唯一代表,以“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于2000年入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看到这里,相信不少朋友会感觉纳闷:之前我怎么就压根儿没有听说过明显陵的大名呢?
原因无他:养在深闺人未识,酒香也怕巷子深嘛!

3
接下来,先让我们化身为雄鹰飞上蓝天,鸟瞰一下明显陵的总体脉络。

明显陵全景示意图
从空中俯瞰钟祥市北部,我们会发现汉水之东、莫愁湖之北,背山面水、依山傍势地由一圈高墙围出了一个独立的区域,座东北,面西南,呈“金瓶”形状,大气而灵动,完美体现了“陵制与山水相称”的建造原则。这就是明显陵!
当我们降低一点高度,陵区内建筑随之变得更加清晰可辨。整个陵区的建筑依山间台地依次布列,层层推进,极富气势;纵贯陵区的中轴线十分清晰,但也有部分神道和建筑的位置略微发生了一些偏移;陵区南北的一大一小、一外一内的两个池塘,像两颗镶嵌的翡翠,不时反射晶莹的亮光。
如果观察的再仔细些,我们不难将显陵平面图中由南向北标示出的外明塘、新红门、旧红门、弯曲的神道、御碑楼、望柱、石像生、棂星门、九曲御河、内明塘、方城、明楼、前后宝城等,同地面的这些遗迹一一对应。它们“疏密有间,错落有致,尊卑有序,掩映于山环水抱之中,是建筑艺术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天才杰作”。

明显陵实景鸟瞰图(网络图片)
如果您之前去过明十三陵或明孝陵,就一定会发现明显陵的特别之处,比如显陵的内外两明塘、内外两罗城、新旧两红门、九曲一御河、龙鳞一神道、前后两宝城等等,这些都是明代皇陵中可圈可点的独特设计或仅见孤例。其中,弯曲的龙鳞神道和九曲御河在内明塘处交汇,前后两宝城这“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更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的特例。
当然,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明显陵上空的中低空空域可不是一般飞行器可以随意光临的。
好在,我们可以以普通游客的身份,近距离地亲近明显陵众多的历史遗迹,甚至于抚触那些斑驳、冰凉的汉白玉残基,感知它们的历史文化气息。
4
明显陵是在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反复指示下,历经多年屡次改扩建而成的,嘉靖帝也实际参与了显陵的设计。
因此,提到明显陵,就不能不提及嘉靖帝。

嘉靖皇帝朱厚熜画像
有明一朝,从来不缺“奇葩皇帝”,他们个个都有特色鲜明、独步江湖的“特长”。嘉靖帝虽然算不上这些“奇葩”中最艳丽的一朵,但其炼丹求道的执着、死磕到底的执念等等,也使其成为后世极富传奇和争议的一个皇帝。
可以说,正因他的这种执着和执念,才有了这座明代帝陵中的奇葩——明显陵。换句话说,“奇葩皇帝”朱厚熜造就了奇葩帝陵明显陵。

陈宝国饰演的嘉靖皇帝朱厚熜(电视连续剧《大明王朝1566》截屏)
历史上尊儒崇佛的皇帝不少,但像朱厚熜这样痴迷道教并深陷其中的帝王还真不多见,除了北宋那位独创瘦金体、擅长书画、遭俘“北狩”的文艺皇帝宋徽宗可与比肩之外。嘉靖帝虽然没有像徽宗赵佶那样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但却也曾给自己封过“飞元真君、忠孝帝君、万寿帝君”等道号,以其对道教的崇奉和膜拜程度,绝对堪称为另一版本的“道君皇帝”。
朱厚熜从小长在兴王府,他的父母都格外的信奉道教,就连他的出生都被附以浓重的道教色彩。别家皇帝出生时多遇蛟龙、青云、金龟、奇色等异象,而朱厚熜却恰在其父兴王朱祐杬梦见友人纯一道士入王宫时出生,可谓同道教天生有缘。从小的耳濡目染使得嘉靖帝一生信道崇道并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崇信方士、禁抑佛教、沉溺斋醮,中后期更是痴迷炼丹修道,甚至二十多年不上朝。
豆瓣评分很高的电视连续剧《大明王朝1566》中,陈宝国可是把嘉靖皇帝朱厚熜给演活了。如果有时间,可以看一看。
信道者往往重风水。所谓风水,就是藏风聚水,水动风生,风生水起。

风水仙儿的标配——罗盘
“风水”是一门选择、布建人们生活环境的学问,萌生于先秦时期,以《易经》作为理论基础,用《易经》的观念来指导人们选择、布局和建造周围的环境。而《易经》从内容到形式又都为道教所吸收,渗透到了道教的基本信仰、神仙体系、方术仪式、政治伦理等各个方面。应该说,风水学说有一定的生态科学价值,但受累于方士的过分渲染,加大了其在民间的迷信成分。
实际上,风水理念和道教文化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以至于“风水理念和原则在道教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始终都影响着道教建筑”。
风水理念很早就同墓葬文化相关联了。
最先给风水下定义的是晋代的郭璞。他在《葬书》中说:“葬者,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因此,崇道的嘉靖帝在明显陵的选址和规划设计中充分运用风水学理念,就不足为奇了,这也恰恰使得明显陵成为了践行“陵制与山水相称”这一帝陵建造原则的典范。
5
事实上,显陵陵区内的很多设计确实融入了不少风水元素。
1、内外两明塘。快到景区停车场时,左手边的一池湖水会首先闯入视野。风过,碧波涌荡。这就是显陵南侧的外明塘。
外明塘初建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据《兴都志》记载,外明塘应“南至山曲脚下”。我们今天看到的外明塘是20年前复原的,东西长120米,南北长98米,呈椭圆形,面积只有初建时的三分之一。

外明塘
站在外明塘南侧的“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碑前,虽说眼前的外明塘较当初“缩水”了很多,但洪波涌起的现场感依然十足。
对岸,左侧连接着覆盖黄色琉璃瓦的一道红色围墙,模样和故宫的宫墙差不多,这就是显陵外罗城的南侧城(围)墙。右侧连接着一座红墙黄瓦的古建筑,即显陵新红门。正对面,是宽约80米的一段水面空挡,空挡中央一弯水渠自北而来,这是九曲御河的末端,也是外明塘的入水口。
外明塘在显陵外罗城的外侧,处于陵区外围;而棱恩门前的内明塘,紧挨着内罗城,靠近玄宫穴位,其位置就显眼得多,也重要得多。
内明塘建于嘉靖六年(1527年),呈圆形,直径33米,砖石结构,内垣5级台阶驳岸,塘沿四周以青条石压面,周围内以鹅卵石铺墁,形成一个内圆外方的单元平面建筑,四隅分别以黄、黑卵石镶嵌为二龙戏珠图案 。《兴都志》与《承天大志》记载均称作“内明塘”。

内明塘
站在内明塘前,朱红的内罗城城墙、黄色的琉璃覆瓦,连同蓝天白云一起倒映水中,使人顿觉美感倍增。此处也是拍照留影的好位置。
莫非内明塘是个“花架子”?非也!提供消防灭火用水和降低地下玄宫水位,才是内明塘的重要实用功能。
设计建造内明塘,仅仅是图好看和实用?当然不是!内明塘还深藏玄机哩!
还记得前文我们鸟瞰显陵时所发现的“弯曲的龙鳞神道和九曲御河在内明塘处交汇”这一幕吗?
如果我们把弯曲的龙鳞神道看做是一条旱龙,把蜿蜒的九曲御河看做是一条水龙,那么这两条龙交汇在圆圆的内明塘,岂不是构成了“二龙戏珠”的格局?
原来,内明塘竟然还是一颗璀璨的“龙珠”!这不仅体现出了设计者的巧思,还充分体现了“阴阳和谐”风水理念在显陵设计中的实际运用。
在帝陵规划设计中按风水意向布局内、外两个明塘,是明显陵的首创。“明塘”取“明堂”谐音。明堂是风水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原意为陵区内部开阔的空地。明塘为聚气之所,是风水格局中有关“生气”的关键部分,暗合“风水之法,得水为上”的要求。靠近外围的,为外明堂,要宽阔而忌狭窄,以为长久发展之计;靠近核心——“穴”的,为内明堂,不宜太宽阔,可“藏风聚气”。
2、内外两罗城。整个显陵陵园作为独立的陵区,系由“内外罗城”双城封建,在陵区周围建有高墙,与陵宫区围墙相对,分别称为外罗城和内罗城。
在显陵之前的各个明代帝陵,都没有设计独立的外罗城。由嘉靖帝审定并敕建的显陵外罗城,不仅创新了帝陵规制,可谓“前无古人”,还“继往开来”,他自己的明永陵、他孙子万历皇帝的明定陵都沿袭了这一规制,甚至于清代的帝陵也纷纷效仿。
外罗城,就是上文从空中看到的围出独立陵区的那圈高墙,它环绕整个陵区一周,像长城一样随山峦地形而起伏,实际功用是强化陵区的安全防护和陵寝的庄严肃穆。
外罗城建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以新红门为起点,周长3600余米,墙高4~6米不等,厚1.6米,用黄色琉璃瓦覆盖。其南北两端较窄,宽约300米,中间最大宽度达464米,南北通深1656.5米,平面图呈“金瓶”形状。
如果不考虑“金瓶”图案的吉祥寓意和“绕气护生”的风水意向,单就形似来说,我觉得外罗城的形状毋宁说像“金瓶”,不如说更像一张古色古香的“瑶琴”。
这种依山就势打破形式桎梏的设计风格和作法,避免了陵寝建筑外部的生硬感,充分反映了显陵在规划中对自然与地形的尊重,也体现了“陵制与山水相称”的建造原则。

内罗城内的建筑遗迹
内罗城在内明塘北侧,是显陵陵园的核心,可分为前后两部分,里边的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石五供、方城明楼、前后莹城等,是陵寝重要祭祀场所和帝后“寝宫”重地,取“前方后圆”的平面形制,反映了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
“前方”即前部呈方形的院落,仿皇宫的前朝建制,象征“地”,是祭祀的主要场所;“后圆”即后部呈圆形的院落,仿皇宫的后寝建制,埋葬帝、后的圆形宝顶和宝城是帝、后升天后的“寝宫”,象征“天”。
天圆地方是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为风水学说所推崇,本质上是《易经》阴阳体系中对天地生成及其运行的解读,隐映和因应了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
3、龙鳞一神道
自买票进入显陵新红门起,我就注意到了显陵神道的与众不同。

旧红门前1号御桥外的龙鳞神道
一者,我之前到访过的陵墓,其神道往往是清一色材料铺就,或青石板,或柏油乃至水泥。像显陵这种形神具备的“龙鳞神道”还是第一次见到。
所谓“龙鳞神道”,即中间铺筑石板,谓之“龙脊”;两侧以鹅卵石填充,谓之“龙鳞”;外边再以牙子石收束,像极了周身满布鳞片的龙。
相比满铺青石板,填充鹅卵石的方法无疑更加减工省时,还能够节约建设资金,可谓经济可行的好办法,充分显示了古人的智慧。
作为明代帝陵中唯一整体保留神路龙鳞具体做法的陵寝,显陵也为后来复原其他明帝陵提供了实物依据。
二者,我之前游览过的陵墓,其神道往往是笔直的。像显陵这样故作“弯曲龙行状”的,我也是第一次见到。
显陵的弯曲神道共有两段。一段是在显陵大门——新红门到旧红门前1号御桥之间,较短,但形制较新,估计是后来恢复的,这对于我们对照实物理解“龙鳞神道”很有帮助。

从内明塘回望弯曲的龙鳞神道
沿着神道步行越过棂星门后的4号御桥,眼前便是另一段弯曲的龙鳞神道。这段神道是显陵龙鳞神道中的“典型代表”,总让人拿来说事儿。它总长290米,在两旁苍松的夹护下,蛇行至内明塘外侧的5号御桥。
显陵的龙鳞神道,尤其是这段弯曲的神道,是显陵有别于其他明帝陵的独特处之一,成为了当下明显陵景区的重要一景。当然,这也是出于风水上的讲究。
明人蒋平阶所著的《地理古镜歌》有“路能界气亦能迎,当与零神一样评;大路弯环玄字体,阳神三折穴前萦;直来直去无生意,乙字弯身最有情”的说法。注者谓“路亦大关风水,生旺而弯环则吉,衰死而硬直则凶。”皇帝的灵魂经过棂星门之后,就飞上了天空。如果神道是笔直的,就像一条僵死的龙,而如果是弯曲的,就像一条活灵活现、正在腾飞的龙。
4、九曲一御河
九曲御河是人工开凿的一条排水渠,是明显陵陵区的主要排水设施,引纯德山泉水,由陵区东北侧外罗城下的3个“三旋三扶”水口流入陵内,以龙形神道为中轴,在陵区内左旋右绕,依次流经5座石拱“御桥”,于新红门西侧出水口入外明塘。

九曲御河之一段
九曲御河始建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砖石结构,全长1687米,由东北向西南蜿蜒而过并贯通整个陵区。河道宽约4米,上游深约2米,下游深近3米,河底由不同形制的青石板、青砖铺底,河道根据高差建有9道拦水坝。
显陵之前的明代前七陵都有开挖或利用天然河流形成的御沟,但显陵的御沟明确地结合了风水意向的“弯曲有形”,在陵区内回环曲折,以其排水体系之完善、体现风水理论之完美,成为了显著区别于其他明帝陵的重要一点,并且也成为了当下明显陵景区的重要一景。

视线穿过5号御桥栏杆,看到了正前方的内明塘和明楼
“石蕴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尽管御河在陵区内只有四五道弯曲,却将陵区分割为数个区域,“恰到好处地发挥了自然要素山、水、树木的空间限定作用”,在陵区庄严肃穆之感的同时又增加了灵动感。
当游人沿着神道游览时,每走过一座雕刻精美的汉白玉御桥,对显陵“山环水抱”的印象便又强化一次。说“九曲御河”是显陵规划设计中的“神来之笔”当不为过。至于“九曲御河”的俗称,不过是附会“九五至尊”一词,极言其曲折、讨个彩头罢了。
6
把营建显陵作为自己毕生重要事业之一的嘉靖皇帝朱厚熜,曾经差一点把显陵从湖北钟祥迁到北京。
嘉靖帝的生母章圣皇太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十二月病逝后,嘉靖帝亲赴北京昌平天寿山,在长陵(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西南的大峪山下卜定吉壤,并派官员督工建造新陵,准备将显陵北迁,“欲迎皇考梓宫迁于此”。三个月后,嘉靖帝亲临湖北钟祥谒陵祭祀,顺带实地察勘了一下显陵风水,返京后再次视察大峪山陵寝,将大峪山陵寝和显陵的风水形势进行了认真比较,最终认定“峪地空凄,岂如纯德山完美;决用前议,奉慈驾南祔”。
显陵之所以没有北迁,就是因为嘉靖帝认为显陵现址的风水更好。
嘉靖帝在《兴都志》中对显陵的风水环境进行了描述:“夫兹山之体,则峻而不激,雅而不缓,层峦叠帕,含藻藏蕴奇,虎踞而龙蟠,鸾翔而凤舞,然后翼翼绵绵盘纡前结,实为天子之岗,佳名素定,非假人为也。”
但有人说,朱厚熜能意外的当上皇帝,同显陵的“风水宝地”有莫大的关系。对此,呵呵一乐也就罢了,不必太较真。
7
在规划设计层面颇具“个性”的明显陵,明明就是明代帝陵中一个卓乎不群的特殊存在。
可以说,明显陵就是明代帝陵中深藏不露的一朵奇葩!
我的这个观点,不知您是否认同呢?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怎么样?待疫情过去后,湖北钟祥明显陵,走起?!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相关词条;
2.明显陵官网相关介绍;
3.《明世宗实录》。
【注】文中标明“网络图片”字样的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