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扬州泰州合并的呼声突然火出圈。
事情起源于社交媒体上流传的“恢复历史荣光”提议,直接戳中苏中人对文化认同和区域竞争力的双重焦虑。

一帮网友拿着唐代扬州管过十二州的史料开涨,说泰州1996年独立建市就是拆散亲兄弟,现在该认祖归宗了。
但翻翻发改委文件就知道,长三角一体化压根没提这茬。

历史上扬州确实当过泰州“大哥”,但今时不同往日。
泰州2023年GDP比扬州还多出三百多亿,靖江的造船厂、姜堰的新能源产业早自成体系。

现在要合并,财政怎么分?
公务员编制怎么砍?
当年仪征划给扬州引发的补偿纠纷还没扯清楚呢。

某些文旅博主喊着“合并后游客能多逛十个景点”,可旅游数据打脸——瘦西湖去年接待量反被泰州溱湖甩开二十万人次。
文化牌打得响,经济账未必算得清。

当年分家时泰州带走了里下河地区,现在扬州港扩建正需要这部分岸线资源。
网传方案里泰州要交还高港区的说法,在本地论坛已经炸锅,有网友发帖“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收获上千点赞。
更现实的问题是,扬州自己还有宝应、高邮这些“亲儿子”要喂,突然多个三百多万人口的“兄弟”,怕是要上演新版“三个和尚没水喝”。

拆家容易合家难。
隔壁安徽三分巢湖的案例摆着,合并十年了GDP增速反而跑输全省。

长三角现在搞的是都市圈协同,上海都没说要吞并昆山。
真要复兴文化,把扬州评话和泰州淮剧打包申遗不比改区划实在?
有这折腾功夫,不如多修几条城际铁路,比什么行政合并都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