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个礼物还翻车?

”——别笑,真有人把饭碗当乔迁礼,收礼那家人当场脸绿。

老辈子传下来的“五不送”,听着像迷信,其实全是踩坑血泪史。

饭碗:谁送谁傻。

饭碗=饭碗,你把人家吃饭的家伙端走,等于咒人失业。
尤其体制内、做餐饮的,听见“碗”字都哆嗦。
真想送餐具?
换套新筷子,寓意“快快升职”,听着就吉利。
枕头:别拿亲密当借口。
枕头贴脸又贴魂,送出去等于把“高枕无忧”打包送人,自己只剩失眠。
情侣之间都别乱送,万一分手,枕头还在,晦气翻倍。
鞋子:谐音“邪”,跑业务的同事收到鞋,脸色比KPI还难看。
想表心意?
送袜子,暗戳戳祝他“步步稳”,比“一路邪”好听多了。
传家宝:听着贵气,实则炸弹。
老人把镯子递给小辈,小辈收也不是、拒也不是,转手怕折福,戴上怕磕碰。
真想传情,拍张老照片做相框,故事比玉器值钱。
旧物:你以为怀旧,人家觉得清仓。
二手香水、半瓶红酒、带logo的保温杯,一律判死刑。
实在要环保,挂闲鱼回血,别拿友情当垃圾站。
心理学补一刀:礼物=关系试纸。
送对,亲密度+50;送错,尴尬+100。国外研究说,收礼人最在意“被看见”,不是价格。
你记得她不吃坚果,比送整盒费列罗更动人。
文化差异也得防。
老外收到刀乐开花,日本人收到手帕直接拉黑。
国内南北还不一样:广东人不爱钟,上海人不爱伞,送之前先百度,不费事。
实在不会选?
三招保命:
1. 问一句“最近缺啥”,比盲猜准十倍。
2. 礼品卡+手写卡片,万能不出错。
3. 包装别省,拆盒那三秒决定第一印象。
最后提醒:礼物不是转账,别用价格压人。
你送的是“我懂你”,不是“我有钱”。
把忌讳避开,把心意说开,比啥都贵。